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峰
(武昌理工学院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与产业转移研究*
魏海峰
(武昌理工学院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21世纪经济要素在国际和区域间流动速度加快,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凸显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产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了当代的潮流。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凭借“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亚太地区经济交流,推动我国产业跨境转移进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经济交流;产业转移;结构优化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将欧亚非大陆腹地贫困地区逐步变成经济开放重要地带,通过产业转移及结构调整,可优化全球经济格局,同时也更加开放了中国经济的大门,让中国更多的优秀企业参与到国际经济共同发展的浪潮中。“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以沿途国家经济发展为主要路线,形成一个合作发展的格局,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转移的进程,促进我国和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
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经济现象,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一)产业转移的条件
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区域间因资源禀赋、区位、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动态发展变化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产业转移的成功发生要求产业的转出地和承接地存在一些基本的条件: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
区域或国家经济环境、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导致了区域间和国家间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产业演进来看,产业的发展历经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三个阶段。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和制度环境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使得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便促使产业转移成为可能。纵观20世纪以来的几次全球性的产业大转移,正是在存在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间进行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向日本的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向亚洲“四小龙” (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
2.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产业级差的存在是产业转移的基础,但并不必然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可以加速生产力和生产模式的重新整合,促进跨区域投资,从而推动产业转移的进程。因此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性程度大小,决定产业转移的阻力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
不同区域间即便存在产业级差,生产要素可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产业转移仍然会因为缺少利益条件而难以发生。在开放式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转移能否发生,将取决于区域间的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的存在,才会诱发并引导产业转移,以获取更多利益。
4.区域间存在产业竞争
产业竞争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并由此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存在差异,导致企业间的盈利能力也存在差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二)产业转移的动力因素
产业转移是需要有转移动力的,在具备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时,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内在动力和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外在动力,以及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和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1.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经济条件成熟的地域,生产要素流动有限,企业获利空间变小;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成熟的地区,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需求大,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欠发达的地区转移。
2.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关。由于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产业所获取的利润随着产业生命历程呈倒“U”字形变化,当利润开始下降时,就形成了产业转移的动力。
3.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些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比较优势更强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
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呈动态变化,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需求结构在不断升级,低级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而同类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却在不断扩张。这样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这些生产低级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空间上的转移。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时提出的。当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中国作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加大开放力度,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的红利、经验和教训,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同时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有利条件,进行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的战略规划,有利于促进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海洋之间的互相联系,同时,也能加强沿线各国的友好交流,推动沿线各个国家的发展,促进各个地区的互联互通,形成利益共同体,互相合作、交流,发掘市场潜力,促进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利益,提高就业率。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地降低我国产业转移在产业承接国的转移阻力,加快产业转移速度,减少转移成本。
(二)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中国依然引领着国际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方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被构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目前,区域性国际合作将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实际上也是超大型的区域性合作,从沿线国家来看,也是一次南南合作,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此环境下,“一带一路”的推进为我国产业转移创造了新型的、更具发展方向的经济大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巨大,因此普遍都把通过区域合作来推进发展作为本国的重要政策。而产业转移正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合作机遇,减少了我国寻求产业转移国的成本和沿线国家寻求合作的搜寻成本。同时“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有很多国家自然资源富集,有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充足,减少了转移产业资源寻求成本和我国企业的投资成本。
