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中的“学”与“教”

2017-03-31 05:35:39陈海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2期
关键词:真学先学前置

陈海燕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线语文教师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探寻实现“生本课堂”的途径。以下是笔者的探索和思考。

一、立足“学”之本,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上都得到发展。实现生本课堂,我觉得首先要从学生的“学”入手,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基础的有效“先学”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应当在学生的“先学”上。“教”永远是根据学生“学”的需求来实施的。学生学了,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也才能形成教师指导上的基点和重点。同时,课外的充分探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交流更宽泛,从而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视野。其次,因为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他们在“先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发现,会体验到自主习得的快乐,会更有成就感,也就更乐学。当下我们正在努力践行的翻转学习模式和前置性学习单的使用,就是实现学生有效先学的途径。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一文时,就布置了这样一个前置学习任务:搜集资料,了解于谦的生平,想一想于谦和石灰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搜集资料,了解于谦生平”这一前置学习任务,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完成的,是基于所有学生能力基础之上的“先学”。而“想一想于谦和石灰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这个问题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奠定了“托物言志”类古诗学习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先学”,学生带着学习的收获、分享的期待、解惑的期盼来进行课堂学习,就更有渴望交流的迫切愿望,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立足“最近发展区”的“真学”

生本课堂在方法上强调“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但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学习活动:假先学、假讨论、假展示,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讨论走形式,班级展示像演戏。学生没有真正、深入地学习,没能在课堂上展开真正的思考、互动,这是与生本理念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强调课堂上的“真学”。所谓“真学”,是指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验学习的种种乐趣。学生参与活动,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得到能力的提升。

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这样和学生学习“距离”一词:先让距离教者最近一排的学生读这个词,然后又让距离教者最远一排的学生读。接着他指着一位学生说:“现在你跟老师有点远,想变得近一些,怎么办?让距离变远一点呢?”又问:“刚才他怎样让距离发生了变化?”生答“走路”。师指导:“难怪‘距’是足字旁。我们的语言文字真了不起!现在看看,你距离谁比较近,距离谁比较远?”学生情绪高涨,七嘴八舌地说着。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传统、老套,可是却真正关注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关注了一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特点,关注了学生的能力基础,是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真学,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3.激发学生内驱力的“乐学”

在生本课堂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就是“乐学”。每一个学生天资迥异,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能力、爱好和兴趣都不同的集合体。教师应该尊重并激发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愿望,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掌握语文规律,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笔者执教《蚂蚁和蝈蝈》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于是展示环节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小组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小组二,绘声绘色的看图说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又有了自己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小组三,惟妙惟肖的表演将蚂蚁的“勤”和蝈蝈的“懒”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俊不禁。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展示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悟和独特理解。这样的课堂因为充分尊重了学生,深入学生的心灵,于是,灵感的火花在自由的天空激情点燃,张扬的个性在自主的课堂中尽情展示,蕴含的潜能在开放的乐园中无限释放。“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喝水。”在生本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把“马儿牵到河边”,更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提升“教”之道,促进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中心,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不是就变小了呢?事实上,生本课堂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变得更为重要了。

1.有效利用前置性学习,引领生本课堂

生本教学的起点是个体先学。在微课视频还没普及的当下,我们通常使用前置性学习单,来指导学生自主先学。前置性学习单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任务,它更倾向于为学生定制的个性作业单。除了设置一些基础性的学习任务,更能明确显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困惑及诉求。比如可以设置“我的提醒”“我的体会”“我的发现”“我的疑问”等板块。另外,前置性活动单应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思辨的内容,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研究、善于分析、敏于发现。如上文提到的《石灰吟》一课的前置性学习单,就是很好的案例。

前置性学习可以生成更为丰富的个体需求,因此教师要在二次备课时根据这些需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环节,采取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将课堂转变为学习和答疑解惑的场所,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激活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学成果,探究疑难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当甩手掌柜,放任学生,袖手旁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观察学习状态,调控学习进度,关注合作质量,解答生成问题,了解学习效果,最终实现“没有人掉队,也没有人停滞不前”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最受启发的一句话,在书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经过充分自主研读课文,学生都找到了苏格拉底对弟子说的一句话:“这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话哲理性很强,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发现这一情况后,笔者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认真读练习7中的三句关于机会的名人名言,问:“‘机会’在苏格拉底的这句话中相当于什么呢?”(最大的麦穗)经过及时调整,巧妙点拨,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讨论交流时,有的小组说:“机会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及时把握住机会,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有的小组说:“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的,但是许多人对待机会就如同孩童在沙滩上那样,他们让小手抓满沙子,然后让沙粒一粒粒掉下,直到全部掉光。而有的人在机会到来时能立即抓住它,不假思索地利用它。因此每个人面对机会时,应立即抓住,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生本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处于动态生成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激起意想不到的浪花,同时,小组学习时学生也常常会遇到预设之外的阻碍和疑难。教师不能只顾着按预定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步骤,只关注自己怎么教,而应更关注课堂中的学,关注对课堂生成的信息的捕捉、判断和重组,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教学只有真正为学生,才算是找到了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我们以生本理念为标准,认清“教”与“学”的本质,向着教育的理想之境进发。

猜你喜欢
真学先学前置
神回复
意林(2023年16期)2023-10-11 02:21:42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奋斗(2021年20期)2021-12-07 10:01:14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2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2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