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敏佳 赵娴 崔晓萍
摘要: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及研究的课题。对于各大高校而言,怎样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作为本文探讨与研究重点,从而促进各大院校平稳高速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堂建设;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改革,我国经济产业整体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及经济产业布局培养应用型人才被人们多重视,成为各大高校工作重点。为符合经济发展及社会需要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各大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围绕社会整体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是否能够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院校能否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第二课堂建设意义
第一,应用型人才概念。人才可根据内涵划分为学术性及应用型两种。学术性人才主要针对科学理论研究,客观事物探讨,主要工作是将自然及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客观现象整理为科学依据,应用型人才则是直接具备应用型理论,可以进行实践能力的人才,主要工作使将最新科学理论或新型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保证社会物质财富及经济利益。
第二,展开第二课堂建设意义。当前经济及就业压力背景下各高校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校园学习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及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二课堂不仅可以补充巩固专业知识,对人才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依靠自身生动多样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大高校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工作中,第二课堂起到很大推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社团活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竞技比赛、公益活动等,邀请名师名家进行演讲或者授课,经过一系列努力,多方面调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性及优质性。实际教学中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应加大第二课堂建设,以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参与实践,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其他知识与能力,对于建设先进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结合第一课堂进行知识扩展。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应调整思想,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双方面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课堂活动具备第一课堂教学无法展现的内涵,这种内涵会根据社会变化而逐渐增强的。各大高校更加主动学生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重点关注知识与实践相统一,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中,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另外,各大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规定,所有活动均需指派专业教师进行协调,对于学生积极参与或者获奖层次高的活动应该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参与活动及最终评选,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创新水平等,让他们在跨出校门步入社会,面临不同工作时具备稳定的专业知识。各大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展开过程中结合第一课堂相关内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参与到实践中。
第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国外同等院校相比较,我国各大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论是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还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阶段都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财政及政策扶持,致使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特别是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方面尤为突出。另外学生在校期间以应试教育培养为主,对于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各大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学生培养过程中单纯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个别高校根据自身校情,开展具备自身特色的实践活动,例如对学校周围敬老院定期进行爱心慰问,结合经济状况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调互动能力。
第三,以求职为目标,结合实践加强培养力度。各高校立足于大学生求职方向,加强人才专业水平及適应力的培养力度,第二课堂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大学生将来求职所需能力为前提,有目标有规划的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者面对面交流活动,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为出发点,开展一些列就业、创业技能训练等,有利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与就业等相关的实习或者实训活动。学校根据自身情况,与当地企业相互合作,建立与学生专业相关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环境,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提高学生文化交流,提高历史认同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是影响高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各大院校应以当地文化产业为背景开展相关校园文化工作,不仅全面体现自身的思想主体,推动了当地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各大院校逐渐演变成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另外还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整体科学开发,树立自身特色,创建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各方面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能力,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工作之一。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第二课堂充分巩固专业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缓解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出现的各种矛盾。大学生综合素质稳步上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边敏佳,吕庆莉,陈蓉.加强计算机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J].中医药导报,2015(19).
[2]刘芳,边敏佳,边艳峰.开展组织胚胎学第二课堂教学提高中医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2014(09).
作者简介:边敏佳(1979-),女,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的培养探索》(SGH13432);2.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重点教改课《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的第二课堂平台体系建设》(2015jg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