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的检证者理论

2017-03-30 16:20杜保瑞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践者研究者

[摘要] 针对东方哲学进行知识论进路的哲学研究,首先说明东方哲学的特质为实践,要反思这套理论的成立,便要针对其实践者进行检证,这其中,有创造学派的创教者、研究理论的研究者、实践理论的实践者、检证理论的检证者。创教者已经实证了此事,而研究者则是要理解其说,实践者便是要真诚实践,检证者则是要对实践者的实践成果进行检证。其中,后三者之真诚是最重要的态度,而角色亦可时常互换,只是就其角色而为研究之区分而已。

[关键词] 实践哲学;检证;创教者;研究者;实践者;检证者

[中图分类号] B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2—0013—04

The Theory of Philosophys Practical Examiner

Duh, Bauruei1,2

(1.College of Philosophy,Taiwan University,Taibei10617,China;

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have a philosophical study about oriental philosophy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epistemology. Since its characteristic is practice, the issue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theory will be focu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peoples practice. There will be the creator who found the school, the researches who study their philosophy, the practitioners who believe and learn from this school, and the examiners who evaluate whether the practitioners doing is good or not. For the need of verification, the creator has verified it, the researches want to understand it, the practitioners come to practice it, and the examiners judge his doing.The most important attitude of the latter three is sincere, without it, everything is empty and shallow.The role of the latter three could be interchanged only for the need of study.

Key words:practical philosophy; verification;creator; researcher; practitioner;examiner

一前言

筆者向来专注中国哲学方法论的讨论,亦有研究成果产生,主要集结于《中国哲学方法论》和《哲学概论》两书中,书中提出讨论中国哲学理论体系的解释架构:即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四方架构[1](P275)[2](P240),以及讨论中国哲学真理关的四大问题:系统性、检证性、适用性、选择性的问题[1](P293)。过去,在东方哲学的研究讨论中,知识论的问题意识是较为缺乏的,尤其是针对理论的提出、理解的深度、实践的效果、以及检证的可能。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讨,并将焦点放置在检证理论中。本人于2015年已完成《实践哲学的检证逻辑》[3]一文,本文之作,接续此论,主要讨论检证者的角色及功能的问题。

二东方哲学的实践特质

东方哲学是实践哲学,有别于西方的思辨哲学,关键在思辨哲学提出假说、进行推演、得到结论,就是理论的完成。但是东方哲学的理论,却是为实践而服务的,理论说出实践的目标,并解释它的原因,再提出操作的方法,最后说明达成后的主体状态,总之,根本目的是在追求理想完美的人生,所以必须要去实践,若无意实践,理论也不必提出来了。但是实践不能没有理念,否则就是妄行了,实践而要有理念,就必须建构理论,以说明理念的合理性。实践都是为了追求理想,所以,首须讲出人生的理想,这就是本体论的建构,内涵是价值意识。然而,理想为何是如此呢?它当然应该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对现象的观察中,这就是宇宙论的提出,目的是为了说明价值的依据。宇宙论及本体论明白之后,实践就有了依据,接下来就是要说明如何实践了,这就是工夫论。做了工夫会提升能力,达到最高的能力就是实践哲学的目标,说明最高能力的状态就是境界论。可以说,实践哲学特质的东方哲学,他的实践的理论就完成在这四方架构之中: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

三东方哲学的发生逻辑

东方哲学是实践哲学,它的发生是怎样的过程呢?笔者以为,它是源自于创教者对于理想的追求而建构完成的。创教者自身拥有无尽的热情,有他自身强烈的理想,理想是针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世界,提出改进的方向,从而找出做法,经他自身的实践而完成,同时,当他言说这套价值观的内涵时,理论就建立了。后来,又经过后继者不断补充而完备,最终形成了在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皆有言说的完整系统。总之,东方实践哲学,是先有理想的意愿,再经过实践、实现而语言化的过程。