(三)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带一路”线路区域合作的概念并不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的,此前也有国家提出过,这意味着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而中国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国,则为“一带一路”的推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开局良好,正在进入务实推进的新阶段。而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大国,在与沿线国家合作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产业转移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影响力会增强合作国的信赖度,减少民族抵制外来的产业等威胁。而且中国良好的国家影响会增强沿线国家合作的积极性,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四)为产业转移构筑畅通的桥梁
“一带一路”的发展,使欧亚双方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圈,以区域经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经济带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东西贯通,有力地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以区域带动整体,点、线、面逐步推进,打造多国参与,多国努力,多国繁荣的跨区域合作关系。经济带的打造,减少区域间贸易和合作壁垒,为国家间合作提供更多的机遇。这些条件都为我国的产业转移构建了较好的产业承载体,从而加速我国产业转移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深化我国和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而且会打破产业国界壁垒,有利于本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同时为我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会,对全球经济也有巨大的推动力。在此条件下我国产业转移的思路也随之变化,加快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而且产业转移更加科学合理化。
(一)引导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中西部地区有靠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区位优势,如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接近,内蒙古紧邻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这些沿线大部分国家能源、矿产、农业原材料等较为丰富,工业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多向中国出口原油、矿石等初级产品,从中国进口机械和交运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及纺织等轻工业产品。从国内区域比较优势看,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仍较突出,资源丰富,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西部地区设施、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增强。此外,中西部地区自身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中西部地区人口总量为7.7亿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57%。可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将东部地区产业链中下端的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注重加强技术的引进,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创新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二)促进产业跨境转移,注重产业的有序转移
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为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跨界转移提供了机会。中亚、东南亚等人口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这不仅推动了我国产业跨境专业,同时有利于我国结构优化。
我国转移的产业需要转向人口资源丰富,资本、技术和管理能力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很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投资需求大。因此这些国家对于承接中国产业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对于中国产业顺利转移和承接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双向推动作用。然而转移中,必须考虑这些国家大多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资本冷冻的现状。所以中国需要分析哪些国家发展出口能力的制造业具有相对较大的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中国的投资。在产业转移中,可以依据这些分析选择人均GDP较少的国家作为转移目标。如马尔代夫、泰国、蒙古、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分析研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承接能力,逐渐有序的地使中国制造业向这些国家转移。
图1中按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人均GDP和2015-2020年预测年均经济增速,预测这些国家2020年人均GDP水平,排除发展水平过低的东帝汶、阿富汗、萨摩亚和汤加。图2中按照经济增长速度排除发展缓慢的伊朗和斐济。剩下的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和2020年预测人均GDP基本满足中国产业转移要求。因此中国选择产业转移国必须考虑哪些国家在经济增长速度和对应的预测人均GDP,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国家。
图1 与中国发展差距在20年左右的国家(人均国际元)
图2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转移产业的选择国家列表 (人均国际元)
如果更加深入考虑各国制造业人均增长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最合适的国家有孟加拉国、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尼泊尔、印尼、印度、和埃及等。转移产业待选国的制造业各项指标也是需要参考的因素。
制造业的转移需要考虑目标国的工资和就业水平,工资水平较低而且制造业就业率高的国家最适合中国的产业转移。这样既会满足目标国的需求,也可以较少中国的转移成本。
(三)选择合适的产业转移模式
产业转移的模式相对来说有很多种,所以需要我们去分析,因地制宜,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承接和转移的产业不同,因此,适合什么样的模式,要综合该地区的各种情况去选择相应的模式,中国在产业转移中要考虑目标国的具体情况,判断这些国家是否适合我国某一产业的整体转移,还是某一产业链的转移。不同的国家适应力不同,比如约旦服装业劳动力需求大但是工资水平和中国持平,为减少投资成本,中国服装产业不应该向约旦转移。然而约旦的投资需求很大,中国可以选择约旦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因此分析目标国具体情况下最适合的转移产业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中国进行产业转移是为了中国自身经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所以转移产业需要分析承接地和转出地是否满足各项条件,采用的产业模式是否能为双方带来共同的正效应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要把握“一带一路”为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资源,构建我国多边合作的新局面,从而为我国产业转移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加快转移产业在承接国的迅速成型,步入正轨。
[1]迟竹强.“一带一路”的国家使命[J].价值财经,2015.
[2]思客.“一带一路”中,中国的产业转移有哪些选择[N].中国商会新闻网,2015.
[3]陶良虎,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0.
[4]王恕立,张云.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J].产业研究,2011.
[5]廖斌.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的启示及思考[C].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7.
[6]张弢,严燕.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及展望[J].企业展望,2012.
责任编辑:董 柯
本文为湖北省大学生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成果。
2017-01-10
魏海峰(1995-),男,甘肃平凉人,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2014级电商专业学生。
F120.4
A
1009-1890(2017)01-0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