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言文教学许多时候“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那么,怎样进行文言教学呢?“三读”——“以读代讲,赏议结合”我觉得是一条可行之路,“代”不全是“代替”。另外,文言距离现代学生毕竟久远,如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热情,学习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把刻板枯燥的文言用一种“玩”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本节公开课就是“以读代讲,文言玩出新意思”的尝试。
教学设计
本课我力求营造一个书声琅琅的课堂,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三读:一读通:无标点朗读、自由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齐读、熟读成诵;二读懂:通过读来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三读透: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其中重点落在三读透上,为了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设计了找文眼“乐”和“闲”上,通过对“乐”和“闲”的分析,体味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由感知文本到感悟意境到品味语言到读懂作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解文章、感受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探究质疑。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中适当穿插些同学们当前的流行语,俏皮话,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差不多一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11月14日的晚上,天空出现了一个壮丽的天文奇观。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众生:超级月亮)对了,超级月亮,这月亮啊,听天文学家讲,比平时大了14%。当然,勤奋的你们应该在埋头写作业,无缘与超级月亮相会。没关系,老师找了些世界各地拍的超级月亮的图片,给同学们欣赏欣赏。
(PPT出示几幅超级月亮的图画,众生惊叹。)
师:其实,不只是现代人喜欢赏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描绘怎样的明月和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一读:读通。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从此步入仕途。后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二读:读懂。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分钟后,老师请些同学翻译。(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延伸: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2.“蓋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原来)(延伸:盖以诱敌;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3.“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门)(延伸:足不出户、木兰当户织;故外户而不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提示:重点注意“如”字,延伸:如有所语)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读透。
师:同学们表现真棒!文章内容我们有了比较熟悉的感知,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师:现在老师引入“文眼”的概念。(PPT出示文眼: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字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师:老师觉得,本文有两处文眼。假如要你找本文的文眼,你能找出来吗?(生七嘴八舌,有找“欣然”、“乐”、“月色入户”、“如”、“闲人”的。)
师:提示:注意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哪些词语才是表示“感情”的?
生:欣然、乐、闲。
师:欣然与乐是同义,我们就合二为一吧。所以,本文文眼是——
生:乐!闲!(板书:乐 闲)
(一)析乐
师:哪里看出苏轼“乐”了?或者说他“乐”在哪里?
生:月光很美。(师提示:哪里看出?看文本。)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好。你能从文中发现月色很美,很好。我们回答问题要从文本中寻找。那再看看,本文中苏轼是如何描摹月色的呢?这月色美有何特点?
生:写月色的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能说说对这几个句子的理解吗?(思考,师提示:从修辞角度。)
生:这几个句子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
师:很好。那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思考,师提示:先翻译,再体会。)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成了水中的藻荇……
师:对。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月光在朗照,那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人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月色之美尽在其中啊。(板书:美景)
师:同学们能用欣喜快乐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感受一下美景之乐吗?(生读)
师: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瑕、清朗幽美)
师:光有美景还不足以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还有什么值得“乐”的呢?
生:还有朋友张怀民。
师:苏轼跟怀民关系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生:关系很好。(哪里看出来?注意文本。)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考虑到没有和谁一起游乐,就找张怀民,所以是好朋友。
师:回答得很好。善于在文中找答案。特别这个“寻”字,不用预约,想到就去找了,只有好朋友才这样啊。无预约,真朋友!用你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真是一对——(众生:好基友!大笑,乐。)
师:美景当前,知己在旁,在干什么呢?(众生:赏月!)对了,不是在吃喝玩乐,而是在做雅事赏月。所以,乐事有三:美景、知己、美事。(板书:美景、知己、美事)
师:我们用“乐”的感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有感情诵读。)
(二)话闲
师:那何为闲人呢?(出示创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城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發郁闷心情。)
生:他很悠闲。无官一身轻。
师:他这悠闲是自愿的吗?(众生:不是!)
师:不做官,臣妾做不到啊!(众生大笑。乐。)
师:苏轼不像陶渊明。陶渊明是自己弃官不做,但苏轼是被贬的,对于一个一心想有一番大作为的人来说,屡次被贬,心中还那么悠闲吗?
