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土家族婚礼文化研究
——以沿河县思渠镇廖家村“哭嫁”为例

2017-03-30 00:46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香火祖宗夫子

吴 丹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黔东土家族婚礼文化研究
——以沿河县思渠镇廖家村“哭嫁”为例

吴 丹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土家族的“哭嫁”无论是在哭嫁礼仪程序上还是在哭嫁歌歌词里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廖家村哭嫁礼仪方面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土家族婚礼程序及哭嫁歌词,可发现土家族哭嫁礼仪包含着土家族人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强调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土家族女性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土家族姑娘追求男女平等,对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等文化内涵。哭嫁的作用主要有:成人礼的作用、强调血缘关系的作用和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等。

土家族;哭嫁礼仪;文化内涵;意义

土家族 (自称毕兹卡),是居住在湘鄂渝黔毗邻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约有8 000余万。土家族的哭嫁习俗是所有土家族姑娘都必须经历的“通过性”礼仪,是土家族的民俗之一。哭嫁指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以花帕掩面,以“歌伴哭”的方式表达对家庭的眷念、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对婚姻的恐惧情感,场面甚是感人。由于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哭嫁习俗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是土家族民间的口传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国家、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相沿成习的行为模式而具有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直接而具体,教育内容丰富而实用,教育影响明显而深远。历史悠久的土家族形成并保持着哭嫁习俗,孕育并传承着内容丰富的哭嫁歌谣,发挥着明显的教育作用,对保有和创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土家族哭嫁歌体现了哭嫁者对生活的种种态度,更重要的是哭嫁歌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益作用①主要参考文献有:土家族简史编写组的《土家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陈廷亮、彭南均的《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民族出版社,2005年);彭英明的《中国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柏贵喜的《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2期);常钟文的《土家族哭嫁歌探究》(《文化视野》,2009年5期);刘文俊的《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中的宗法性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4期);刘蓉的《小议土家族婚俗的民族特色》(《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期);徐欣的《对土家族“哭嫁歌”“哭”的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0期);魏良福、石光兵、马磊的《重庆土家族婚俗现状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期)等。。

一、哭嫁礼仪的基本内容

通过在廖家村的田野调查,了解到土家族哭嫁反映的婚礼礼俗主要有12项仪式,其顺序为:开声、哭亲友、打早疏、梳头、奠祖宗、花迎席、递投书、哭夫子、摆礼物、宵夜、闹五更和出亲。下面根据先后顺序简要叙述田野调查所得——哭嫁礼仪的基本程序。

在廖家村一带,土家族新娘的哭嫁一般是从婚礼前3天开始,且土家族新娘哭嫁必须举行一个仪式——“开声”。对于土家族的新娘来说,“开声”是其婚礼仪式中的第一道礼仪。只有举行“开声”这一礼仪后,新娘才可以进行“哭嫁”。作为重要的婚嫁礼仪,土家人举行“开声”的期辰非常讲究。它必须是农历双号,意味着好事成双,婚后新娘与新郎永远成双成对。同时,开声必须在早上,意味着土家族姑娘从此有新的开始。

“开声”的礼仪过程是由母亲或嫂子①只有母亲已经去世的才由嫂子“开声”。先哭并把哭嫁的“方帕”②方帕,土家族专门用来哭嫁的一种帕子。交给新娘,再由新娘哭“开声”的哭嫁歌。等新娘把“开声”的哭嫁歌哭完就标志着新娘“开声”了。“开声”其实是在母亲或者嫂子的带动和容许下新娘开始哭嫁。“开声”的礼仪虽然简单,但“开声”的举行是土家族新娘婚礼仪式的开始,意味着女方所有的婚礼仪式正式启动。

从新娘“开声”到“夫子”③夫子,土家族人对轿夫的称呼。进女家,在这长达3天的日子里新娘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对亲友的哭嫁。土家族的新娘在出亲前必须把来参加婚礼的亲友一一相哭,新娘哭得越伤心,人们就会认为她越有才、有德、修养好。另外,在哭嫁过程中还得根据亲疏关系对不同的亲友用不同的哭嫁歌相哭。哭长辈时必须行下跪礼,长辈扶起表明得到了长辈的肯定。亲友们面对新娘的哭嫁,除了要送相应的哭嫁礼物以外,有的还得“哭还”④哭还,用哭嫁歌哭送新娘。。“哭还”的方式现在已经少见,但在个别地方还是存在。

