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医道总论(下)

2017-03-30 18:04周至譓
少林与太极 2017年2期
关键词:武术

周至譓

举凡一门学科,都应该具备目的、理论、方法、成果等基础要素,武家医道也不例外,虽然服务于武道,但它完全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所有要素。这些带着武家特色的诸多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目的明确

武家医道的目的有三: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防治伤病,延长运动生命乃至延年益寿。要达到这些目的,需要建立一个立体的保障体系,囊括炼气养气、按摩导引、砭针灸药、跌打伤科、祝由禁术、起居饮食等各方面的精华。这已经是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农业社会所能做到的极致,但相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而言依然有其不足,所以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

我国当前全面推广的全民健身运动,其宗旨与武家医道完全相同,其中健身氣功运动就是通过炼气养气、按摩导引等方法达到防治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目前还是沿袭着固有的模式在社会各阶层中流传,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它的技击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而预防不测、强身健体、娱乐表演、延年益寿的功能则不断加强。

与传统武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竞技武术,各级专业的武术运动队伍配备专业的教练员、队医乃至营养师,以运动医学为指导,以先进的监测仪器为手段,从运动医学监督、运动损伤恢复、运动营养学、医疗体育等方面着手,提高竞技武术的运动技术水平。

从现代运动医学的功能中不难看出,它和传统的武家医道有很多共通之处,从另一个角度看,队医和武医的作用是一样的。而现代中国式运动医学则是传统国粹医学实践精华与国际运动医学运动功能和康复理念相结合的一门精细医学学科,是武家医道实现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二、理论丰富

武家医道的基础理论博采武、医、巫、仙、佛、儒、理等诸家之所长,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基础理论,指导后世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避免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武家传世或于门内相传的著作可谓五花八门,总而言之不出“道”和“术”两类。关于“道”的著作,以《易筋经》和《洗髓经》最为经典。《易筋经》的《总论》说“无障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膜论》精辟阐述了骨膜与气、力的关系;《内壮论》定义了内壮与外壮,给出了一个内家和外家的划分原则;《揉法》将武家的特长整合得天衣无缝。《洗髓经》着眼于先天“精、气、神”的修养,与《易筋经》的后天功夫构成了一个性命相修的完美体系。

明代程冲斗著有《服气图说》一书,详尽介绍了服气与排打的结合方式,与《易筋经》的按摩加排打的方式又有区别,乃至后来祝文澜将《服气图说》与《易筋经义》合辑成《少林拳术精义》,分别将这两种组合方式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各自的优点。这本来也只是一种“术”而已,但服气本身是成道的基础,所以就将它列为“道”的著作。

伤科乃武家专攻之术,就施术者而言,若无指腕、臂膀、腰膂之力是难以施为的,故从事此业者多与武家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也有两种,一种是专著,另一种是外科著述中收录金疮伤科救治方法和附录于拳谱内的施治方法。继《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后,伤科专著汗牛充栋,较具代表性的有《救伤秘旨》、《伤科汇纂》、《少林真传伤科秘方》、《金疮秘传禁方》、《伤科大成》等。刘涓子于晋末编撰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一书,收录了治疗金疮、跌打外伤的方子三十四首。拳谱方面,附施治方法和药方几成惯例,如薛颠著有《灵空上人点穴秘诀》一书,书后面有各种救治打伤的秘方,《拳敌》一书后面的伤科施治方法则更为详尽。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太平惠民和剂扃方》、《本草纲目》等传世经典是医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伟大贡献,至今仍是系统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籍。它们除了指导医生临床,还广泛流传于民间,被各家奉为至宝。武家学习医术,一方面来自师父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来自专业书籍,这些典籍是丰富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隋朝在太医署设祝禁博士始,祝由科和禁科正式为官方承认。唐承隋制,在医署设咒禁科。元代武医太医院定十三科中,有祝由科和禁科,至明代祝由科依然在十三科之内。现在汉民族聚居地已难觅祝由郎中的踪影,但在苗族同胞聚居地祝由郎中依然大行其道。巫家治病的机理有悖于现代科学,非个中者难窥其堂奥,但武家与巫家有极深的渊源,现代依然完整保留着部分传统。

逢年过节或是重大喜庆,几十头醒狮起舞的情景在时下的广东随处可见。在爆竹和锣鼓声中感受着热烈气氛的人们可曾想过,这是几千年前武家与巫家跳“百兽舞”祈禳的场面?南狮的狮头是不是与南越王墓中的出土文物“兽首含璧”有几分相似?武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动机和他们的生计有莫大的关系:学员学武的学费、医治跌打伤病的诊金药费、舞狮采青所得的“利是”是武家三大经济支柱,因此武家对舞狮非常虔诚,在出狮前常常设坛焚香,给醒狮点睛开光,恭请神灵附着,舞狮结束后还要装香送神,这是代代相传的舞狮文化,也是巫文化的一种延续。

