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堂规范打造高中信息技术成功课堂

2017-03-29 07:06陈华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陈华

摘 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已经为学校、社会广泛接受,“副科”思维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在学校处于弱势地位。“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这句话揭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没有人来帮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拯救我们的学科,我们用比高考学科更规范的教学创设信息技术的成功课堂。本文根据新课程、新课改、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提出“自主成功”课堂教学的规范。

关键词:备课规范;学案编制规范;教学规范;成功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20-02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内容脱离了原来的“软件操作说明书”,紧密围绕提高信息素养,提倡“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保证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已经为学校、社会广泛接受,“副科”思维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在学校处于弱势地位。面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一味地抱怨,而应该规范教学流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课堂打造成“成功”课堂。本文根据新课程、新课改、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提出“自主成功”课堂教学的规范。

一、备课规范

信息技术的备课方式要形成“专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修改、加强反思”的流程。

(一)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计划由备课组长制定,每节课安排一个主备老师,主备老师备好课后在集体备课前将备课稿发给其他每位老师,让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前有所准备。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按照教学目的、教材分析、重点、难点及其突破方法、学情分析、网络教室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随堂任务等进行说课。其他教师根据主备老师的说课和备课稿进行议课,提出合理建议,优化教案的各个环节,如提供合适的材料,精编课堂任务;研究教材背景,选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后主备教师将修改后的教案转发给组内其他教师。

(二)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众多教师的智慧结晶,但不一定适合每位老师、每个班级,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结合教学风格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初次上课的“二次备课”,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超前的“预设”一些情况,整堂课体现教学风格。

再次上课前的“二次备课”,调整初次上课中的“得与失”,依据学生课堂中的“独特见解”和教学中的“瞬间灵感”将备课达到最优化。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关于高中信息技術课堂的课后反思,教师要关注:(1)教学目标明确了吗?(2)重难点解决了吗?(3)教学流程合理了吗?(4)学生自主了吗?(5)课堂成功了吗?

二、学案编制规范

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都会设置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讲课意图,然后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教师呈现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案的出现能帮助我们改变这种模式。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能在上课前就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意图,做更充分的知识和情感的准备,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及时雨。

学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中学习案、课后巩固案,要求“一课三案”“三案合一”。

(一)课前预习案

1.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确立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学习应该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2.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是课前预习案的核心内容,起着指示牌的作用,要把层峦叠嶂的一个个知识点化解成为简单易学的阶梯,把教材中抽象生涩的理论梳理为通俗生动的枝干,把烦琐固化的操作转变为流畅有趣的游戏。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本节课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考纲要求,确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生在预习时生成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盲点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师课前了解学生情况(备学生)最有效的途径。

(二)课中学习案

1.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案中提出的问题,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项目或任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在完成项目或任务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图,在学生大脑中留下一张知识网。

(三)课后巩固案

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相结合。学生的基础要打扎实,重点内容要强化巩固,题目要有明显的梯度,最好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成功”课堂教学规范

(一)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在上课前要明确课堂的三维目标,把它们作为课堂教与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和坐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案要清楚明确。

(二)运用模式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运用精讲式(如抽象概念的深度理解用情境类比讲解、软件操作用微课视频帮助教师操作讲解等)、任务驱动式、抛锚式、项目式、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模式,使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作用,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提升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

为了使每一名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最优发展,教学各环节中,在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前提下,要针对同年级不同类型班级、同班不同学情的学生,合理确定教学起点,在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难度上分层要求或分层化解,在任务和作业上做到分层递进和分层要求。课堂提问和点拨、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要更多地关心、关注学习困难学生,注意保护、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特别重视对信息素养高、操作能力强的学生的培养,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要求,网络教室等教学设施要及时开放,提供方便,增加自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各方面素养的提升,确保学生更加“健康”地走向成功。

(四)有效管理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要贯彻“两个转变”: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要实现“两个增加”:增加学生的思维和活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要落实“五个要点”: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

因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性,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当堂消化;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达到疑难问题当堂解决;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达到任务作业当堂完成的目的。

“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这句话揭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没有人来帮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拯救我们的学科,我们用比高考学科更规范的教学创设信息技术的成功课堂。没有了功利性和随意性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是让学生满意、尊重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贤江.例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5).

[2]吴应荣.情境创设: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J].中国教师,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