从“开声”后的第二天到出嫁前的每天早上,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早疏”。“打早疏”是土家族新娘每天的第一次哭嫁,一般哭的是自己的母亲或嫂子,且哭嫁歌的歌词多数是一些与母亲或嫂子感情相关的内容。

在出嫁的前一天,新娘要做的一道重要礼仪就是“梳头”。“梳头”不只是简单地把头发梳理一番,而是请专门的“牵客”⑤牵客,一般由本族老妪充当。把姑娘打扮成漂亮的新娘。现在由于发廊的纷纷兴起,一般都是请发廊的发艺师盘头发,在梳头过程中新娘也是要哭嫁的。等头梳好了,接着就会进入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奠祖宗”。土家族新娘出嫁过程中的“奠祖宗”不仅仅是缅怀宗族前辈,更重要的是对现存长辈的告别,且土家族新娘必须把参与告别的长辈一一相哭。

“奠祖宗”时一般由“押礼先生”⑥押礼先生,土家人称呼主持婚礼礼仪的人为“押礼先生”。在堂屋门口负责宣读礼仪程序。新娘的长辈们会在哪里等待押礼先生的邀请,请到的长辈都会到堂屋里与新娘告别。这时堂屋里的新娘一般都是跪在“香火”⑦香火,土家族人居住的堂屋里专门放祭祀品的案几。下,等待着长辈们一一来告别,而且要分别哭前来告别的长辈。需说明的是,长辈们到堂屋的顺序必须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准则,否则土家族的族人们会认为不符合礼仪。

“花迎席”是在女方正酒那天专门为迎接花轿而准备的酒席。土家族的“花迎席”十分讲究,在土家族是待遇很高的酒席。它一定是安排在堂屋,一般是3张桌子连在一起,只坐17个姑娘,与新娘一起共18人;“花迎席”只准未出嫁的土家族姑娘上席,同时“花迎席”的菜可以更换。在安排“花迎席”的过程中,新娘要对酒桌上的菜一碗一碗的“哭嫁”。

吃完了“花迎席”,女方的亲友们就开始准备着迎接花轿。在花轿进门前,男方会先安排一个小男孩进女方的堂屋“递投书”,女方则早就在堂屋里藏好见面礼 (一般是钱)。小孩进堂屋后新娘开始哭嫁,而小孩一边作揖,一边寻找礼物,旁边还会有很多女方的亲友逗小孩以求开心。小孩会尽力寻找礼物,因为只有找到了礼物回去见夫子才有面子。

等大多数的宾客吃好晚饭后,新娘家才安排“夫子”吃饭。在“夫子”吃饭的过程中,男方迎亲的姑娘会带着新娘一一认识男方的亲友,而此时新娘将会对所有的“夫子”一个一个的哭嫁,哭嫁歌的内容与哭女方亲友基本相同。“夫子”吃完饭,男方就会在女方的堂屋里点好红烛,并把婚礼中的彩礼摆在女方堂屋的桌子上,让女方亲友一一过目。在撤礼物的时候,新娘要出来哭嫁,而且这次的哭嫁与其他哭嫁有着一定的区别,这次哭嫁歌的内容带着一种对男方所送彩礼的一种批评味道。

等女方准备妥当,女方就要安排“夫子”宵夜。宵夜的地点安排在堂屋,上桌的“夫子”一般都是新郎的主要亲戚。女方会有人专门陪同“夫子”们宵夜,另一边还有人给新娘介绍上桌的“夫子”分别该怎么称呼,新娘则在旁边根据称呼进行哭嫁。一个一个地介绍,一个一个地哭嫁,这样的过程往往要重复多遍。

