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曦静
台州市黄岩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台州 318000
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被誉为“全新的教学方法”,但它毕竟不同于习惯性普遍使用的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我在进行语文课堂研究型模式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的体会是: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要进行角色转换。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学生是否自主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具体的做法:
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
问题,无所不有,无时不在。
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我们只要遵循这些道理,帮助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探索兴趣,唤醒学生的心灵,去多观察一些事物,多查阅一些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答案就不是那么简单。
当学生发现了问题,和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以运用已有的办法,找到答案,一个,两个……多个,有了多个答案就会产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动到自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都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里倾向。同时还让学生在研究前,通过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来帮助强化自我意识。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虽然也讲求学习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所关注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要关心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评价。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是知识的权威,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且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是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参与者,可以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充分挖掘教材。因为语文课本涵盖了许多千古传诵的文学佳作,离开课本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变成了“无本之源”。教师还应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1)在校内,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坏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2)在校外帮助联络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3)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世界中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
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的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
(1)适度介入,点到即止。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互相作用而实现的,三者不能或缺。在研究性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进行引导和共同参与,但要做到“点到即止”。如果,我们对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摆扶不放,这仍然剥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习者行为的主动性,会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学生易出现的问题:①阅读思维的间歇性中断,这时教师就是做好衔接工作,引导学生去思考。先联系前文仔细阅读,再联系分析,思路理顺,问题就解决了。②在阅读中,往往会忽略对文章整体照应,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③无法把握隐含信息。一是要求学生揣摩语气,多读几遍。二是从前后文找语境相同的参照句,对照理解获得线索,问题就会轻而易举的得以解决
在语文课堂研究型模式中,教师担负着类似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作用,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内容紧接另一个内容。此起彼伏,有声有色,在学生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担负着评委的角色。帮助学生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继续研究,坚持研究,及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