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琼
乡村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与实践策略
张 琼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乡村民间游戏以其浓烈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主体性发挥,激发其深度学习,促进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增进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调查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的乡村民间游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乡土味”。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使民间游戏回归乡村幼儿园。
民间游戏;乡村幼儿园;教育价值;实践策略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教师素质低下,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利用乡村民间游戏是重要途径。
民间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具有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重大。
1.有利于儿童深度学习。民间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是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这就决定了自由自在是其最基本的风格。乡村民间游戏来源于民众的现实劳动和生活,材料易取易得,体现着一种草根的智慧和思路。可随时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丰富儿童的游戏空间,促进其实现主体性。儿童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方面,其中主动性是核心。从行为意向的角度来说,它是儿童自由的活动,游戏不同于外在目的行为,其内在动机是为了愉悦、放松。儿童会在游戏中体验到自由感,并在与环境、物体、同伴的互动中,才能最充分地自我实现,内在情绪得以宣泄,感受到安宁与舒适,使其主动发展。比如,随地捡起一根小木棍,简单划几笔,就可以开心地玩起田字格的游戏;两两儿童背对背任意写或者画,就可以变成另一种猜字或者图画游戏;多根细小而光滑的木棍,就成为锻炼儿童精细动作的游戏材料等。从游戏材料的选取、主题的拟定、人物的分配到游戏情节的深入发展,都是由儿童自己进行选择和控制,这样低结构且开放的材料和包含着诸多不确定的情境,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主动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促进深度学习。
2.促进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民间文化能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价值选择,是儿童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要重点学习的文化内容。游戏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非本能性的活动。游戏最初是民众劳作之余的一种娱乐性活动,能给予儿童丰富的学习经验,提供多样化生活智慧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约翰·胡伊青加认为,游戏精神可以从平等的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现出来。[1]民间游戏以双人甚至多人居多。比如丢手绢、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这就意味着,儿童在游戏同伴的选择、角色的分配、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接受、遵守和监督中体验着团结协作、分享、移情等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如此,民间游戏本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融入其中,充分体现着儿童社会生活所需的必要品质。比如,过家家中就体现着父母对于子女的慈爱、子女对于父母的敬爱、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爱;老鹰捉小鸡中反映了鸡妈妈保护小鸡的爱护之情。
3.增进儿童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密不可分。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层面,使得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民间游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基本属性,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嘎拉哈、打冰嘎就是极具东北特色的民间游戏,翻花绳、抓籽则在巴渝地区流传甚广,而中原地区的游戏则是跳方格、丢沙包、跳皮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戏既是儿童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其成长的历程,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熟悉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重视民间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觉,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乡村幼儿园民间游戏依赖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等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基础。因此,追溯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逐渐消失的原因理应从此方面入手。
1.自然环境。民间游戏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首先,游戏材料逐渐变少。传统的民间游戏材料多取材于大自然,如沙子、木棍、小石头、小草、小花、树叶等,但是随着幼儿园追求高档的设施设备,原本的沙土地面铺上了塑胶,小土堆等被铲平,放上了大型塑料滑梯,破坏了儿童民间游戏的材料来源,更阻断了儿童与大自然的天然联系。其次,游戏的场地被破坏。乡村中高楼大厦的兴建,侵占了儿童的游戏场地,大大阻碍了儿童之间的交往。取而代之的社区活动场地并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价值。儿童服务制度不健全,服务内容不全面,儿童玩具设施缺乏、损坏等现象大量存在。[2]
2.社会环境。首先,政府对民间文化的保护缺失。民间游戏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质的民间游戏属于重要的文化遗产,理应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早在2011年2月我国就已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上的职责。但是,相应部门的执行力还有待提高。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缺乏对相关文化传承部门和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限于老辈人对年轻一代的口耳相传,多会夹杂记忆模糊的错误;民间组织或者是政府出面进行的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少之又少。其次,功能各异的现代玩具占据儿童玩具市场,厂家盲目追求利益,大多生产低成本、高回报的现代玩具,导致民间玩具的生产不断减少。再次,游戏在幼儿园长期不被重视。幼儿园教师对传统文化大多是撒胡椒面式,较少追问和研讨民间文化的学习经验;较少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全面看待民间文化应如何融入学前儿童教育体系;教师自身缺少对民间文化的深层认识。