根据韶关某电厂目前粉煤灰浮选工业性试验结果分析,处理1t粉煤灰可选出热值大于16.72 MJ/kg的精炭0.12 t,按每吨220元计算,可获得26.4元;可选出尾灰(一级灰:烧失量小于5%)0.88 t,按32元/t计算,可获得28.16元;而处理1 t粉煤灰所需药剂成本约为6.8元,水、电、设备折旧等其他成本为18.2元,共25元,则处理每吨粉煤灰获得的效益为29.56元。

等所有程序都安排好,意味着第二天新娘就要过门。在婚期前一个晚上新娘的姐妹们通常会一起“闹五更”,这是土家族姑娘们舍不得自己姐妹嫁到远方而大家相聚在一起相互哭嫁的一个离别过程。

出亲的“哭”是新娘在婚礼过程中的最后一哭,这一哭往往是新娘最真诚和最投入感情的哭。出亲的哭嫁歌如下:铜盆打水透角黄,得了学才要出膛。铜盆打水透角清,得了学才要转身。哥子们嫂子们,慢慢转身,回去说服爹娘们。去叫爹娘不歉①歉,在土家族有着思念的意思。我,当在房中没所生②所生,是生育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相当于没有生育我”的意思。。一把筷子十二双,丢了牙筷走别方。一把牙筷十二柱,丢了牙筷走别处。一把牙筷簸簸颠,牙筷丢在大路边。牙筷落地有人捡,脚跟脚步好凄心。

二、哭嫁礼仪反映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哭嫁的内容不但丰富多彩,其反映的文化内涵同样相当丰富。通过对田野调查“哭嫁”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土家族的哭嫁所反映的婚嫁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血缘亲疏

在土家族整个婚礼过程中,很多礼仪反映出血缘关系的亲疏。从哭嫁礼仪的程序上看,在奠祖宗的时候,押礼先生喊礼必须根据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喊礼,否则亲友们就会觉得押礼先生不懂礼仪,甚至会使亲友之间产生矛盾。从哭嫁顺序看,每个姑娘出嫁第一个要哭的人一定是自己的母亲,其次是父亲,然后是爷爷一辈,再是同胞兄弟,最后是其他亲友。如奠祖宗的“十拜”歌词是:“一拜天下盘古颂,二拜爹娘养育恩,三拜弟兄同娘长,四拜满屋在同堂,五拜五里离舅娘,六拜六里四门六亲在两旁,七拜天上七姐妹,八拜神仙吕洞宾,九拜爹娘打烂伞,十拜满屋在家帮。”从这几句哭嫁歌歌词看,“二拜爹娘养育恩”后,新娘要拜的是自己的血肉同胞,再拜的是同族亲人,再拜舅爷舅娘,然后是四门六亲。从“父母”到“同胞兄弟”,再到“同堂族人”,然后到“舅爷舅娘”,再到“四门六亲”,这恰恰是血缘关系由近到远的过程,说明了土家族人注重血缘关系的亲疏。

(二)强调中国传统道德观“孝”

在血缘关系中父母是第一位的,而对父母的尊重和顺从正是中国传统美德“孝”的另一种展现。从“开声”到“出亲”,土家族的哭嫁礼仪多处反映着土家人的一种重要观念就是遵从孝道。从开声的礼仪看,为什么新娘出嫁必须要母亲或者嫂子开声?她出嫁的时候为什么不自己直接就开始哭而需要“开声”这一礼仪呢?毕竟哭嫁歌是可以从其他渠道学到的。“开声”礼仪作为土家族姑娘出嫁婚礼礼仪的开始,母亲或嫂子是有过哭嫁经历的女家长,她把“方帕”这一土家族哭嫁物件给予新娘“开声”是表明了新娘的婚礼即将举行。相应地,新娘让母亲帮助自己“开声”是表示遵从家长的安排,是对家长孝顺的表现。

