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观摩课和示范课粉墨登场,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浮华荡尽见真知,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教师必须真正践行课改理念,并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常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7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犹如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绿了大江南北;新课程理念如同一汪活水,和着沁脾的甘甜,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们实践着,思考着,成长着,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困惑,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学评价的立体多元;忧的是课堂上多了花里胡哨的热闹,少了屏息凝神,多了口若悬河,少了动笔批注、动手仿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全国小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又说:“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的长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于是,我时常在思考: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常态呢?下面,我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于是,我在执教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时,上课伊始,就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时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视频片段,并配上了我的激情描述。就这样,一见面便调好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给了学生一张满意的“入场券”,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告诉我们,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教师只是舞台上的配角,学生才是主角。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可以装装“糊涂”,偷偷“懒”,示示“弱”,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更多 “逞强”的机会。例如,在赏析古诗《出塞》时,我打破过去“一读、二理解、三领悟、四背诵”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引导教学。在背诵时,我故意出错,将最后一句背成“不让胡马度阴山”。不少学生马上就意识到我的错误。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要用‘教?你从‘教字中读懂了什么?”之后,我紧扣一个“教”字来形成学生探究的期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一来,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感悟诗情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理念影响下的语文课堂是“万紫千红春满园”,为的是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生命发展。在这样的明媚“春光”中,教师更多的应该扮演“报春”而不“争春”的角色。
三、旁敲侧击巧点拨,踏雪无痕显智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纵观许多名师的课堂,所问不多,但每一问都像箭在弦上,让学生明确目标之所在,而不得不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总是用他独创的“于氏引导法”进行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他在上下册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指导学生品读第5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读这一段会掺杂着这么复杂的感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而且,整个课堂的对话都涌动着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引妙导、精当点拨,让学生用他们那双会发现的眼睛主动做到“目”透纸背,读出文字背后包含的意思,以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四、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即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当学生沉浸于圆明园的宏伟、壮丽、辉煌时,我突然话锋一转,再次进入第五自然段。我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圆明园是怎样变成一片废墟的画面。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心潮腾涌,心中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个小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清朝皇帝,如果你是皇帝身边的辅政大臣,如果你是保家卫国的将士,如果你是北京城里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怎么做?请你选择一个角色想一想后再实话实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滔滔洪水,喷涌而出。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句句诉说着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憎恨之情。就是这样,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场景中,让他们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共鳴,情与情的交融。这样,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情感相遇的愉悦,享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五、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桃花万树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蹲下来”跟学生对话,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学生的点滴进步,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学生的灵性。
如在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老师的公开课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她的赞扬──“真不错”“很好”“你的声音真甜美”……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最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王老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细心呵护,顺势引导,使错误转变为新的生成资源。只有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大胆表现,敢于质疑,善于创新。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堂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可以增添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因为教师心中有着民主和尊重,藏着爱意和善意,一旦这些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时,就好像春风吹绿杨柳、喜雨染红桃花一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综上所述,认真实践新课程理念,绝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等几个词语的简单操作,而是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因此,我们只有用常态教学点亮语文课堂,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快快乐乐教语文,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德虎.在常态中追求高效课堂——探究小学语文常态课高效教学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5(6):124.
[2] 朱鹏荣.回归常态,追求实效——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师,2010(6):30.
[3] 王海锋.常态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时代(教师),2011(4):60.
[4] 唐燕.语文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32):56.
[ 责任编辑 张翼翔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