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景龙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0014
2014年,我校成为首批选择性课改试点学校。“大类招生,多次选择”的职业培养模式让学生们在升学、就业、专业发展方向上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此种背景下,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明确个人奋斗的目标成为了班主任工作的重心。
在“大类招生,多次选择”的背景下,我校高考班和就业班每学年都会根据个人意愿重新考核,重新分班。笔者班级作为全年级唯一的高考班,“升学”本应是全班学生共同的目标。然而,据学期初调查显示:新生分班过程中,全班42人中仅有不足三成明确进入高考班是为了考大学。四成学生因在新生分班考试中未考上“3+2”或“五年一贯制”而被迫调剂到高考班。剩下三成则是在没有明确“就业”或“升学”目标的情况下,出于家长意愿或盲目选择,由其他班分配而来。即便是经历“高校参观”和“工学交替周”实践体验后,仍只有不足一半的学生将“考大学”作为未来三年的奋斗目标。过半学生对“升学”和“就业”依旧彷徨。个别甚至对“汽驾汽修”这门专业选择的适合性不确定。这份调查结果引发笔者对学生人生规划现状的思考。
中职教育由于社会认同度比较低,中职学生常常在社会交往中不受尊重,甚至被歧视。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言行上的缺陷,长期饱受着家庭和学校的批评、责备。他们往往表现出自卑、逃避现实、沉迷网游等消极状态。被迫或盲目选择进入职校使得其很难对中职学生身份产生认同。
美好职业愿景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对职业发展方向的认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时,对未来职业片面认知阻碍了其对职业发展方向的认同。短暂的“高校参观”活动虽有利于提升高考班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同,但效果有限,且难以持久。
中职新生由于缺乏对专业内容的深度了解,限制了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这种对专业知识认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学习缺乏具体而明确的目标。这不仅降低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更增加学生对专业选择适合性的质疑。
基于上述分析,在学校现有实践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践体验机会,让其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升认知和认同,或许是助力学生人生规划的有效途径。
奉献活动的持续开展,依赖于学生高尚的道德精神驱动。为此,班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借“学生自话十九大,满怀憧憬新时代”主题班会的春风,通过“访游身边‘爱国’址,感悟英雄爱国情”的扫墓活动,在交流感悟中传承英雄爱国奉献的精神。明确英雄千百年来备受尊崇的缘由,即“奉献=爱国”的道理。以此统一全班思想认识,建立“爱国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开展有意义的实践。
“爱国奉献”的核心价值观随着志愿者活动后感悟的相互交流而逐渐得以强化、深入。班主任在志愿者参与率达到一定程度时,顺势组建班级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自成立以来,队员们先后多次参加了社区、社会福利院、市民中心“嘟嘟城”、校园“除雪保路”、市图书馆、市三医院等志愿者活动。他们热情饱满、态度认真,受到了用人单位和服务对象的普遍好评,社会反响良好。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拓展实践体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不爱做作业男生凭借着小聪明考入了高考班。原本因作业问题长期被批评、被责备的他,在爱国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尝试着从过去自卑、自闭、逃避现实、沉迷网游的状态中走出来。校园“除雪保路”志愿者活动中,师生们对其无私奉献的称赞,满足了其深层心理“被尊重”的需求,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正激励作用。这也促使其重新燃起对现实生活的信心,重塑了其自信。他因此更加悦纳自我,更加认同自己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的身份。务实、自信的精神状态对其学习也产生积极影响。其成绩短期内大幅提升。
杜威曾说:“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志愿者活动与勤工俭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因获取了经济报酬,雇佣关系显得理所当然;而前者则通过无偿的劳动,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易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尊重和认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内化为自信。爱因斯坦说:“自信是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志愿者活动中因社会认可重塑的自信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促进了其成绩的提升。
活动中,两个有着十多年友情的学生,在初次参与志愿者活动时,被分配到儿时曾游玩过的市民中心“嘟嘟城”。昔日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倍感迷茫他们,因六年前后在同一地方、同一场景,身份和角色的变化而引发了深刻地感悟。曾经父母呵护下的消费者、享乐者摇身一变成了照顾他人的服务者、奉献者。这让其深感岁月的匆匆流逝和对父母望子成龙殷切期望的愧疚。这也促使他们与过去玩乐人生的生活状态彻底决裂。幡然醒悟的他们不再疯闹。“珍惜当下,考上大学”成了他们志愿者活动感悟中共同的心声。
责任是压力,是奋斗的动力。志愿者活动中的场景再现,唤起了学生对父母殷切期望的责任意识。这种“报恩”的责任担当,促使学生反思过去虚度光阴的生活状态。驱动其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以此回馈父母养育之恩。可见,志愿者活动中被唤醒的责任担当意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一次“嘟嘟城”志愿者活动中,一个品学兼优学生巧遇设备电路故障。面对着孩子们的不安、家长们的质疑,他百感交集,无力应对。羞愧的经历刺激了他,让他认清了自身电学知识的不足。回校后,他不再为具体努力的方向而苦恼。他积极加入电工社,努力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刻苦钻研电路图。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一次类似设备故障,他已然能用专业的解释安抚现场的家长。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家长们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专业所学的实用价值。
实践遇真知。品学兼优学生选择留在高考班,却不知道具体努力的方向。一次失败的经历体验,让其在实践中意识到电学知识的重要。回炉重造的他,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学习,为其后来成功应对类似问题做足了知识储备。从他的典型案例中不难看出,专业知识的实践有益于学生提升对专业的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教育。”半年来,志愿者活动在班级里蓬勃发展,98人次、近350小时的服务时间,全城十多个网点留下了他们奉献的足迹。期末的一份调查,全班超9成的学生将“大学”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80%的学生着眼高职考科目的弱项,明确了当下应努力提升的地方。
学生通过志愿者实践获得的体验激发了他们感悟。感悟与反思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明确志向,进而驱动他们再次实践。这种循环实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教育”,提升了学生对自身身份、职业发展方向的认同和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此可见,依托志愿者活动开展实践感悟是助力学生人生规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贺乐凡,周韫玉,黄泰山.自我教育:教育的至高境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赵美英.试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J].职业·中旬.2012(07)
[3][美]杜威(著),邹恩润(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东方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