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发
【摘要】本文探讨思想品德课堂中生活化结尾、新闻案例结尾、激情感染法结尾、故事续写法结尾、设计悬念结尾等五种结尾方式的运用与效果。
【关键词】结尾 生活化 新闻 悬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14-02
如果说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幕精彩电影的导说词,有启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那么,精彩的课堂结尾也有承上启下、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为学生精心设计课堂结尾,通过课堂结尾,让学生反思、巩固、回味所学的知识,并为下一节课学习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精彩的结尾设计。
一、生活化结尾,让教学与生活接轨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结尾,让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有亲切的熟悉感,推动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在生活化结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结尾梳理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来结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推动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例如《传统文化的继承》(出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本文所选课文均出自教科版教材,下不赘述)一课主要讲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教学结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如本节课主要讲述的名词有“文化”“文化认同”等,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仔细留意过生活中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吗?把你知道的民俗文化知识与同学们分享吧!”这样的课堂结尾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与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闻案例结尾,启迪学生思维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新课改推行以来,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应该结合教学的需要,把教学知识点与当前的时事热点新闻密切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应对、解读时事新闻的能力。例如,在《可持续发展》(九年级)一课教学中,这一节课主要讲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新闻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可以讲述当地河流被污染的新闻事件,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污染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以及保护环境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以新闻案例做课堂结尾,能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三、激情感染法结尾,冶情励志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特征,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人民、爱祖国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道德观念。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激情感染法做教学结尾,如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歌曲与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或情绪感染。在运用激情渲染法结尾时,可以运用散文、诗歌、歌曲、漫画、视频、录像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素材,营造一个形象可感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感觉器官,在教学活动形象化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情感的升华。例如,教学《与挫折同行》(八年级上)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曲,通过歌曲美妙动听的旋律以及励志感人的歌词,让学生切实感受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挫折与困难,战胜挫折之后将会迎来人生的蓝天,通过音乐情感熏染,使学生树立战胜挫折的自信心与勇气,给学生励志激情和美的享受,从中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又如,教学《走进父母》(七年级上)一课时,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体会亲情的无私与伟大。
四、故事续写法结尾,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素质教育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故事续写法,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故事,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结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让学生续写故事,或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某一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这一主题编写故事。例如,在教学《自我保护》(七年级)这一节课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节课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知识点,以及生活中个别学生沉迷网络的实际,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小A通过QQ认識了一个网友。网友在网上帮小A订了火车票,邀请小A去见他,小A怎样才能保护自己,不被网友骗呢?”学生发挥想象力,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编出一个个网友欺骗小A但是小A机智战胜网友、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的故事。通过续写这样的故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互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设计悬念结尾,探究新知
心理学实验证明,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学生越有吸引力,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与理解知识点。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设计悬念,在讲完一节课之后,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设计悬念时,可以借“疑”为思维激发的起点,通过疑问,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探究答案。例如,在《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八年级上)一课教学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悬念式问题:“同学们知道邓小平政治生涯中‘三起三落的故事吗?邓小平一生有春风得意的顺境,也有失意的逆境。你们知道在顺境的时候,邓小平是如何保持心态的?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面对的?”通过悬念式的提问,让学生对邓小平的人生经历产生好奇心。在探求问题的好奇心驱使下,学生自主查阅有关邓小平人生故事的学习资料,了解到邓小平在顺境中能够保持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也不颓废、不低落、不消沉,而是积极面对。这样富有悬念的结尾提问,能帮助学生温习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为下一节课学习奠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绝妙的课堂结尾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巩固一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开展做好准备。思想品德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课堂结尾方式,争取获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