从“开声”的哭嫁歌看,丰富地表现出土家妇女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思想。开声的哭嫁歌:“清早起来不惺惺,烧起火点起灯,帮你冤家先开声。男子读书难得奖,绣花之人难开声。青布裙子白布腰,帮你冤家哪山哪岭都背高;青布裙子白布扣,帮你冤家那山那岭都背够;海椒开花细又细,帮你冤家那山那岭都背去。”这首哭嫁歌中无论是“清早起来不惺惺”还是到“帮你冤家那山那岭都背去”哭的是父母对自己养育的辛苦,这刚好表现出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另外,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开声后的姑娘要哭的第一个人往往就是父亲,这实质是对父亲养育感恩之情的另一种体现。

土家族姑娘对奠祖宗的哭嫁歌后半部分:“哥子来拜祖宗堂,挑水弄柴服侍爹来服侍娘。嫂子来拜祖宗堂,泡茶做饭服侍爹来服侍娘。妹子来拜祖宗堂,离别爹来离别娘”。从出嫁姑娘的角度讲,在拜“祖宗堂”的时候说哥哥拜祖宗堂然后劳动服侍爹娘,嫂嫂也要服侍爹娘,而相反的是妹子“我”来拜祖宗堂后就要离开父母了。她有着出嫁前告诉哥、嫂“妹子出嫁了,从此离开爹娘,以后服侍爹娘就靠你们了”的味道,这正体现出土家族姑娘的“孝”。

(三)土家族女性具有一定的反叛心理

土家姑娘不是对什么都百依百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陈旧规矩也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土家族姑娘在婚嫁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定的反叛心理。

哭哥嫂的哭嫁歌的一部分:“你的妹子命不好,命若生得男儿身,同你服侍爹妈一平生。命生弱了是女生,出去服侍人家爹妈一平生。”哭哥嫂“命若生得男儿身”就和哥哥、嫂嫂一起服侍爹娘,这其实就是心理反叛的表现。想自己成为“男儿身”,这是对自己“女儿身”的一种反叛,就其根源来说追求“男儿身”又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心理反叛。

在“奠祖宗”的哭嫁歌中也反映了这种反叛心理。“奠祖宗”的哭嫁歌云:“天不平来地不平,是我祖宗香火心不平,今天出色我一人。保佑是个香火角,烧香换水把头来磕;保佑是朵香火花,烧香换水服侍别人家。”认为自己是朵“香火花”造成了自己将会去别人家“烧香换水”服侍的原因是祖宗香火没有保佑,所以觉得“天不平来地不平,是我祖宗香火心不平”。在出嫁那天说天地不公平,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天理”在内心的一种冲击,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天理”的一种反叛。认为“祖宗香火心不平”其实又是对土家族中祖宗崇拜的一种心理反叛。

(四)表达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土家族的哭嫁歌还表达了土家族女孩对男女平等的追求。比如土家族姑娘哭哥、嫂的哭嫁歌的最后两句:“山林树木我没砍,后头老伙我没管,山林树木我没分,还有头上老伙们。爹妈老了是盏灯,递茶递饭靠你们;爹妈老了是盏油,递汤递水你带头。你的妹子命不好,命若生得男儿身,同你服侍爹妈一平生。命生弱了是女生,出去服侍人家爹妈一平生。”

从这首土家哭嫁歌我们会发现为什么新娘在出嫁的时候本来是应该快乐的而偏偏要说自己命运不好呢?还说“命若生得男儿身,同你服侍爹妈一平生”,这除了对离开父母有悲痛之情外,更重要的是对“男儿身”的向往。造成这种观念有可能是中国长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是这里新娘对“男儿身”的向往本身却带有对男女平等的追求,想要平等地和哥哥、嫂嫂一样服侍爹娘。

(五)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的的崇拜

在土家族哭嫁过程中除了反映出一些人伦关系和土家族姑娘的反叛精神外,还有着另外一种思想观念就是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

“奠祖宗”这一土家族婚礼过程对祖先的缅怀本身就有着祖先崇拜的色彩。在对祖宗崇拜的同时又反映出了对天地崇拜的思想感情。哭嫁歌词的前半部分:“左脚跨门敬天地,右脚跨门奠祖宗。天不平来地不平,其是我祖宗香火心不平,今天出色我一人。保佑是个香火角,烧香换水把头来磕;保佑是朵香火花,烧香换水服侍别人家。”

