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娟
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围绕着从“课改”到“改课”进程的推进,课程教学正在形成新常态,这是语文教学在体制内外通过改革对话带来的新景观。新课程标准又明确规定了语文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的一门课程,因此,如何在新常态课程教学中凸显言语运用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言语运用;个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98-02
近年来,教育界围绕着从“课改”到“改课”进程的推进,课程教学正在形成新常态,这是语文教学在体制内外通过改革对话带来的新景观。2011版课程标准就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主要解释为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种性质的界定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语文教学不能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纠缠于课文内容,沉迷于文章的思想,忙碌于文章的分段,而应该转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体味语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如何在新常态课中凸显言语运用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研究的问题。
一、揣摩文章的个性表达,凸显言语的迁移
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对教材活学活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课文进行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小组的分组情况,给学生相互交流、锻炼言语能力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所谓的教材无非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教师必须在授课的时候挖掘每个例子的个性特征,然后根据这些例子的个性特征,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把学生的学习重点迁移到作者的个性表达上,迁移到课文的精华上,迁移到言语运用上。要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弄清了这两个问题,在备课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了。
例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花大力气按照石榴成长的顺序分析石榴的成熟过程,而是关注了作者对每个时期石榴的描写,注重作者的个性表达。
第一步是朗读练习: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第二步是背诵练习:花 , ,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仿佛 。
对这些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宜过多分析,把优美的句子分解得七零八落,我们应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用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代替教师枯燥无味的讲。
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角度去描写。然后思考作者用什么样的词句来描写石榴的,试着找出描写石榴的优美句子,一遍一遍去读,然后教师示范读,教师领读,用多种方式感悟这些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这样一种训练就把传统的串讲课文转化为新常态下学生言语的训练和运用,转化为新常态下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写作角度和用词,转化为新常态下领悟所描写事物的美。一般情况下到这一步就结束了,但是在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增加了对语言的迁移运用,设计了第三步练习。
第三步的迁移运用:花 , ,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仿佛 。
学生这样写道: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越来越多,越来越亮,不久便照亮了整个街道,远处看,仿佛是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
传统课堂一般会多次对课文解读以后,仍然不会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种语言现象,而作为新常态的语文课堂,就要善于对文章中优美句子进行举一反三的朗读、背诵、仿写。虽然看似这是学生简单的仿写,其实学生在对语言迁移的时候就已经把作者的个性表达方式进行转化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摸清学生的学习基點,凸显言语的技能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不是把学生的基点估计过高,就是认为学生一无所知。
魏建荣老师在今年杭州举行的课堂观摩会上执教了两首古代的歌谣,一首是先秦的《击壤歌》,一首是汉乐府诗《江南》。这位老师的语文课就是一节吟唱课,整节课教师不间断运用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语言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唱、一遍一遍地颂,当学生的吟唱不能表达情感时,就用肢体语言来表演,甚至舞蹈。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中描绘的生动、热闹的场景。
一开始上课的时候,魏老师问学生们:“通过读书,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几乎每个学生脑海里都没有产生什么画面,可以说对这首诗句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只有一个学生壮着胆子说出了这首诗的大体意思。通过课前这一提问,魏老师找准了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基点,就知道如何“下手”了。
接着魏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唱课文、读课文,甚至把作者的思想用舞蹈表现出来。学生们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幅幅画面,有的学生看见了很多人在田地里打水喝;有的学生看见有的人在打井,打完井就喝水;还有的看见了想吃饭就种田,想喝水就凿井,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着干活的场景……,一幅自由自在的田园画面就这样在学生们的脑海里展现出来了,并且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最有意思的是整节课结束了,主持人问学生们这节课你们开心吗,看到学生们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我们在座的老师就知道了答案。
当主持人问语文课像什么的时候,学生们的回答简直不可思议,像体育课!像音乐课!原来我们的语文课也可以像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那样轻松、那样自由、那样随性,让学生们喜欢!
三、训练学生的朗读,凸显言语的感受
朗读是把写在书本上的文字用声音展现出来,出口时承载着读者的思想,承载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加强了文章的感知性。学生通过反反复复朗读多次和课文接触,才能深层次感悟到字里行间表达的韵律,感悟到文章的情感,从而使自己被这种情感吸引。
朗读就是人的各个器官相互协调后把文字同时送达人的神经中枢,刺激大脑皮层,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正如看电影比看剧本印象深刻。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心灵和感官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会发挥对言语的直观判断,也就是语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不用教师讲解学生就能理解文章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思想也能表达出来的境界。
所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就是培养语感,能提升学生的听读水平。这要比简单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强很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讲语文基础知识,少分析课文,多朗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白话文,字面意思简单,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朗读,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就能悟出其中的内涵。
四、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过程中,随着从“课改”到“改课”进程的推进,新常态的课堂会不断涌现,但是在语文课堂中突出言语的运用,既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蕴含的,在新课改到新改课的转变中,我们要善于研究新常态、发展新常态,让语文课堂在新常态下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段发亮.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工作研究[J].祖国, 2016,(22).
[2]滕玉英.演绎“情智”新课堂,走向教学新常态[J].江苏教育,2015,(31).
[3]周伟.新课改 新常态 新教研——我县县域课改的变化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5,(34).
[4]陈福昌.浅谈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新常态[J].新课程:中学,2015,(7).
[5]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6]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 2016,(6).
[7]熊建峰.语文教育要指向核心素养[J].语文知识,2016,(10).
[8]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