生:是一种自嘲。同时也是悲哀。
师:悲哀有点过了,还是悲凉吧。“闲”字还有没有其他情感呢?(思考)
师:这样的美景哪里都有,但别人都欣赏不到,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自得、自豪)
师: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师:这三句话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一种情感?(悲凉、自嘲、自得)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感情。
(提示:原来,这才是苏轼的闲人啊!不是无所事事,不是完全是自嘲,而是自得啊。你们这些俗人,整天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我们无官一身轻的“闲”啊!所以,这几句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既悲又喜,既自得又无奈)提示:结尾加上“哈哈哈”笑声,加上“唉——”的叹气声。把这三句话读出一摇三摆,一唱三叹来,由得意转低沉苦笑。)
(众生摇头晃脑夸张地读,沉醉在自豪自得自嘲叹息中。)
师:同学们再想想,着两个文眼“乐”与“闲”有什么联系吗?(思考。)
生:因为很闲,所以才有空去寻乐;但乐又不尽兴,最后还是感叹悲凉……
师:(吃惊状)厉害了我的哥!(众生大笑。)闲而寻乐,乐而叹闲。(完成板书。)
(三)说悟。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我们欣赏到了苏轼描摹下的清辉朗月美景,感受到了苏轼内心的情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一直是缠绕在苏轼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这时期的作品多是这种情感的体现。(出示黄州的几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所以说,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希望同学们多些读读苏轼,学习他乐观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能背诵的不用看书。(齐读。在诵读中下课。)
板书设计:(略)。
名家评课
课后,宝安中学(集团)语文科组长况敏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觉得黄斌老师有如武林宗主,内功深厚,富有经验,风趣幽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45分钟既有悲凉的叹息声,更有愉快的欢声笑语。教学设计层层推进,各个环节过渡了无痕迹,化无形为有形,化有形为无形,于细节处见功底,亮点很多。在文眼的寻找,在创意性的朗读上,令人印象深刻,板书的设计很有新意。是一节令人很享受的课。
深圳市优秀语文教师刘培英认为黄斌老师这节课让学生上得轻松愉快,完全沉醉在澄澈空灵的朗月世界中,与作者一起快乐一起叹息。一些网络俏皮话的适当运用,很好调动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距离,陌生的老师一下子变成了熟悉的大哥哥。“玩”的方式,大俗大雅,乐而不淫,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尝试。
课后反思
一节异地公开课的成功,离不开科组同事的打磨,离不开教者随时根据不熟悉的学生的反应的调整。当然,不管是况敏老师的溢美之词还是刘培英老师的谬奖,对教者来说,应该把其当做鼓励之词,切不可沾沾自喜以为就如此,因为对于教者而言,永远是有遺憾的。
定下课题后,我一直在思考,一篇被誉为“神品”的文言文,怎样才能做到“举重若轻”的上课呢?
有人说文言文教学“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此言太绝对。有些文言文我觉得就要字字落实,如《论语》,但对于只有85个字,读完一遍只要45秒钟的《记承天寺夜游》,确实没必要“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翻译部分用时不多,想多留时间来朗读、诵读、品读。
但教下来后,还是感觉前面时间花得多了点,后面的诵读、品读还不透。
我想把重点放在品读上,想通过读,欣喜的读,欣赏到苏轼描绘的朗月清辉下的美景,也通过读,通过附加表示自嘲自得的“哈哈哈”和表示悲凉的叹气“唉——”来感悟苏轼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这方面的引导还是不够,或者说,由于很多老师听课,学生也不敢放得太开。——在自己熟悉的班级里试讲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还能联想到《答谢中书书》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来读,读出自得自豪。有些同学还能把全文读得一摇三摆,一唱三叹。这本来是设计的一个高潮。
对于作者的情感,我的观点是忠实于文本。对本文,许多教学参考资料都觉得“闲人”最体现苏轼的情感,觉得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也是落寞之举,只言“自嘲,自慰,自叹”之闲。但忽视文中“欣然起行”之“乐”,“寻”友同游之乐,“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之乐。这种“乐”与“闲”我觉得才是作者真正的心情写照。闲,所以寻乐;贬谪的悲凉如影相随,乐然后叹闲。
乐与闲(悲)的相互交织,是苏轼黄州四年的情感旋律。如这时期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前后《赤壁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等,都是乐与悲与愁的感情交织。但苏轼毕竟是一个豁达之人,他的悲不像柳宗元的悲,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虽然“心乐之”,但最后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悲得无处安放。苏轼的悲更多是一种豪放的磊落的当浮三大白的悲。所以,我设计了文眼是“乐”与“闲”,这也是仔细推敲文本,走进苏轼后得出的一点创新。
在教学中,我始终相信只有感觉好,才能好。只有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才能领悟更多。所以我在课堂中“引进”了许多学生的语言,如“好基友”“厉害了我的哥”“臣妾做不到啊”,这些语言拉近了师生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
当然,对教者而言,哪一课才是最好的?下一课吧!
后记:这堂课是我代表我校参加与宝安中学(集团)“同题异构”的一节公开课,自我感觉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反应效果很好。所以整理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黄斌,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北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