本来是举行婚礼,为什么跨门就要“敬天地”“奠祖宗”?只有内心有着对天地和祖先的崇拜才会有这样的举动。另外,这里有着一种认为祖先对自己有着“保佑”和庇护的作用,把自己出生是女生的自然现象认为是祖先没有“保佑”的结果。再看对祖宗的“烧香”又“磕头”如此种种正表现出土家族人对祖先和天地的崇拜。

三、哭嫁仪式的作用

哭嫁仪式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新娘对哭嫁礼仪的继承其实是土家族哭嫁礼仪的传承过程,对土家族哭嫁礼仪的传承就是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土家族哭嫁歌在哭的过程中对土家姑娘来说是一次心理抒发,从这个意义上看土家族的哭嫁礼仪对于土家族民族文化心理又有着一定的维护作用。哭嫁仪式伴随着土家族的整个婚礼过程,其在土家族婚嫁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具有成人礼的作用

土家族哭嫁中的“开声”是土家族婚礼中的第一道礼仪,“开声”礼仪的举行意味着新娘已经成人并可以成家立业,故土家族姑娘开始哭嫁在一定程度上向其他异性宣布姑娘已经成人并且即将结婚。另外,土家族的婚姻有媒妁之言也有自由恋爱,但土家族姑娘“开声”后男女双方都不得对这段婚姻反悔,任何一方反悔都将会被土家族人认为不耻。无论是成家立业还是向其他异性宣布将结婚,还是婚姻的确定,都反映出土家族姑娘的哭嫁过程其实有着一定的成人礼作用。

(二)强调血缘关系的作用

在“夫子”宵夜的时候,上桌的是男方的主要亲戚。新娘在旁边一边哭一边看,反复地介绍这个是新郎的什么,那个又是新郎的什么,这样的过程要经过三四次。在哭嫁的过程中,哭嫁其实是新娘对新郎亲友的了解和熟悉的过程,有利于新娘尽快投入婚嫁后的生活;另外宵夜上桌的都是与男方血缘关系较近的主要亲戚,这一哭嫁过程又起到了强调男方血缘关系的作用。

在哭嫁礼仪的过程中强调血缘关系使家族观得到树立。家族观的树立,对内使家族与家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使本家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向外则强调家族团结,显示家族实力,有助于家族地位的提升。通过哭嫁树立家族观体现出了哭嫁歌的情感传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三)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

佘翠华在 《试析土家族哭嫁歌》[1]一文中指出:“哭嫁歌强烈控诉封建买办婚姻和男尊女卑宗法制度,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功能”。古时土家族女孩社会地位相当低下,婚姻主要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被压迫的婚姻模式始终让土家姑娘们感到不满。所以不知从何时开始土家姑娘们的哭嫁歌词中出现了对社会的批判。如哭嫁的歌词:“天不平来地不平,是我祖宗香火心不平,今天出色我一人。保佑是个香火角,烧香换水把头来磕;保佑是朵香火花,烧香换水服侍别人家。”土家姑娘在婚姻中的愤懑不平被倾诉为“天地”和“祖宗”的不平等对待。她们面对婚礼的哀怨、无赖只有通过这种“哭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哭嫁方式的批判,形式上批判的对象是“天地”,而其实质性批判对象是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包办婚姻和落后的婚姻模式。

土家族哭嫁文化包含着复杂的礼仪程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影响着土家族的世世代代。如今,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大量投入必然会带动土家族哭嫁礼仪文化的发展。而且学者们也一定能把土家族哭嫁礼仪文化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刻拓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增色添彩。

[1]佘翠华.试析土家族哭嫁歌[J].咸宁学院学报,2008(4):55-57.

G127.7

A

1674-3652(2017)05-0045-05

2017-05-15

吴丹,女(土家族),贵州印江人,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责任编辑:丹 涪]

猜你喜欢
香火祖宗夫子
夫子的挑战
财神香火旺
被一只鸟喊祖宗
烧香发财
烧香发财
夫子之文章
夫子亦“愚”
南海,我的祖宗海
奶奶的宝贝鸡
我的同桌——“猫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