武家有一门功夫,叫做“神打”。练习者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拳脚刀棍动作,便可到神坛前装香、念咒、烧符请神,神灵附体后就可以演练各种不同的套路,其中又以惟妙惟肖的猴拳猴棍居多,也不乏学关公舞大刀的,还有些人不怕香火烫、不怕利刀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前,不少人学这门功夫。这很显然属于武术与巫术的结合体,带有某种上古巫家为武家培养“敢死队”的遗风,就如当年“义和拳”的大师兄鼓动师弟们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八国联军”的枪炮。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精神支柱很容易崩溃,但如果实力相当,这种既能给自己壮胆又能恐吓对手的手段还是有点作用的。

巫家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最大贡献是针灸术和与之配套的《十一脉灸经》、《子午流注》等理论。巫家用针灸术来灭致病的“鬼”,阴阳十一脉是“病鬼”出没的路径,子午流注计算“病鬼”什么时间在哪个位置出现,然后在前面的穴位燃艾炷“截”,同时在后面的穴位燃艾炷“堵”,最后向“病鬼”所在的穴位施针,针刺“鬼”灭。武家采纳这一思想方法,除了用于针灸,还用于一种独特的技法——点穴,用子午流注法计算“气头”所在时辰、所在穴位,然后对这个穴位实施打击,给对手造成致命的伤害。

仙家也与武家、医家、巫家密不可分,彭祖、葛洪、陶弘景诸仙既能领兵打仗,又能行医济世,出入庙堂为王侯,隐居山林作宰相,是真正的陆地神仙。彭祖是有史为记的仙家始祖,他的养生之道流传了几千年,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葛洪的《抱扑子》、《肘后方》和陶弘景的《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等,同为传世的不朽经典。

《老子》乃仙家之哲学思想,汉代张道陵以为立教之本,并以练外丹“分形散影”,练内丹长生不老,画符篆使神役鬼,最终得道。魏伯阳和张伯端也是仙家中的得道高人,他们的名作《参同契》、《悟真篇》同样被历代修仙之士奉为圭臬。

王重阳年青时文武双修,后遇吕洞宾授仙术,修炼圆滿后创全真道。“七真”之首马丹阳擅医术,其《天星十二神针法》丰富了传统针灸术的内容,其法裔陈致虚以其所传仙术为基础编撰《金丹大要》一书,为后世修真必读秘本。以“一言止杀”载入史册的邱长春除了以《大丹直指》简明扼要阐述修真的方法,还著《摄生消息论》讲解四时养生之宜忌。“七真”的很多著作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尹得《道》、《德》二经隐居武当山,从此仙家云集。至元末明初,三丰真人著《大道论》阐述哲学思想,作拳术剑法应太极机理,以养“气”为医道核心,集仙、武、医为一体,开创武当一派,与少林并驾齐驱,称雄于世。

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归功于雪庭福裕大和尚。虽然达摩祖师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但少林寺一直是律宗道场,直至元朝年间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开始“易律为禅”。当时统治者禁止民间练武,但允许少林寺蓄养武僧,于是武家为保自家门派纷纷皈依少林,故“天下功夫出少林”一说与此有关,由此可见武家与佛家的紧密关系。

孔孟之道为儒家宗旨,孔子作《易传》透露阴阳机变,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可见于“周礼”之外,儒家亦注重养生。远祖濂溪公以《太极图说》开理学风气之先,提倡“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自然观,启发人们在生活中应该顺势而为,毋伐天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很多涉及养生之道,为充实武家医道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多种选择。

综上所述,每一家都会采撷其他各家之精华完善自家的理论基础,犹以仙家和医家为甚,故有“仙医相通”之说。它们脱胎于巫家,与武家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难明确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们的理论基础亦有许多共通之处,这是构成武家医道理论基础的特点之一。

三、简明扼要

武家多处于社会底层,文化素养不高,且所习之技击要点以直线为快速,故为人处事亦喜欢直来直去,他们相信“真话只一句,胡言一大通”、“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在这个大背景下,长篇大论就被浓缩成一句句真知灼见的拳谚,并以此言传身教,这是武家基础理论流传的一大特点。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总纲。拳是术,功是道,一言以蔽之。“内练一口气,外练千斤力”,这是第一步。“一胆、二力、三功夫”,没有气力不行,“四两拨千斤”只是“以柔克刚”的手段,没有气力是拨不动千斤的。“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又进了一步,《易筋经》磨砺筋、骨、皮,《洗髓经>锤炼精、气、神。

