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明
摘 要:将语文教学活动和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对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巧用信息技术灵动语文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06-02
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达到教学的可视化。信息技术给予了学生学习语文灵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大大提升语文教学活动效率。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般情况下,抽象思维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针对小学学生而言,年龄小直接决定了小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初期。很大程度上,小学生对色彩鲜明以及直观形象的事物存在好奇心。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运用多媒体色彩艳丽的特点,以恰当的音乐背景以及灵动的动感画面,将学生有效带入符合课文情境的学习环境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充分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以最优状态进行学习。
如在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感受地震强大的危害性。对学生来说,地震既熟悉又陌生,为了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地震的可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无需过多的言语,从学生们惊讶的表情和欲哭的神态就可以看出,影片已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课文的难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处理语言、符号、图像等方面其呈现出较高的能力,在此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将抽象转变为具体,将静态转变为动态,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化难为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有的课本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无法掌握精髓。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好坏,就是看是否能将教学重点充分突出,是否能够突破教学难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也会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需要合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自主学习中难以观察、理解的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化难为易”。
在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由于其属于知识性较强的课文,需要在老师引导下,保证学生理解知识点,将教学重点突破。该课文中涉及了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作为本课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人”字形铁路设计的意图,懂得该设计的“巧”处。这就决定了无法从课本静止的画面展开讲解,还需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通过设计动画火车以及“人”字形轨道,在课堂上,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火车上坡时,需要改变方向,而这时的车尾变车头,车头变车尾。在大力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导向,使学生对含糊的知识点逐渐认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进入教学环境,强化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文的难点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被巧妙化解。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强化学生说话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相当多的想象内容,语言也高度凝炼。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行体会课文的言外之意,将其一一叙述出来,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达到了训练学生说话的目的。在多媒体的基础上,展现课文描绘的意境,提供给学生说话练习的依据。
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学生需要体会到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和少年周恩来读书目的有何不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两者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联想到自己读书的目的,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博大胸怀。与此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注释中感受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的思想情感,调动了学习热情,在高昂的兴趣中学生得以锻炼思维、学到知识、开发智力。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
众所周知,朗读就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起到激趣、移情、引起共鸣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会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但是在情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调动上均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迅速入境入情。鉴于此,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保障课文的语言材料向有感情的声音转变,幫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得到充分展现,使情感快速渗透至学生头脑,帮助学生体味到文章中的情景。此外,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也能运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关键词句进行技巧处理,包括变色、闪烁或者放大等,帮助学生进行反复品读、揣摩,充分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
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由于去过三亚的学生不多,学生对西沙群岛并没有过多的感性理解与认识。鉴于此,需要老师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将学生“带至”美丽的西沙群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像一名游客,而老师扮演的就是导游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直观上感受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看到了海滩上的海龟、贝壳,海底的海参、珊瑚、大龙虾、鱼,海岛上的鸟儿,真切感受到了美丽、富饶,让学生尽情游玩。在此基础上,学生由文字至画面,再回归书本,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深刻理解。
五、信息技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美感”
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文将艺术性、文学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美的感受。在多媒体的综合应用下,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凭借色感、形感、声感、动感等方式展现,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形象。比如在教授《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时,学生从“重重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中体会到张家界山峰的险峻;从“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久旱不断流”中,感受到张家界水的潺潺之意;从“木本植物就有93科、517种,比欧洲多一倍以上”中,体会到张家界自然资源的丰富。让学生感受到张家界就像一幅活的画,赏心悦目。鉴于此,在课文设计过程中,老师需要有效利用导语,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学生,首先就可以用PPT出示几幅张家界黄狮寨、金鞭溪的图画;接着,播放课文的范读录音,融入美妙的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张家界的迷人,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在范读有感情的朗读下,展现张家界的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感。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改进,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灵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帮助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潘南南.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J].内蒙古教育,2013,(10).
[2]郑素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J].吉林教育,2013,(11).
[3]黄秀曼.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J].快乐阅读,2012,(1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