四东方哲学的认识论课题

东方哲学虽经理论化,却一直是在东方文化传统中表达,表达的重点还是深化理论,甚至在不同学派之间进行辩论,却鲜有针对自身理论成立与否的反思,纵或有涉及认识的问题,也只是如何认识这套理论的方法,而不是这套理论是否是真理的讨论。西方思辨哲学的理论建构,自笛卡儿以后,理论必经认识能力的反思而后方可提出,这就是知识论的特点,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东方哲学的理论建构,却是先有理想,成为目标,再借由对现象的说明,而提供理由,然后找出方法去实践,最后指出理想人格的状态。因此,对于这样的一套哲学,要反思它的成立问题,重点就不在人类的认识能力了,而是理解这一套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检证实践者是否能达到目标。这是因为,这一套哲学根本就是用来提升人类的能力的,因此检证的关键在于能力是否提升,而非有何种能力,以至于能理解及实践何种信念。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7年第2期杜保瑞:实践哲学的检证者理论

五东方哲学检证课题中的人的因素

实践哲学是人的活动的哲学,理论由人提出,理想由人实践,理论之是否完成以及理想之是否达致,皆赖人为,因此,东方哲学的知识论检证问题的重点应该在于对人的活动的检证上,然而,参与这套哲学的人物角色有多重歧异,因此讨论检证时首先应分辨出活动者的角色。首先,是理论提出的创造者。其次,是研究理论的学者。其三,是相信理论的实践者。其四,是对实践者进行检证评价的检证者。若不能区分是针对上述哪一家的活动进行检证,则对于检证的讨论将会是十分混乱的。

六东方哲学检证课题中的世界观因素

实践哲学的理论创造,是为了要实现理想的,而理想则是在现实世界中实践的,但现实世界的范围如何?这是各家观点不同的,因此谈实践哲学的检证问题,将会涉及到世界观的认识问题。世界观决定理想的范域,而理想在设定之初也已经预设了世界观的范域。儒家的理想在家国天下,宇宙论只及经验现实世界的发生。道教理想在沟通它在世界存有者与此在世界存有者的互动关系,世界观理论的范围就进入了它在世界。原始佛教的理想在超越生死,世界观就涉及它在世界的生命。大乘佛教的理想在同证佛果,依然有它在世界的世界观。既然理论的世界有此在、它在的差异,则实践哲学的检证原理中,就必须面对这个差异。不同世界观的学派之检证者,无从否证它教,关键就是,没有共同的标准。而不具备它在世界感知能力者,不能检证它在世界的实践者的能力真伪,关键就是没有能力之支持。至于不同世界观的实践者,也无从强迫它人接受自己的世界观信念,关键就是没有经验之佐证。[4](P88)

七对创教者理论的检证

以下针对创教者、研究者、实践者、检证者进行检证逻辑的讨论。创教者因理想的坚定,而有实际的实践,理论只是语言化他的信念与经验。无论他实践到什么程度,信念永不改变。经验则一方面展现为现象的知识,而成为宇宙论的内涵;一方面展现为实践的方法,而成为工夫论的内涵。创教者的信念是没得检证的,它没有是非的问题,因为它都是淑世的理想;它没有好坏的问题,因为淑世的方式人各不同,内涵人殊人别;它也没有高下的问题,因为理想不同,互相尊重即可,天下各学派之间的辩证,都是好胜心所致。教主创教时固然有所欲胜出的对象,但所能面对的问题以及所能达到的目标都是特定有限的。没有哪一个学派真正面对并解决了人类生命的所有问题,因此不同学派只是解决不同问题的系统,故而不需论究高下。

其中,尚有世界观的别异问题,世界观既然不同,如何比较?而不同的世界观认定,是没有认识能力的一致性前提可为真伪论断的,因此,有它在世界的世界观之学派,亦无法因此以宇宙论的广大而贬抑只有此在世界世界观的学派。总之各自独立,互相尊重即可。因此对创教者之所说,就是知道其所创造之内涵,理解其理论之特征,检视其系统之完备与否,从而予以尊重即可。既然是创造,都是已经有了成果,信念已经被实践,因此既不必检证,也不必论究高下,只需理解,以及是否相信和愿意投入而已。理解是研究者的事业,相信和投入是实践者的事业。

八研究者的检证理论

研究者就是一般学者,他的任务是对于理论是否为真进行检证,但是,实践哲学是理想追求的哲学,理想的发生就代表智慧的获得,智慧本身是一自做决定的独断事业,因此,研究者无从检證智慧是否为真,只能理解智慧的内涵以及实践之后的效果,而智慧本身就只是一个价值取向而已,并没有真伪论断之必要。因此研究者最重要的检证任务便成为理解的活动,理解就是研究者最重要的任务,为何要谈理解呢?因为实践哲学的理论不是任何人都容易理解的,由于价值信念的出现,是带着生命实践的感动而进行的,若是研究者缺乏同情体贴的感动,则对价值的理解就不能相应,如此一来,对于理论建构的要点,以及不同理论之间攻防成败的检证,也将失去准确判断的能力。