扎马是洪家拳的基本功,很多先辈花三年五载在这上面,就是因为它体现了这方方面面的要求。一方面,扎马要求头正身直、闭口咬牙、舌顶上腭、沉肩坠肘、空胸实腹、敛臀提裆、十趾抓地,“敛臀则腰肾固,提裆则精气生”;另一方面,扎马要求心神和身形不能动,“心动则神不率气,身动则气不入神”,“神归则气自回”,由这个最简单的基本功达到“内练精、气、神”、外练“落地生根”的“千斤坠”之力。

如果说扎马是洪家拳入道的筑基功夫,那么自然功就是入道的功夫。自然功很简单,无非“眼观鼻,鼻观心,意守丹田”,由此入静,静则定力生,由静入定时意也无存,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达到“炼神还虚”之境。

除了练功的要求,饮食起居也同样受到约束。如“风乃百病之长”,须“避风如避箭”,就是讲究依四时气候变化因地制宜,避免因汗出腠理大开而为贼风所乘,特别要防范在练功时吸入雾瘴、山岚等有毒气体;又如“精乃壮之本”,须“避色如避乱”,因习武者血脉畅通、血气旺盛,较常人易受房劳之损,故要求“养精蓄锐”,节制房事。

武家就是以这种简明扼要的拳谚环环相扣地表述整个理论体系,它与实践过程紧密相连,由此努力,持之以恒则可达到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状态的流传方式,是以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四、方法多样

武家是一个由各种不同体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他们的上一辈在择徒时就已经根据自家武功的特点量身取材,为自己培养优秀的继承者。不同的武功对身体条件的要求迥异,如身体健壮、身材高大者适合练刚猛雄劲的拳术,身材瘦小者则适合练柔和轻灵的拳术,由此造就了中国武术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传文化。

就以流传最广的铁砂掌为例,几乎所有以掌见长的门派都以它为基本功,同时它又是武术和医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一个立体的练功体系。第一步,用掌的方法和力量的训练是基本要求。铁砂掌用掌的方法就是武术常用的掌法招式,如拍、按、劈、挂、插、挑等,这是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力量的训练是对体能方面的要求,铁砂掌常用铁板桥、铁牛锄地等功法辅以石担、石锁等器械强化腿部、腹部、腰膂、肩肘、手腕和手指的力量。第二步,使用铁砂袋。将铁砂用金钩藤、丹参、红花等29味中药一起熬成的药汁拌匀,装进粗布制成的袋子,做成铁砂袋。将铁砂袋置于架子上,用手掌、拳头、小臂、肘实施击打,借助药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击打部位的打击和抗打击能力。第三步,活血化瘀。训练结束时,实施打击的部位用胡峰窝、葱姜、柴胡等60味中药熬成的汤药烫洗,让药力随热力深入筋骨,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完成汤洗后,将洗好的手掌套进皮手套,一个时辰之内不得受凉。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服用田七、丹参、金银花等中药制成的药丸,以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

就算用今天的视角审视,这套练功方法也是很科学的。一方面,借助器械锻炼体能,提高击打部位的打击和抗打击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药的作用,达到增强功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目的。击打部位打击铁砂袋时容易产生瘀血,预防瘀血归心和击打部位劳损犹为重要,可以避免“功夫越好,死得越早”的情况发生。

中华武术的门派林立,分支繁多,有以拳为主的南拳,以腿为主的北腿,专门攻击下盘的地躺拳、地术等,不论哪个门派均有专门针对自家发生运动性损伤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对腰、颈、肩、肘、膝等容易受伤的关节部位和腿、腰、手臂筋肌的保护方法。例如洪家拳为了增强小臂的抗击打能力,常使用石担碾压小臂,术语称之为“碌桥”,相应必须使用药物活血化瘀和防止骨膜发炎。这些方法通常附在各门派的武功秘籍内代代相传。

对于古代以性命相搏的武家而言,他们同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甚至“更狠”,以使自己在与对手相搏时能够全身而退,因此,在大运动量训练的同时,各种辅助手段和器材也应有尽有,当然少不了类似于兴奋剂的丹药。

