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建
追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握好追问的角度、时间、技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的帮助了。教师要充分采用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更远处,让学生在回答追问的过程中活跃思维,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追问的价值,避免那些经不起推敲的随意追问。在追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关联性,让学生在思考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尤其在回答一些较为宽泛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得更加完善,在这种时候就需要提出关联性追问,鼓励他们逐步深入地思考问题。
《说勤奋》这篇文章介绍了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可以让他们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放在一起阅读,并向学生提问:“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觉得是什么?”由于问题较为宽泛,所以学生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此时可以先提出一些关联性的问题,如:“大家先来看看司马光的例子,司马光为什么要制作‘警枕’呢?”“司马光躲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不想和哥哥、弟弟一块玩吗?”此后还可以提出与和童第周有关的问题:“‘每天天刚亮’的时候,童第周在做什么?‘晚上睡觉前’,童第周又在做什么?”在回答了上面的关联问题之后,再让学生尝试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他们就能很轻易地得出答案:“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十分珍惜时间。”在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学到的知识:“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勤奋的人之所以会有收获,就是因为他们从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通过提出关联性问题,学生对于《说勤奋》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为深入,能够接触到文本的核心所在。
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前面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契合度,那么自然有助于学生逐步推进思路,构建起合理的思维框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提高。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问题”时表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要在教学预设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哪些学习障碍,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能促进他们思考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化解,得到答案。
在《师恩难忘》中,作者刘绍棠紧密地扣住主题,选择了最为适合的例子,并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教学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并在叙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为了促进学生感悟,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作者在描写田老师的时候,选择了怎样的事例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学生很快可以答出:“田老师围绕一首诗歌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让作者感到身临其境。”此后可以针对学习的难点进行追问:“作者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一定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作者却偏偏只选择了讲故事这样一个例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思考后学生分析得出:“这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感到记忆深刻,在‘我’的心中播撒下文学的种子,很有纪念意义,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事例。”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作者在描述这个事情的时候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在品读后可以得出答案:“作者觉得自己被老师带入了文学的殿堂,所以很感谢老师,在文章中体现了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清晰,对文章的主旨也就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待开发,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很多,但都是简单明了的问题,学生即使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也收获不大。在提问时要尝试找到突破口,启迪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思辨和探究分析,久而久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可以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追问来促使学生有所感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他感到母亲怎样?”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无难度,他们很快就能找到作者的感受,作者发现母亲很轻,心中十分难过。在这之后可以提出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作者的母亲一生中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但是她却能够一手拉着作者,背上背着妹妹,肩膀上再挑上100多斤重的担子在崇山峻岭中行走。这轻和重之间有着多大的差距啊!那么她为什么能用这样瘦弱的身躯担负起如此重担呢?”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就引起了学生的踊跃讨论。文本中并没有直接的答案,但是学生却可以在这种启迪性的追问中领悟答案。母亲并不是大力士,本身也并不重,但是怀着一颗爱子之心,几十年来一直承受着家庭的重担,这其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在这个时候再进行能力迁移,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想想是否有什么想对母亲说的话,学生便更能感同身受,表达出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和文本形成共鸣。
启迪式的追问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
如果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连续多次进行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这样能促使学生探究文本的深层根源。在设置追问的时候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突破口,构建出新的问题。
《三顾茅庐》展现了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通过刘备礼贤下士、拜访诸葛亮的事情来体现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设置层层深入的追问,促使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人物形象。如可以提出问题:“刘备等三人第三次到达隆中之后,距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就下马步行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刘备不想早点见到诸葛亮吗?”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因为他们害怕马蹄声和尘土飞扬的状态惊扰到诸葛亮,为了表示对其尊重,所以才下马,并非不着急。”接着还可以进一步追问:“那么接下来他们为何不马上进入诸葛亮的屋子,还要在门外等候?”学生会明白这个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的深入追问。“这更能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了。因为当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不想打扰,所以才要等候。”教师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刘备当时是什么身份啊?诸葛亮又是什么身份?诸葛亮的地位不高,应该是他拜见刘备才对啊,这里为什么会反过来呢?用一个什么词语能够展现两人的关系呢?”学生在思索后找到了“礼贤下士”这个词语,很好地展现了两人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之后,学生对于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有了充分理解,而且也从文本中找到了一系列的描写来证明其情真意切。
层层推进追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对于课堂生成会有很大的帮助。
合理的追问能让课堂增色不少,也能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追问的技巧,用有关联的追问使得学生的考虑更全面,用有针对性的追问鼓励学生思考,用启迪性的追问活跃学生的思维,用深入的追问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追问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