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江苏省最新投入产出表数据,从42个产业部门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经济外向度和产业关联度四个方面,构建出江苏省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各个评价指标取值情况,确定江苏省主导产业部门,并对主导产业的产业特征、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主导产业投入产出因子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合理确定其发展数量和规模,使整个区域经济不断获得新动力。本文根据江苏省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出江苏一般产业部门、主导产业部门和辅助产业部门,并提出相关建议。一、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能够较多的吸收先进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的产业部门。从主导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全世界主导产业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见表1。表1主导产业及其群体更替表
产业群主导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群第一个主导产业群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冶铁产业、采煤产业第二个主导产业群钢铁产业早期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钢铁产业、采煤产业、造船产业、铁路修建产业、纺织产业、机器制造业、铁路运输业、轮船运输业等第三个主导产业群电力产业、汽车产业、化学产业、钢铁产业电力产业、电器产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产业、化学产业和第二主导产业群第四个主导产业群汽车产业、石油产业、钢铁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宇航产业、计算机产业、原子能产业、合成材料产业和第三主导产业群第五个主导产业群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宇航产业等新兴产业和第四主导产业群资料来源:史忠良编:《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对于主导产业的评价标准,罗斯托提出将回顾、旁侧、前瞻三大效应作为依据,但却难于精确计量;筱原三代平最早明确提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基准,被称为筱原二基准;赫希曼提出将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作为选择依据;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陆续提出相应基准。纵观这些标准,能够反映产业关联的标准一定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
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复合分量,然后对每个分量赋予一定的权数以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该方法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领域。
二、指标体系及指标分析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国内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并结合江苏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出江苏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见图1。图1江苏主导产业评价体系(二)确定评价指标取值
1.产业规模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产出占比大于3%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化学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交通运输设备、批发和零售、纺织品、通用设备、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金融;增加值占比大于3%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批发和零售、化学产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建筑、金融、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从产业规模角度看,上述产业可作为江苏主导产业备选产业。见表2。表2按产业规模排序情况
产出占比排序增加值占比排序1.化学产品(11.62%)
2.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8.98%)
3.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8.18%)
4.电气机械和器材(7.12%)
5.建筑(6.64%)
6.交通运输设备(4.62%)
7.批发和零售(3.84%)
8.纺织品(3.52%)
9.通用设备(3.39%)
10.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3.05%)
11.金融(3.02%)
……1.批发和零售(9.51%)
2.化学产品(8.92%)
3.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6.03%)
4.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5.7%)
5.建筑(5.37%)
6.金融(5.23%)
7.房地产(4.99%)
8.电气机械和器材(4.66%)
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4.62%)
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3.85%)
……
2.经济效益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率大于50%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废品废料、教育、批发和零售、房地产、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漁产品和服务、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这些产业获利状况良好、增加值高,可作为主导产业备选产业。
3.外向经济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总流出占比高于5%的产业部门从高到低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建筑、电气机械和器材、化学产品、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外向依存度高于产业平均水平30.1%的产业部门是仪器仪表、专用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建筑、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交通运输设备、木材加工品和家具。这些产业外向型优势明显,可作为主导产业备选产业。
4.产业关联指标。2012年,江苏42个产业部门中,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金属矿采选产品等16个;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有金属矿采选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21个。其中两个基准均大的产业是具有较大带动性的产业,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这些产业可以作为江苏的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见表3。表3按产业关联排序情况
感应度系数排序影响力系数排序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4.35)
2.化学产品(3.67)
3.金属矿采选产品(2.54)
4.煤炭采选产品(1.74)
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1.60)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1.52)
7.金融(1.32)
8.租赁和商务服务(1.31)
9.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1.25)
10.批发和零售(1.22)
11.金属制品(1.18)
12.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1.12)
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1.06)
14.燃气生产和供应(1.06)
15.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06)
16.纺织品(1.02)
……1.金属矿采选产品(1.61)
2.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1.42)
3.交通运输设备(1.41)
4.电气机械和器材(1.36)
5.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34)
6.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1.32)
7.通用设备(1.30)
8.金属制品(1.28)
9.其他制造产品(1.28)
10.仪器仪表(1.28)
11.专用设备(1.27)
12.建筑(1.23)
13.燃气生产和供应(1.21)
14.木材加工品和家具(1.18)
15.纺织品(1.18)
……
(三)计算指标评价评分
利用SPSS软件对上述7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分情况见表4。
三、结果分析及相关建议
从综合评分值来看,有15个产业部门综合评分值为正数,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建筑、化学产品4个部门综合评分值大于1,可作为主导产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产出占比接近9%,增加值占比超过6%,产业规模优势明显;总流出占比最高,外向依存度超过67%,对江苏外向型经济支撑作用最大;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产业关联度高。电气机械和器材,产出占比超过7%,产业规模较大;总流出占比超过12%,外向依存度超过50%,对江苏外向型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建筑,产业规模较大,对江苏外向型经济,尤其是国内省外流出的支撑作用较大。化学产品,产出占比超过11%,增加
表4综合评分情况
综合评分排序综合评分排序1.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1.92)
2.电气机械和器材(1.28)
3.建筑(1.27)
4.化学产品(1.02)
5.交通运输设备(0.89)
6.仪器仪表(0.73)
7.通用设备(0.71)
8.专用設备(0.70)
9.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0.65)
10.纺织品(0.35)
11.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0.29)
12.木材加工品和家具(0.25)
13.金属制品(0.10)
14.食品和烟草(0.07)
15.其他制造产品(0.01)
16.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0.06)
17.非金属矿物制品(-0.10)
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0.11)
19.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0.15)
20.批发和零售(-0.17)21.金属矿采选产品(-0.18)
2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0.24)
23.金融(-0.24)
24.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0.25)
25.住宿和餐饮(-0.28)
26.燃气生产和供应(-0.31)
27.租赁和商务服务(-0.33)
28.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0.35)
29.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0.37)
3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0.37)
3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0.41)
32.卫生和社会服务(-0.44)
33.废品废料(-0.46)
34.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0.49)
35.文化体育和娱乐(-0.50)
36.房地产(-0.53)
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0.54)
38.水的生产和供应(-0.57)
3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58)
40.煤炭采选产品(-0.59)
41.教育(-0.70)
4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0.90)值占比超过8%,产业规模优势高于主导产业的一般规模要求;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大。
江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其主导产业反映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性特征。但当前的重化工业阶段与传统意义上的重化工业阶段不同,是一个生产要素以资本技术密集为主,并向知识技术密集方向发展的新型的重化工业阶段,是一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同时,江苏目前的重化工业阶段发展的仍不充分,亟待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大力发展新兴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最终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主导产业群更替,进而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晓峰.江苏最终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互动变化定量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5(6).
[2]贾晓峰.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与对策[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2).
[3]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
[4]江小涓.世纪之交的工业结构升级[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205).
[5]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47).
[6]周振华.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7]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8]关爱萍,王瑜.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研究[J].统计研究,2002(12).
(金春鹏,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