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英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审美感知能力,并营造好的创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以使学生善于在生活中挖掘素材,使其观察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发掘素材;营造环境;观察习惯;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6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102
美术原本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人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但是生活还不等于艺术,艺术是从审美角度对于生活创造性的形象反映,要凭借对人的生理机能所形成的艺术技术、技巧,同时要依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各方面的修养来表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
一、注重培养观察习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在学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每个正常的学生都能看见东西,但还不能说每个学生都会看东西,这就是观察力的问题。观察力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去看事物,引导学生仔细察看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使之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着重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一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观察时,配合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如用手摸、用嘴尝、用动作模仿等。有时还可采取最有趣的游戏形式组织观察,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说明观察的目的,帮助学生按顺序观察事整的轮廓、颜色、结构特点等。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有时采用先讲解后观察,有时采用先观察后讲解,有时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组织学生实践。如画白菜,结合秋收白菜,通过让学生参加收白菜的劳动,让他们观察大白菜,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画可爱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的家畜、家禽,回来后再启发回忆最后进行作画。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归纳起来,其实就是眼睛的观察力,大脑分析力、判断力、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手的熟练、准确的表现力。只有打好这样的基本功,才可能使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审美客体,通过线条、色彩、体积、结构等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的本质、人文内涵。如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上海黄浦大桥、北京亚运村、水立方、鸟巢体育馆等都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社会艺术美。
二、营造创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
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而且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个没有自信、不敢独立思考的人,是肯定不会创造出个性的作品的。其实,创造性思维似乎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他们考虑的切入点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这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教师与家长应该小心翼翼地呵护、扶持,培养他们自信、向上、肯于进取的健康心智。另外,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使这些智力与非智力的特性得到培养与发挥。而且也因为社会的认可,他们心理得到满足。特别是外在性的鼓励不仅可以树立他们的信心,更能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则是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喜悦感、成功感。最后,美术作业难易适宜,作业讲评因人而异,看到学生作品中闪光点,以鼓励、赞许、肯定为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创作中的愉悦感。
三、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所以要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身边的事物,在作品中表现事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多加分析讲解学生作品,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较为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再把教材内容有顺序地呈现给学生,采用事先设计好的指导性问题向学生提问,使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归纳出结论性的知识。采用“指导法”进行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讲解语言要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口味,学生才能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讲清是什么画种,采用什么表现技法,所用哪些工具材料,画面上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及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作品在色彩、线条、构图、明暗等方面有什么优点和独到之处。通过讲解,使学生对观察到的素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讲解技法时,教师也可适当渗透一些绘画知识,让学生进一步阔大视野,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在此,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不仅要了解我国传统文艺和艺术特征,还应该放眼全球了解多元的民间文化,具有多元文化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教学要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通过欣赏学生作品,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组织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有利于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常让学生欣赏一些好的作品,让他们感知作品的美,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欣赏作品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了他们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学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把握好点评的尺度,善于发现作品中的成功点,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适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对于想象丰富、构思新颖、画面丰富、整洁的作品,给予表扬;对于大部分画面完成好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仅能模仿教师,但不令人满意的作品,也要找出其中的成功之处给予肯定,并针对其画得不好的地方提出建议和希望,如太阳画得再圆一些,或画面再丰富一些等。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进而激发了他们参与绘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赵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4):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