又,由于研究者并没有被要求实践,而实践是相信者的事业,也是学派信徒的事业,故而当研究者不以实践者为关键性角色时,则他自身就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学派理论,尤其是理论的系统性架构,以判断学派理论的完成与否,以及发展历程中的后期理论的贡献。研究者不必决定自己相信与否,学派如何言说就如何理解,关键是能不能正确理解学派的言说,这是决定研究者是否称职的唯一要点。研究者没有实践的操作,也就没有论断不同学派理论的是非、好坏、高下的能力,只有理解力准不准确的问题。研究者的理解,将提供实践者去认识,实践者做了选择就是相信了,相信了就要去实践了,没有研究者的良好转译,实践者是不容易正确实践的。

九实践者的检证逻辑

实践者的实践,将面临许多困难,他固然选择学派的价值,相信学派的世界观,但他自身从没有经验、没有能力,到有经验、有能力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必须十分坚定,不可中途退怯,否则无法达到最高境界。但是,人世间人,又有几人能够达到各学派的最高境界呢?显然是极少的。对于实践者的检证,谈的是境界的升进以及操作的真伪,境界的升进决定于实践事业的完成与否,有完成就有升进,没有完成就谈不上升进,然而,完成与否未必容易察知,有些完成是主观心态的坚实,有些完成是人间事业的落实,有些完成是主体感官能力的提升,有些完成是它在世界的处置,实践者对自己的检证就是诚恳一事而已,有没有达成自己最清楚,只要有实践的真诚,自己就会知道达到了没有,因此,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检证者。

除非是认识错误,才会虽有诚意却无成果,所以研究的工夫是很关键的,也就是说,实践者最好自己就是最佳的研究者,经由正确理解,从而准确实践,加上心诚意真,逐步升进。达到了很好,没达到就再勉励,决不造假。造假是追求理想的事業中最常发生也最严重的障碍。有太多的人,口称追求理想,其实人欲横流,如何分辨?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4](P68),“刚毅木讷近仁”[4](P224)。这就是真伪分辨之原理。一旦人不真诚,当然也就阻碍了实践的成果了。然而,真诚与否,唯人自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至于别人是否知道,那就是检证者的角色了。总之于实践者,选择价值,相信世界观,真诚实践,对于自己有没有达到境界,保持不我欺的态度,这就是真正的实践者图像,至于从外部评断他的功力高下,以及成就如何,这就是检证者的事业了。

十检证者的检证逻辑

检证者是针对实践者的实践成果之检证,检证者自己也必须是实践者,同时必须在实践的程度上超越被检证的实践者,如此他才具备检证此一实践者的能力条件。因此谁是检证者,谁是实践者,便成了一组相对性的关系网了。实践哲学是有理想的人的实践,所以检证者本身也必须具备这个学派的理想,若无理想,则忌妒、中伤的事情就有可能发生了,而这当然不是检证者应有的作风。也就是说,检证者虽然曾经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了实践,但是当他担任检证者角色的时候,他自身的态度便决定了他的检证的信用效度,他的态度就是他的真诚度,若是真诚,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没有达到,不会为了打击而达到了说没达到,也不会为了讨好而没达到说达到,这其实都进入了检证者自身的为人处事范畴了。

检证者当然也有可能在实践的经历上不如实践者,但依然进行检证之事,这并非不可能有一定的信用效度,关键只是,深度不足,所证有限。他们在价值方向上一定是一致的,只是达到的心量高下有所不同,以及世界观知识上细节的认识有别。但只要他是真诚的,他还是能够举证说明实践者的成就的,只是评价的标准仍在自己的高度中而已。

