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婷婷
摘 要:课堂讨论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联系课外与课内的有效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做好准备的同时,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要出自阅读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难易适中,多收集关于问题的资料,才能有效展开讨论。
关键词:组织;小学阅读教学;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88
课堂讨论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死气沉沉提出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联系课外与课内的有效环节。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是要求学生借助文本内容,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及对语言的品味,从而转化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课堂讨论还是小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交流平台。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讨论的交流中获得知识,体验生活。讨论这种方法呈现于课堂中,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运用讨论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有效解决文本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自由之声”的倾吐会让小学生的阅读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让阅读教学行之有效。
一、教师的充分准备是有效组织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关键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是通过教师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当堂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问题设计的效果决定课堂讨论的效果。讨论内容设计得好,能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讨论问题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讨论的问题要能体现阅读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
阅读教学中讨论问题的提出要具体详实,遣词造句一定不要偏离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时,要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要选择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才能达到小学生讨论的效果,带动整个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讨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时髦,在讨论时不假思索便大肆滥用,课堂看似形式多样,实在讨论一些没有价值或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问题,达不到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的效果,讨论问题应做到有的放矢,围绕重点讨论。
(二)讨论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符合小学教材或学情
对于讨论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材内容的编写,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每个年级段的要求不同,则讨论的内容不同。对此,教师要灵活处理。讨论问题的确定,既要有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有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问题讨论的价值,又要切合小学生的实际。课堂的讨论还要注意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为讨论题,这样容易吸引全体学生,引起大家的兴趣。对于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讨论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因为阅读教学中的讨论的题目跟其他课堂讨论的题目不一样,它是受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制约的。讨论题目如果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即使题目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也是不足取的——因为课堂讨论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以便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仅仅抓住这些方面。
(三)讨论的问题要给小学生有足够的准备和讨论时间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给学生一定的足够时间,提前给学生做好读书、思考的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图书,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研究,收集大量的资料,才能保证问题讨论的效果。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讨论的时间不宜过多,讨论的话题不宜过大,不然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还没有讨论好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就会出现华而不实的局面;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学生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学生没事做,则会出现少数人表现的情况;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讨论,就会出现学生根本不会讨论的情况;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予以及时点评、总结,就会出现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抹杀了学生深度的独立思考。
二、学生的准备是有效组织阅读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基础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毕竟小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较肤浅,知识层次较低。教师要对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前做好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一)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是保证讨论取得成效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熟悉文本内容,并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重难点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有时,教师有必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讨论题目的中心内容与具体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讨论的提纲,列出具体的内容,便于学生在讨论时做到游刃有余,能够大胆发言,从而提高讨论发言的质量。对有些小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做好质疑题目,交给小组内解决。如果小组内不能够解决的,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发言,以实现知识的掌握。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小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小培养,从低年级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因为低年级学生喜欢一起讨论学习,但不会合作学习,开展讨论学习也难以完成,在讨论中缺乏自我约束,对观点缺乏依据,对讨论过程容易“跑题”。如有些学生虽参与了讨论,但缺乏讨论的积极性。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讨论习惯,并在每节阅读课上有效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到了高年级课堂讨论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之,有效组织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更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索,以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我们要对课堂讨论的组织、教学的方法不断进行总结,就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习惯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课堂组织讨论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去思考,多和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寻找出一套更加切合实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潘小玉.语文课堂讨论之我见[J].快乐阅读(经典教学),2013(11):31.
[2] 翟会强.“讨论”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7):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