3.文化环境。首先,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民间意味着传统的和非现代的、走向民间则意味着走向传统和丧失现代性、真正的民间已经成为各种陈旧观念的旧货厂等认识盛行。其次,乡村文化的衰落。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来说,艺术主要产生与发展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中。[3]乡村文化是孕育民间游戏的土壤。民间游戏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农村童年秩序的崩塌。农村自身文化的衰落和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乡村社会不再具有自我文化生长与更新的能力与机制。乡村人的文化自信渐渐迷失,对乡土文化认同降低,传统的民间文化不再让“乡村里的城市人”引以为傲。民间游戏亦是如此。再次,教育功利价值的推崇曲解民间游戏的价值。想要逃离乡村,必须学习知识,调查显示,乡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重视知识的学习比游戏更重要。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学术界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一直存在争论:一是城市化,按照城市的做法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一是乡村化,离开乡村场域必将失去乡村现代化的根基。基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发展特点,笔者认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必须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资源,重视和挖掘民间游戏在乡村幼儿园中的教育价值。
1.树立科学的游戏观,明了乡村民间游戏的现代价值。教育观是教师对儿童发展、儿童期望及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它包括人才观、学习观、儿童观、游戏观等。作为教师教育观念的一部分,教育观影响游戏观。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游戏,41.9%的教师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学,并且教师对集体活动的重视程度大致随学历上升而下降,对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则反之。[4]因此,教师应通过多渠道改善自身的教育观,挖掘乡村民间游戏的现代价值。其次,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游戏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对他们身体、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游戏被看成是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活动。[5]但是这种活动的学习意义是看不见的,幼儿园要做的就是使儿童的学习让家长“看得见”,引领家长改变观念。因此,教师应通过诸如学习故事等形式,记录下儿童游戏中的精彩时刻,与家长分享,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论坛共同商讨,家园互动交流,引导家长认识游戏的价值,树立科学游戏观。
2.以民主、合作方式筛选适宜幼儿发展的乡村民间游戏。广大乡村幼儿园应真正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以民主、合作的收集与筛选方式,注重对民间游戏的整理。现今幼儿家长多是80、90后,他们自身对于民间游戏大多记忆比较模糊,因此,幼儿园可以发动祖父辈家长参与到民间游戏的搜集中来;同时,民俗博物馆、图书馆等也是储存民间资源的重要载体,可以组织动员全园教职工和祖父辈家长、幼儿园所在社区搜集民间游戏。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游戏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对游戏的内容、形式、材料等做适当的取舍。要选取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有鲜明的外显特征且符合幼儿兴趣、能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的、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挑战性且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利于幼儿操作且方便其在行动中获取关键经验的游戏,以保证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充分挖掘不同游戏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游戏规则入手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使其逐渐复杂,适应不同的游戏状况;同时,还可以由材料或游戏过程入手,用发散性思维,探索多种玩法。
3.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及教育体系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6]乡土社会是一个亲密的社会。[7]乡村幼儿园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因此,应在课程、区域活动、一日活动中整体推进民间游戏活动的开展,坚持螺旋式的游戏,由补充—渗透—融合,逐渐发展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作用。园长要转变课程管理理念,营造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氛围,形成教师科研共同体,广大教职工一同研讨设计富于操作性的各种活动方案,开展乡村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实践;同时,还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分权式课程管理。在实现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整个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家长与社区的参与作用,实现以民间游戏回归寻根之旅为代表的文化寻根和以家庭和社区为代表的人类寻根的完美融合。
[1]赫伊津哈.人:游戏者[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2]严仲连.我国社区儿童服务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6(1).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邱学青,续润笑,吴卫杰等.从家长送幼儿入园动机分析家长的游戏观[J].学前教育研究,2014(5).
[5]尼尔·本内特,利兹·伍德,休·罗格斯.通过游戏来教—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吴重庆.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G642
A
1671-6531(2017)09-0041-03
张琼/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吉林长春130024)。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