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玲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中心小学 陕西延安 716000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差生是永远客观存在的”。是啊,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老师,心里总会希望带好学生,但是人不可能永远都带好学生,学困生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有时听说谁班的学困生如何,谁班的学困生又有了进步时,我们都会一笑而过,毕竟不是在自己的班级。但当自己真正的接手了一个整体上都落后于同年级的班级后,我才知其中的无奈,思想压力可想而知。我不停地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过好多,一切都在原点,我很是苦恼。
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某学校楼道的门被踢破了,自打安上门的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学生们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学校为此伤透了脑筋,校会,班会多次专题教育活动不见效,管理员建议校长换铁门,校长笑了,他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坚固的门。”很快,新门安装上了,新门似乎很有“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学生们每次经过总会不由自主的放慢脚步。原来啊这是一道玻璃门……校长正是把自己对学生的信任,把一个易碎的门大胆的交到孩子们的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珍惜与呵护。
故事看完后我感慨万千,我们的教育需要像“玻璃门”一样的信任。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们满满的信任,他们又会怎么样回报我们呢?我决定试试。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表明,要提高学困生们的学习效率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
就是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送去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盲目,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降低教学效率。有关实验表明,年级越高、年龄越大,受到批评训斥后,学习效果就越差,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事实证明,学困生在课堂上出现迷惑状况、遇到困难、思维阻塞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不及时地予以帮助,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欠的“债”就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效率只可能是每况愈下。
人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学生答题正确了,教师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样”、“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语言予以赞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师生之间需要“玻璃门”一样的信任。只有教师在充分熟悉学生特点以后,准确把握其内在的需求,及时地在恰当的位置,合适的时机配备好“信任的玻璃门”,让他们可以透过“玻璃”的光泽,触到老师满满的爱意和信任,并借此光泽融化掉自己性格上的污垢,并映照出自己闪着光芒的人格之环。
为师者,在自己的育人工作中给予孩子们满满的信任,相信他们也会回给我们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