《易筋经》里配有二十几个药方,既有调理气血的“内壮药”、“五生丸”、“五成丸”、“十全丸”、“十锦丸”,又有活血化瘀的汤洗方、洗手仙方,还有类似于兴奋剂的“大力丸”、“打虎状元丹”等。它们有的练功前服用,有的练功后烫洗,训练体系同样合理和完善,为人诟病的只是在类似兴奋剂的药方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重金属化合物。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化学制药了,当年炼丹采用的升华法直至今天的工业生产中还在使用。虽然仙家炼丹制药常常受到抨击,但有些成果又被抨击者们长期使用,例如淮南王刘安研制的豆腐,还有雄黄、朱砂等重金属化合物和接骨必不可少的自然铜。

古代有权势的人自戕通常选择服毒或吞金,仙家难道不清楚?至于仙家使用金银等重金属炼丹的原因,有现代学者认为选择贵重的金银是为了显示丹药贵重,还有学者认为矿物质存在的时间远长于植物,所吸收的天地精华远远多于本草等等。这些都不是仙家选取重金属炼丹的真正原因。现代医学表明,本草类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分子量小,进入人体后很快被肝肾组织分解排泄,药力持续时间短;重金属化合物分子量大,进入人体后不易被肝肾组织分解排泄,在人体内滞留时间长,因此药力持久。这才是仙家选用铅、汞等重金属炼丹的主要原因。

五、实践性强

武术和医术的技能,必须通过自我实践获得,他人无法替代,这是两者的共性。武家的医学实践主要从武术训练和日常生活两方面开始,只有随着武学修养的不断深厚而积淀,才能最后达到武、医皆成道的最高境界。

武家说:“未学打人,先学挨打。”每一个流传有序的武术流派,都会先让初学者学会挨打,例如洪家拳是令初学者两人组成一组相互用小臂格打,术语称为“打三星”。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只有挨过打才会知道哪些部位挨打时最痛,哪些部位是要害不能讓别人打,但又要在进攻时打击对方这些部位。要懂得这些,就要学习武学和医学共同的基础理论——人体结构,这是医学知识学习的开始。

挨了打,痛是必然的,伤是少不了的;受了伤,当然就得想办法处理。皮外伤可以用药粉、药酒、药油、药膏涂敷,用推拿按摩手法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用绷带、药棉包扎出血部位。伤筋动骨就麻烦了,除了调筋理气、入臼正骨,还要贴敷药膏,甚至用夹板定位。这些都是传统伤科的治疗术,武家就是从这里开始医疗实践的。

武家对药物制剂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这与武家性格直接和面对危险有关。对于药粉、药酒、药油、药膏立竿见影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止血生肌、还魂续命的效果,让受伤的肢体尽快恢复活动能力等等的追求,是武家不断研究提升药物制剂疗效的动力,也是武家涉足制药实践活动的起点。

武术修炼深入之后,自然涉及点穴擒拿、分筋错骨的传统武术技法。虽然实施这些技法简单,但为受伤者治疗就很复杂,因此要求武家进一步提高医学水平,有些人于是便以此为业。与此同时,“精、气、神”的修炼也在不断加深,使得武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道”的范畴。学习、成长、提高、完善、成熟,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武家完成了武术和医术的学习和实践。

武家进行医疗实践的另一条途径便是日常生活。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药食同源”,在潮湿炎热的岭南这种观念尤为大众认同。为了补充在炎热天气失去的水分,岭南人善于煲汤,因应四时气候变化的汤、针对各种常见疾病的汤,应有尽有。例如鸡骨草煲猪横脷汤除春令之湿热,陈皮冬瓜煲水鸭汤除夏令暑热,冰糖炖银耳汤润肺防秋燥,当归炖羊肉汤养心壮阳御寒冬,花旗参茶退热,罗汉果茶止咳,姜汤祛风寒,五花茶去湿,金银花茶解毒等等。

在寒冷的北方,牛羊肉是御寒首选。花椒是四川人餐桌必备,广西人吃狗肉补肾壮阳,湖南人无辣椒不欢,“男人不可百日无姜”,绿豆清热解毒,小米粥健脾养胃,这是祖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里五味、五谷、五禽入五脏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环境医学的内容。

人们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医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原了“神农尝百草”的经历,也体验了祖国传统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它是一门每个人都能学习、实践和受益的学科,所谓“留心皆学问”,每一个人的修为深浅和成就均取决于其用心。

