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彪
12月8日上午,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在常山县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宾朋欢聚在此,共赏“中国油茶之乡”常山的油茶魅力。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黄旭明,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林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石峰讲话。衢州市委书记陈新,中國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会长杨超,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李青松等出席。
据《本草纲目》记载:“油茶籽油性寒凉,味甘平,有润肠通便,清热化湿,润肺祛痰,利头目。”油茶,自古以来就是提供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在保安全、惠民生、促生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黄旭明指出,浙江油茶生产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我省油茶产业较好地实现了规模大发展、质量大提升、效益大增长。常山是我省油茶产业重点县,是重要的区域产业聚集中心。近年来,常山依托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同济大学、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山茶油产业文化工程建设,不仅打响了“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培育出常发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成立了全省首家工商资本组建的林业担保公司,而且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实现山茶油上市交易,油茶产业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发展油茶产业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实践,希望常山以此文化节举办为契机,着眼发展现代林业经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挖掘文化内涵,加强科技创新,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常山油茶”产业,真正把常山打造成“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油茶集散中心、油茶交易中心”,成为油茶行业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石峰指出,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高度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机遇期、黄金期,油茶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富民产业。常山油茶发展历史悠久,享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的美誉。此次举办全国首届油茶文化节,并成立全国木本油料展示交易平台油茶交易中心,充分体现了常山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常山把油茶交易中心打造成业界有影响力、展示企业风采、弘扬行业正能量的平台,在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油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前,油茶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国内的油茶面积达6400多万亩,产值高达661亿元,在推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而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地区的常山,青山幽谷,阳光雨露润泽万物,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3.2%,是有名的绿水青山地,浙西屏障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常山千年的油茶文化。宋末元初起,冬日的常山就是油坊飘香。如今,常山更是成为了国内油茶的重要产区。
“常山油茶,以其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探索,持续发展,勇立潮头。”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介绍,在千年油茶文化的滋养下,如今的常山,28万亩油茶林漫山遍野,万吨产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一大批油茶基地,更是成为了全域旅游的靓丽风景,“油茶,早已成为了常山人民的‘幸福林、‘致
富树。”
而此次,常山更是借助举办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的契机,着眼发展现代林业经济,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常山油茶”产业,把常山打造成“山茶油价格交易中心”、“油茶集散中心”、“油茶交易中心”,成为油茶行业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常山油茶产业 卖油更卖“游”
参加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的嘉宾和媒体记者参观了常山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在常山县同弓乡和杰林果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翻晒油茶籽。负责人则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山茶油卖到了每公斤80元左右的好价钱,而他们基地种植县里推广的新品种,每亩25公斤的产油率是以前的5倍,真正增产又增收。
常山是“中国油茶之乡”,近年来县里将山茶油列入“常山三宝”之一,并出台一揽子政策,从基地建设、良种推广,到龙头企业培育、新产品研发,再到文化品牌建设、旅游开发,全产业开启“山上油库”的振兴之路。
油茶增产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常山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油茶林生长慢、产量低一直制约油茶产业做大,近年来县里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合作,共同培育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苗木并在全县推广,同时对老油茶林实施林地清理、复垦等,产量也实现翻番。目前常山共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7万多亩,引进10个新品种,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1个、千亩新品种示范基地2个、精品园5个。借此,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7万亩,出产山茶油1300余吨,均居浙江首位。
同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在浙江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精炼车间,企业投资800多万元自主研发的全不锈钢山茶油改进型生产线已投入运行。总经理祝洪刚相告,以前山茶油加工都是参照豆油、菜籽油,不但损耗营养物质,且流程复杂、生产周期长、能源损耗大,新生产线便是针对这一问题专门研发的,通过低温冷榨保留住山茶油营养成分,品质更高、效益也更好。同时,企业还与浙江大学共建油茶科创中心,正在研发更多样化的山茶油品种和产品,进军大健康产业。与之相似,常山现有油茶加工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形成了涵盖精制山茶油、药品、化妆品、精油等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而卖好油还要卖好“游”。来到新昌乡黄塘村,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山茶油香。村口的油茶博览馆里,村里搜罗来传统木榨油的老家什、请来老油工,从10月开始榨油,每天都会吸引众多游客。
走进油坊,中间直径近3米的木制大碾盘最为显眼。圆心处是转动轴,外圈是放茶籽的环形槽,三个铁质碾轮等距分布在槽中,又通过木臂与轴相连。“茶果采下后,先在太阳下晒裂、剥出茶籽、拣壳、烘干,再挑进油坊,碾、炒、蒸、包、榨。”老油工说,碾是榨油的第一道工序,碾盘最早由人拉着转,后来用牛拉,再改用水轮。
炒茶籽粉的灶台很特别,它的锅不是平放的,而是与水平成45度角。老油工告诉我们,炒粉是榨油最关键的步骤,粉没炒熟,榨出的油会泛青,熟过了,又会发黑,时间掌控很重要,锅有倾斜角,粉熟后只要在地上放个畚斗,两铲子就能全部出锅。
包饼也是一项技术活。几根稻草扭成“千斤秆”,放在铁匝底,拎饼全靠它们受力,结不好,饼就会散架;蒸过的茶籽粉倒入铁匝,太厚不行,榨不干净,薄了又不行,饼藏在铁匝里,同样影响出油率。每块饼6斤半,上下差不得3两,一个小畚斗,十个手指,经验和感觉就是秤。
榨油被当地人称为“打油”,所用的“木龙榨”由两根或独根巨木镂空而成,有1000多斤重。
“嘿噜约——安噜也——”,不到10度的室温里,打油工只穿着一件汗衫,双手扶住200斤重的“石撞”,先是反方拉动,使之高高抡起,然后上身前倾,用力往前一推,伴随口中低沉的号子声,“石撞”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砰”的一声重重撞在扦头上。随着一次次撞击,金黄色的山茶油就从“木龙榨”的出油口汩汩流出,芳香四溢。
村支书廖红俊相告,黄塘从去年开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原本主打的是漂流,冬天少有游客,今年他们以全省“最美油茶林”评选为契机,在油茶山上修游步道、建民宿木屋,上下重开老油坊,整个村子成为油茶主题公园,旅游淡季也变旺季。这个冬天,来黄塘的游客超过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