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先,陈积慧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地方志从刊》中的几处点校问题
谢国先,陈积慧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收录宋代以来形成的数十种海南地方志著作,为我们研究海南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但部分海南地方志著作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标点问题,有些标点问题是简单而又严重的错误。指出这些错误并略作讨论,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
海南地方志丛刊;点校;标点
地方志保存了关于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口、民俗、宗教、交通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堪称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
由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委员会汇纂的 《海南地方志丛刊》收录了宋代以来形成的数十种海南地方志著作,为我们研究海南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这套丛刊入选方志数量多,点校的工作量很大。就我们所看到的20余种海南地方志而言,点校者清除了句读障碍,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遗憾的是,丛刊中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点校问题,部分点校问题实为严重错误。提出丛刊中的几处点校问题并进行讨论,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同时提醒点校者在丛刊再版时做出必要修正。
例1。道光 《琼州府志》介绍儋州黎族村峒时载:
州城北一百九十里至黎境,生熟黎峒凡四。冯虚、七坊、薄沙、龙头。每峒又分内外二峒,外峒熟黎,内峒生黎。冯虚七坊,龙头三峒又有霞黎、苗黎杂居其中。峒广袤二百余里,西与琼山县大小水黎峒接界,东北与临高县南通汛黎接界,西南与昌化县黎地通。[1]854
清代儋州州府在今中和镇。中和镇以北数十里即是海洋 (琼州海峡),故“州城北一百九十里至黎境”中之“州城北”应为“州城南”。另外,说“西与琼山县大小水黎峒接界”,因儋州西濒海洋,东接琼山,故这句话中之“西”应为“东”。至于“南”误为“北”,“东”误为“西”’究竟是原书之误抑或收入丛刊时排印之误,不得而知。
这段话介绍说儋州有黎峒4个,即冯虚、七坊、薄沙、龙头。由此可知,“冯虚七坊,龙头三峒又有霞黎、苗黎杂居其中”的标点是错误的。正确标点,此句应读作“冯虚、七坊、龙头三峒又有霞黎、苗黎杂居其中”。
道光 《琼州府志》列举定安县黎族村峒有“樵木斩彩”[1]848也是错误的,应为“樵木、斩彩”,是两个峒而非一个峒的名称;列举乐会县黎族村峒有“黎唐 (塘)水口”[1]851同样也是错误的,应为“黎唐(塘)、水口”,是两个峒的名称。
这类点校错误似乎无关大局,但能够正确点校当然更好。
例2。有一段话在明清地方文献中常用来对海南岛社会形势做总体概括,却一再被错误标点,就更值得注意。这段话首先出现在正德 《琼台志》中: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2]67
这几句话一直被后来的海南地方志引用。但是,收入海南地方志丛刊中的诸多地方志中这几句话的标点都是有问题的。除正德 《琼台志》外,万历 《琼州府志》、雍正 《广东通志·琼州府》、乾隆 《琼州府志》以及道光 《琼州府志》中这几句话的标点也都有问题。现逐一列举,然后分析。
万历 《琼州府志》标点为: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3]47
雍正 《广东通志·琼州府》标点为: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外岛诸国。[4]3
乾隆 《琼州府志》标点为: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邮,崖居南邮,万居东邮,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外岛诸国。[5]61
道光 《琼州府志》标点为: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岛夷诸国。[1]85
首见于正德 《琼台志》的这几句话一再被引用,说明它对海南形势概括较好,不仅对16世纪中期的海南适用,对19世纪中期的海南仍然也适用。校点者对这几句话的标点,是他们理解这几句话的结果。标点问题其实是理解问题,标点错误就是理解错误。
这几句话对海南岛形势的介绍分两个视角:先看海岛本身,再看海岛之外。岛内又以汉族和黎族的分布为原则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汉族地区,一是黎族地区 (黎峒)。于是,这几句话总结性地描述3个层次的地理区域。
第一,明清两代的大多数时间内,海南均作为琼州府,下辖3州10县 (儋州、崖州、万州;琼山县、澄迈县、临高县、定安县、文昌县、会同县、乐会县、昌化县、陵水县、感恩县)。正德 《琼台志》这几句话中的“琼”,指琼山县,因其是琼州府所在地,故首先提及。琼山县居岛之北。既已先提琼山,则再举三方即可代表全岛,于是又提西方的儋州、南方的崖州和东方的万州3个州。这1县3州,即合为四方,代表汉族人口占多数而与中国大陆内地统治方式相同的海南岛沿海区域。
第二,明清两代,琼州府的3州10县逐渐将沿海区域所包围的海南岛中部山区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个范围就是以黎峒为代表的海南岛内陆区域。
第三,明清时期海南岛的西面和南面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就是岛外区域。
明确了3个区域,再看这几句话,不难发现上述5种志书的标点都没有准确体现作者的思维逻辑。正德 《琼台志》中这几句话做如下标点更为合理:
琼为都会,居岛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万居东陲。内包黎峒,万山峻拔。外匝大海,远接诸番。
我们用3个句号,表示作者划分的3个区域。“琼”“儋”“崖”“万”为一句而在“琼”之后用分号,是考虑到琼山县为琼州府所在地的特殊地位。
对照来看,本文所引正德 《琼台志》、万历 《琼州府志》、雍正 《广东通志·琼州府》将“黎峒”与“诸番”合为一句,是内外不分。
乾隆 《琼州府志》以3句合为1句,敷衍了事,对读者没有什么帮助。
道光 《琼州府志》在“内包黎峒”之后打句号,而以“万山峻拔”属下句对岛夷诸国的描述,属文理不通。这几句话涉及海南大局,标点错误,影响了读者对大局的认识。一些标点错误看似细微,实则有重大意义。
例3。道光 《琼州府志》收录清代费丙章撰 《重建琼台书院碑记》,其中有这么一句:
建奎宿之阁于左下,祀宋、周、程、张、朱五夫子与其乡先贤丘海二公。[1]1757
“五夫子”指宋代有名的5位儒学大家,有“北宋五子”“宋五子”等不同说法。“北宋五子”,一般指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宋五子”一般指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不管是“宋五子”还是“北宋五子”,其中的“宋”字都代表“宋朝”而不代表人的姓氏。列举“五夫子”,固然应该包括5人,而“程”所指代的是“程颐、程颢”兄弟,与周 (敦颐)、张 (载)、朱 (熹)并列而成“五”。道光 《琼州府志》对这句话的标点将“宋”视为与周、程、张、朱并列的某位大儒的姓氏,表面看凑足了“五夫子”之“五”这个数,但其实犯了一个非常低级而又极为严重的错误。
此外,既然列举“五夫子”时在姓氏后用了顿号,那么在列举“先贤”时也应该使用顿号。所谓“丘海二公”指丘濬、海瑞二人。因此,这句话应该这样标点:
建奎宿之阁于左下,祀宋周、程、张、朱五夫子与其乡先贤丘、海二公。
同样明显的一处标点错误,见于正德 《琼台志》引贾捐之疏中的一句话: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2]458
武丁是中国商朝第23位君王。商朝又称殷商,简称为殷。成王即周成王,是西周的第二位君王。武丁和成王是各自所处朝代的贤君典范。这句引文将武丁、成王与殷、周并列,错误显而易见。武丁和成王是两个人,殷和周是两个朝代。这句话应该标点为:
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
又 《明清 〈实录〉中的海南》收录 《明实录》中隆庆六年巡按广东御史杨一桂奏文。其中一句话为:
琼州、文昌、乐会、感恩、会同四县,原未设有城池,每遇贼至,任其纵横,如履无人之境。[6]83
“琼州”指“琼州府”,辖境为整个海南岛。明代琼州府下辖3州10县,前文已有交代。本句中,“琼州”与“文昌、乐会、感恩、会同”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琼州”后面用顿号是错误的。况且“四县”二字说明列举的是4个县。琼州是府,不是县。本句标点应为:
琼州文昌、乐会、感恩、会同四县,原未设有城池,每遇贼至,任其纵横,如履无人之境。
杨一桂奏文中还有一句话,其标点也存在问题:
招安之说,破则征剿力,盗贼不敢为乱;城守之议,成则保障固,士民得以安生。[6]83
“则”常表示假定、连接或转折等多种意义,有时也表示对比。这句话中,“招安之说”之“破”,与“城守之议”之“成”,二者之间是顺承关系、递进关系。“则”表示对比的用法,似乎说“招安之说,破则……立则……;城守之议,成则……败则……”这不是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原文要说的是“招安之说破”和“城守之议成”的结果。所以,这句话做如下标点似更合于文理:
招安之说破,则征剿力,盗贼不敢为乱;城守之议成,则保障固,士民得以安生。
例4。错误标点妨碍理解的例子,也见于正德 《琼台志》中所引 《外纪》的一句话:
当时若先遗一信使往珠崖,问太守孙豹死葬;复遣一将,谙识夷情,国威如先时陈汤之在匈奴郅支,后时班超之在西域,前来珠崖,率合善人,致讨有罪,自应有景从之者,柰何弃不审此。[2]458
分号后一句话的基本结构是“复遣一将……如陈汤,班超……前来珠崖……”紧接在“一将”之后的6个字应读作“谙识夷情国威”或“谙识夷情、国威”,因“夷情”和“国威”之间是并列关系,断开与否均可。“谙识夷情国威”之后应用逗号,以突出“一将”与“如陈汤,班超……”之间的比较关系。于是,这句话做如下标点会更合理:
当时若先遗一信使往珠崖,问太守孙豹死葬;复遣一将,谙识夷情国威,如先时陈汤之在匈奴郅支,后时班超之在西域,前来珠崖,率合善人,致讨有罪,自应有景从之者,柰何弃不审此。
[1]明谊,修;张岳崧,纂.(道光)琼州府志[G]//.海南地方志编纂委员.海南地方志丛刊·(道光)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唐胄,纂.(道光)琼州府志[G]//.海南地方志编纂委员.海南地方志丛刊·(道光)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戴熺,欧阳灿,总裁;蔡光前,纂修.(万历)琼州府志[G]//.海南地方志编纂委员.海南地方志丛刊·(万历)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郝玉麟,裁;鲁曾煜,辑.(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G]//.海南地方志编纂委员.海南地方志丛刊·(雍正)广东通志·琼州府.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萧应植,修;陈景埙,纂.(乾隆)琼州府志[G]//.海南地方志编纂委员.海南地方志丛刊·(乾隆)琼州府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6]唐启翠.明清《实录》中的海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K29
A
1674-3652(2017)05-0112-03
2017-07-20
谢国先,男,四川雷波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责任编辑:庆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