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浪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论述,得出:国民对武术之“打”的认知不足和武术未能实现国民“想打”之事实,是武术传承与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纷杂迷乱的拳种体系,早已被人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谓称,显然这一谓称是国人对中华武术之能力较为全面的接受与肯定。然自外来搏击术打开我国武术市场之际,武术的地位和生存空间被这场浩劫一次次地打压与掠夺。自“闫芳事件”“徐雷事件”“马保国事件”伊始,武术在国人心中经营数百年的“能打”形象瞬间遭遇全面轰塌,武术之“打”更是沦为人们口中“打不过”“不能打”“只讲武德不讲打”的笑谈。武术面对专攻“打”的异域武技和国民对其“打”的认知否定的市场环境,如何正确的找准武术自身在当下环境的定位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始终关系着武术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适应社会而得到传承和发展。
1 武术面临的现实问题
武术的惨败事实促使国民对武术的真实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审视,民间和网络上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最终得出的结果似乎并不如人意。尘埃落定之后,武术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从“防身健身”到“只健身”“不防身”的认知转变。“不防身”通俗来讲是指“不能打”“花架子”,这迫使武术蜕化成了一般的体育运动,而对于一向以“技击”“防身”著称的武术而言,对其“技击性”的否定无疑是对武术的主体功能予以否定。主体功能变成了次要功能,对于武术习练者而言,失落的情愫难免会让这些本该成為武术的发扬者和传承者遗失自己,转而将目光投向能够实现其“打”之梦想的异域武技。届时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1.1 国民对武术之“打”的认知不足
当武术让国民失望之际,大部分国民纷纷将责任归咎于武术本身,并借机打压和诋毁武术,以实现其自身不可言说之目的,这一度把以明哲保身、修身养性的武术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沦为“众矢之的”,短时间内让武术界和学界都不知所措。面对所谓的武术在“徐雷事件”中的惨败事实,武术界在慌乱之中出动并酿成了“马保国事件”,该事件最终以“打不过”便是“不讲武德”沦为全网笑谈,一度恶化了国民对武术“不能打”的“打”之认知形象。“马保国事件”之后,武术的拥护者再也忍不住发出声明,在《马保国现象:一个武术江湖的人设特征解读》一文中对马保国本人及事件本身做出了较为深刻的批判与解读。作者称马保国是“新型江湖艺人”、“非尚武类武者”、“非武术高手”及“并未真正走进中国武术”。该文本着为武术正名之目的,但视乎也只能向民众传达“马保国是一个骗子,并非武术习练者,也并非能够代表武术”这样一个信息,亦即马保国的落败不能够代表武术的落败,而自始至终对民众关心的“能不能打”问题并未作出正面回应。关于民众关心的武术“打”之问题倒是在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过后普遍认同“打”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然而即便学界对武术之打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但似乎也只是在为武术之打“打不过”的事实寻找借口罢了。而对问题的核心——武术之“打”,亦即对“武术之打是什么”的问题,并未作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
1.2 武术未能实现国民“想打”之事实
面对武术“不能打”的事实,武术界在试图一举扭转局面失败之后,学界和武术界试图为武术“不能打”这一事实寻找借口,如学界在“论武术之打”、“三论武术之打”、“传统武术打之功能实现的途径、利弊及展望”、“对武术‘技击’概念的解读”、“中国武术传播的当代技击转向”等文章里提到的武术技击弱化的原因,并最终将其归因于“健身”“育人”“艺术化”等原因。的确,这些原因确是可以解释武术“打”之能力的弱化,但是却并不能够改变武术在国民心中“不能打”的认知形象,为武术“不能打”之事实寻找的这些借口,也只能充当武术“不能打”之事实的理论依据。简言之,这些借口会进一步稳固人们心中的武术“不能打”之形象。回顾武术面临的形象危机可以知道,正是人们心目中“无敌”般存在的武术之“打”在现代搏击面前变得“毫无招架之力”,这种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情感震撼,以至于人们在面对武术时会不自觉的产生蔑视的情感态度。而作为陪伴中华儿女数千年的武术,一旦武术满足了人们心目中对“打”的需求或期望,这种蔑视的情感态度将会变成久旱逢甘霖般的喜悦与支持,届时武术的形象危机不化自解,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也就不攻自破。
2 小结
武术“不能打”这一事实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国民希望武术“能打”,这是武术当下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作为历史悠久的武术,将武术之“打”简单的理解为“打人”“杀人”的技术,那么难免会沦为杀鸡取卵、舍本逐末的笑话。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