六、与时俱进

任何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都能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武家医道亦不例外。现代法制社会,武术的丛林背景消失,竞技、表演、健身、防身和养生功能不断加强,于是武术逐渐从一项技击技能转变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武家医道只有乘风破浪前行,才不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武家常说:“一胆、二力、三功夫。”胆量,除了与生俱来,还可以后天培养。武家之所以把胆量摆在第一位,是因为遭遇突发险情时,如果没有胆量就会六神无主、束手无策,再好的武功也没用,所以练胆量就显得相当重要。过去练胆量的方法是在掌握一定的技击技能后,师兄弟之间相互展开对抗训练,就像今天的擂台对抗,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可在竞争状态中磨炼人的意志。

进入现代社会,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的形式变得更加人性化,孩子们可以通过武术表演、武术比赛锻炼胆量,提高竞争意识,在护具的保护下开展对抗性训练,培养勇敢、果断、顽强、坚毅的过人意志,将来能够从严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这是武家医道进入新时代应该强化的人格塑造功能。

“武术进校园”是新时期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战略,“从娃娃抓起”开展武术训练,有利于青少年体格的健康成长,在艰苦的训练环境中磨炼意志,塑造人格和体格,使我们的下一代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这既是社会医学的范畴,又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扬不可或缺的“树人工程”。

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推动下,洪家拳的医药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前液态的跌打药多为水剂和酒剂,使用最多的是跌打酒,但跌打金创之伤忌水,即便酒剂里也含有较多水分,于是洪家拳传人蔡忠师祖就发明了“跌打万花油”。

二十多年前,笔者采用“万能溶媒”二甲基亚砜在常温、常压下提取中药有效成分,避免因加热引起有效成分之间发生氧化、聚合、缩合等化学反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它们的生物活性。二甲基亚砜本身是药物皮下渗透促进剂,提取液经稀释后可以直接外用。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写入大专院校药剂学教材。经过创新,笔者的一项“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中药二甲基亚砜提取液的方法”两年前根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一项快速、准确对中药原料、饮片和制剂完全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突破了中药因成分复杂而无法定性、定量检验的瓶颈,根据获得的准确数据可以建立各种中药(材)不失真的指纹图谱,并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助力中药走向世界。

七、功效显著

对武家医道的功效评价,可以从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两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从自我实践做起,社会评价从社会实践入手,不论哪一方面它的功效都非常显著。武术运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参与自我实践和社会实践都可以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这是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预防医学追求的目的,这个功效是很容易评估的,但这并非武家医道的全部功效,因为它还包含道德精神的内容。

武家学医,大部分是希望由此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健康快乐的基础就是健康的体魄,是体力和精神的综合体现,而非以醫为业,即所谓“不尚九候而尚三奇”。三奇者,精、气、神也。有很多医术高明的武家也不以医为业,他们认为:“人之得病犹当灾也,以此谋利者无异趁火打劫。”他们以医术救人助人,将此视作尽社会责任的善行,并以此作为一种武德的修养。

这是一种人人皆可为的自我实践。运动健身的特点在于,只要持之以恒,身体不断强健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古人云“助人为快乐之本”,热心助人的人总是比冷漠的人容易得到快乐,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更加容易得到快乐,因此,群体性、多元化的健身活动更具吸引力。

太极拳运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亮点,简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是目前我国最多人练的武术套路,遍布公园的太极拳辅导站无偿为新加入者提供技术支持,成群结队的练习者每天早早便占领了公园的主要运动场地。这种群练的模式,除了能够快速提升运动技术水平,达到防病祛病的功效外,还能驱除老人的孤独感,使参与者身心健康。

除了太极拳运动,参与健身气功运动的人群也在快速发展壮大。“吐纳导引、熊经鸟伸”,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医学经久不衰,参与者的增加就是最好的功效评价。“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新时期的一项国策,它的核心思想与武家医道不谋而合,以最低廉的成本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健康福祉。

八、硕果累累

李小龙把他的截拳道搬上银幕,风靡了全世界,中国功夫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外国人,不少外国爱好者专程到香港、澳门学习中国传统武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在内地制造了万人空巷的效果,随后的电影《少林寺》更是在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加入到大街小巷练武的人群之中。国家领导人的“太极拳好”题词,使这项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交集的国家中,日本最早推广太极拳运动。随着文化交流国际化,承载着武家医道哲学思想的太极拳运动和健身气功运动正在走向世界,西方社会逐渐接受了“运动养生、集以成道”的东方传统养生理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源自中国的武家医道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综上所述,武家医道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理所当然应该在祖国传统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推动它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运动医学的整体水平,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扬大有裨益,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亦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功夫电影对武术传播的影响探析
刍议武术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塑“玉川武术”品牌 育自信阳光少年
武术健身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大武术观的我国武术发展路径分析
我们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武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