沈红华
摘 要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文章主要论述高职院校生产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改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归纳总结了基地建设中的问题、矛盾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1 整合优化资源
按照编制好的发展规划,优化并整合现状中分散的实训室,重新定位现有实训基地的功能。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原则,对现有的实训室再次进行功能安排以及资源的整合。将原有的实训资源进行整合以后,再补充个别缺少的设备,能够大幅度提升实训室的利用效率。
2 改革管理模式
2.1实训基地建设
现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常见的模式有2种:一是为满足个别专业的教学需求而建设的实训室,该模式通常是让专业人员按照课程的实训需求,利用已有的资添设仪器设备以满足实训的要求,该模式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模式;第二类是依靠大类学科而建设的实训室,该模式是按照不同学科的类型提出实训需求,通过整合资源、添置设备的方式来满足实训的需求,该模式是现在各个高职院校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专业的数量及类型比较多的时候,后者比前者更能充分发挥实训室的功能。
2.2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管理常常因院校所有专业的数量、集中程度、学生人数等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大体上能够分成下面三种模式。第一种是集中式管理模式。当院校的规模不大,在校生不多,专业等较集中时容易采用集中式管理的模式。资产直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资源利用率。第二类是分散式管理,这类管理适用于规模大、学生多且专业较为分散的学校,主要是因为这类学校的专业差异很大,不同专业的学生无法共同使用,同时这样数量过于多,集中管理困难。第三类 是集中和分散式的管理,这类主要适用于学校规模大,学生人数多,部分学科相对集中的学校,对于适用面广的,可以采用集中的管理模式,对于具有特色,则由部门自身管理。
3 利用社会资源达到校企共建
校企合作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发挥作用的基础,但是如何运作和建设关乎企业的行业、位置以及规模的大小等等,尤其是对于那些同时具备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能够自主营业,同时又能避免经营压力而集中办学。和校外的实习地方相比,校内的生产类型实训基地不仅能够拉近校企的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同时也能够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生产和教训的双促进作用。但是,要想最大程度的达到合作共赢,需要一整套运行机制,能够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规范双方行为,达到合作的效果。
3.1责任目标要双方互认
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高职学校和企业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主体,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是双方合作的共同目的。企业在不同的市场形势下,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在企业的发展最初阶段,最集中的需求就是场地、设备以及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需求,而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需求集中在人才和产品创新研发方面,所以,校企双方的合作必须加强沟通和交流,能够明确并且认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共识,履行职责和享受权利的同时,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协议来保护双方的权利。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有效沟通,能够互相信任和换位思考的基础上,签署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義务,合作内容以及违约处理等等。以此规范双方的行为,并随着发展,不断调整。
3.2秉持互利双赢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其实是一种利益在进行驱动,因此,必须双方存在利益上的制约和关联。这种制约要求双方相互适应,能够换位思考,寻求协调和统一,推进互惠互利,达到双赢。因此,从学校的方面来说,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需求,考虑其经营难题,旨在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让企业感受到合作的诚意、实力和利益。另外,从企业的方面考虑,要加强企业的责任感,寻求利益和人才培养的平衡,提供实习、科研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3.3教学计划要切实可行
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采用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整体的优化性,建立切实有效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是校企合作的目的。持续、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养,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因此,这种实践教学以短期轮岗的方式进行最有效果。
3.4考评与效益挂钩
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涉及到从咨询、决策、实施直至完善的全过程,若想有效促进实训基地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就要努力制定一个科学完备、校企共同遵守的考评机制以及双方可以一起参与的管理机构,着重评价生产效益、教学实施、师资建设、双方履约等各方面的情况,按照评价的结论,查找其中的问题,及时给出整改意见。为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作用及水平,要将工学结合起来,把教学评价结果和奖励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贡献较大的教学、研发等工作,应在兼职和专职教师的课时津贴、评奖等方面予以奖励。
4 结语
伴随高职教育的不断快速发展,必须要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进行不断地革新与完善,以更好的发挥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 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