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在应试教育强大的磁场下,小学教育也未能幸免,其教育越来越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使得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形同虚设,学生逐渐迈向了高分低能的怪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科学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做到数学教学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交融,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一、关注教学过程,在数学实践中形成科学习态度
1.挖掘教材资源,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都编入了相应教学知识的发现历程以及著名数学家的介绍。这些内容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铺垫,渗透数学思想的熏陶。如在学习三角形章节中,就引入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圆周长的学习时,介绍了“圆周率”的发现历程以及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借助这些名人名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上就有着显赫的地位,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还可以通过了解数学家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任何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的毅力,如此融入情境的熏陶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学好数学、学好科学的思想教育。
2.借助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數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方便和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
如某学校共组织42人参加外出游览活动,票价是每人5元,但只要能达到50人次就可以享受8折优惠。那怎样购票才最划算呢?这虽然是一道数学题,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统筹安排、积极对比的科学思想。引领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购置50张票享受8折优惠,比42张全票的价格更便宜,从选择最为合理、科学的选择,促进学生认知效益的不断发展。
二、关注客观实践,在数学实践中渗透科学思想
1.印证结论,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的实践精神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对计算公式进行印证。而学生在实验与印证的过程中就是一种科学素养的培养。首先,是实验方案的研制。有学生提出可以在圆柱体中倒入水,利用已有的公式进行计算,再将水倒入到长方体中进行测量计算,就是对圆柱体积的印证;其次,对细节的关注也是历练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计算上的数据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在于测量数据、部分水留在了圆柱体中有所消耗等细节原因所在。关注这些细节,可以将误差降到最小点。
2.尊重事实,在实际中培养科学的理性思维
很多的数学问题其实一种理论上的认知与可能,与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历练,更要让学生能够在数学中看清这个世界,以科学的方法、视野和维度来认知周围的一切。
如在教学“求简单平均数应用题”中,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让学生真正了解、认识到平均数的含义和正常方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大量的实际材料,真正感受到:客观世界中拥有众多的自由度和随机现象,对平均数的研究则是从随机现象中找出统计规律的方法。
这样的认知便于学生能够运用到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视角和眼光,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凸显人文气息,在数学教学中铸造科学品质
1.人文熏陶,历练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了解数学中的体系知识,而要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数学知识、把握数学特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教材中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意识和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则顺势为学生补充了刘徽利用割圆术进行,运用3072边形来论证圆周率是3.1416;尽管如此,祖冲之并没有安于前人的经验,而是通过实践操作、精密验算,将圆周率精细到小数点后7位数。
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从小的思维中,播种下科学思考和探究的精神,对于学生生命成长意义重大。
2.整体规划,丰富创新的科学精神
利用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熏陶与推进,就必须要对小学整个的教学体系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构想。哪一年级要渗透到怎样的内容,达成怎样的效果,都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和要求,切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当然,对于每个学生而言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
如在低年级,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从而使得学生的科技意识萌芽;而到了中高年级之后,教师亦可以通过实践调查和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关乎学生思维训练的科学类课程,在掌握数学知识、历练数学能力的同时,艺术化地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技术,这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不可逃避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让学生能够顺势掌握基本而浅近的数学知识,为学生整体性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响水县黄圩中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