十一检证活动中的人物角色关系

检证者、实践者、研究者三者时常难以区分,研究者自身既是实践者,也是检证者。研究者、实践者、检证者只是就当下正在扮演的角色而为之界定,各有重要的角色逻辑,但在同一人之身上,却是可以共具三种角色的。实践者自身首先亦必须做好研究的任务,实践者自身也会是别的实践者的检证者,重点是实践者着重于自己的实践,只是在历程中必须研究,也会涉及对他人的检证而已。作为检证者,既要拥有良好的研究成果,以便借由正确理解而准确检证,也要拥有良好的实践结果,以便借由深度的经验而能更为准确地检证。然而,此三者,皆须有真诚之心,皆是究心于对创教者学派学理的认识与实践,进而检证他人,若无真诚之心,则理解不成其理,实践不成其实,检证不成其证,只是小人物的表面功夫,伪饰一番而已。

十二实践哲学的检证者理论

谈实践哲学检证理论是为了面对西方哲学的知识论问题意识而提出的,哲学就是普世的哲学,地域上有东方与西方之别,但内涵上就只有理论理性的唯一标准,可以普世化的才是哲学,可以理论化的才是哲学,说东方实践哲学是因为来自地域上的东方的普世化哲学,虽然宣称了自己的真理性,虽然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但是它们最初的表意形式在理论理性上较不明析。当然,明晰不明析也只是相对性的评价,只要是真理,就可以被清晰地表意,剩下来的问题只是学习者的程度而已,学习者的程度不是哲学工作者可以负责的,哲学工作者只要负责清晰表意。笔者进行了长期的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目标在提出解读中国哲学的清晰的理论架构,也就是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的四方架构以理解与诠释东方哲学,当东方实践哲学可以被系统性清晰地表意之后,它也就是普世的哲学了。不过,它的真理性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哲学永远不能逃脱被质疑的命运,东方实践哲学的各家理论固是真理无疑,但它们如何是真理?不见三教辩证两千年不绝。又在面对理论清晰的西方哲学时,东方各教派的理论更可以被质疑。为回应被质疑为真理的问题,便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但实践哲学毕竟有其特质,关键就是任一教派的理论都是创教者淑世理想下的实践结果,被信以为真也被切实履行,并从而在人类文明历史上被实践了千年,儒、释、道、墨、法各家皆然,既然已是历史的现实,那么检证是要检证什么呢?笔者主张,检证只有针对学习者的实践之效度进行检证,前提是检证者本身既有理论的认识又有实践的证量,以及根本就是相信此派的理论,而且是虔诚的教徒。是儒家就实践儒者的行谊,是佛教徒就好好修行,自己有了能力上的程度,就能判断后学者的状态。至于学派的理论,都是真理,只是淑世理想不同,想达成的目标不同,而成就的理想人格状态也各不相同,也就是有各自不同的圣人观,就好像各种类型不同的运动高手一样,人人都是绝顶高手,他们实践训练的道理都是真理,但游戏规则不同,技艺的呈现不同,却都是冠军。

在这样的检证理解下,对中国哲学的学习,重点就是在应用,而且是先有淑世的理想之后的应用,因此首须正确地理解,之后在适当的情况境遇中准确地选择某家某派的智慧来予应用,于是选择性也成了讨论实践哲学的知识论课题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选择之前就是适用性的问题,实践哲学各家各派的理论是面对人生不同问题不同处境下的理论建构,因此各家的适用性问题也是知识论的重要课题之一。谈东方实践哲学的知识论问题就是系统性、检证性、适用性、选择性四大问题。而这也就是中国哲学真理观的讨论议题。

十三小结

本文之所论,乃笔者针对中国哲学真理观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之一,本文着重于检证活动中的人物角色之讨论。东方哲学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亦是有理论建构的哲学,此一建构,笔者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系统化的架构。但东方哲学的知识论讨论是缺乏的,而西方知识论的讨论亦无功于此,关键是实践哲学的特质与思辨哲学大异其趣,只有反思知识之成立及实践之效度有其精神上的共趣,本文之讨论,一方面有助于深化东方哲学的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另方面有助于扩充知识论问题在人类哲学文明上的研究深度。

[参考文献]

[1]杜保瑞,陈荣华.哲学概论[M].台北:五南图书,2008.

[2]杜保瑞.中国哲学方法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

[3]杜保瑞.实践哲学的检证逻辑[J].哲学与文化月刊,2015,3(490):77-98.

[4]新译四书读本[M].台北:三民书局,2002.

猜你喜欢
实践者研究者
向内激活 向外创造: 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率先“实践者”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美国学校心理学家“科学家—实践者”训练模式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化解策略
关系的转变和建构:研究者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