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

2017-03-29 07:06朱庆姝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朱庆姝

摘 要:众所周知,教学不仅是一项知识传授活动,也是一门艺术行为。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效率,还需要关注教学的艺术性。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深刻体现人文情怀的科目,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人文性和工具性出发,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创设理想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理想语文课堂;有人;有本;有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68-02

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在提理想课堂,那么理想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我的眼中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可以放飞诗一般的浪漫情怀,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开阔胸襟,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在情感、精神层面得到有效的提升,将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为了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我一般会从“有人”“有本”“有法”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有人

语文是一门蕴含人文情怀的科目,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人为中心创设教学活动。“人”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在教师、学生上,还体现于教材文章中。

(一)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里向学生讲授更多的字、词、句、篇章,一般会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僵化,无法接受新理念的“洗涤”,还会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枯燥,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枯燥,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想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中探究具有人文情怀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文章内容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比如,我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充分启发学生对父子深情的感悟,会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汶川地震中的一些感人画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同身受,从而将自己对地震灾难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移植到教材中,激发学生探究教材内容的兴趣,获取有价值的语文知识。

(二)学生的无限生机

课堂本身是静态的物质存在,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与生机,为了焕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激活语文课堂的生机,教师需要将学生引入语文课堂,只有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加入,课堂才会呈现无限的生机。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学生在紧张的教学氛围中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来被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小学学生具有无限的生机。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其以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会从师生关系入手,以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宽松的教学氛围。由于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受到年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对语文知识的内化能力存在极大的差距。因此,我会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对其给予充分的尊重,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会放低自己的身段,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偏见,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会以轻松、开放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现内心世界、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勇于进行自我表现,发挥自身的无限生机。

(三)教材的生命性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基础的字、词、句,还有大量的文章。文章是作者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人生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蕴含着作者的爱与憎、喜与忧。在情感的参与下,教材内容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也不再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而是成为具有活力与情感的生命体。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意识,从单纯的教材内容中探寻生命价值,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我在组织语文教学的时候,为了焕发语文知识的生命力,优化教学活动,一般会让学生自主地在课下通过书籍阅读、网络查询等手段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名人名言、成语、熟语等,或让学生从报刊上搜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或者富有文学气息的文学精品,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语文课外学习计划就这些内容制定背诵计划,每天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背诵,只需要背诵一两条。然后根据资料整理和背诵情况让学生在班内进行交流、讨论,向同伴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资源共享,用文学内容滋养学生的心灵,以此呈现文字的生命力。

二、有本

“本者,根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从其根本入手,从根本出发,才能坚定方向,实现做事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从语文的“本”出发,用“本”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语文的“本”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一)本体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本,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根本无外乎是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语和文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对语的教学,也要注重对文进行传授。换句话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又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文字是语言、文化的载体,因此,教师需要从文字的工具性出发,将语文的工具性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读、写,为语文的人文交流打下扎實的基础。

(二)文本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用课文教学语文本体性内容》这一讲座中明确指出,“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实现教语文的目的,而不是教课文”。我理解的“教语文”并不是单单指诸如语文素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还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性的文本内容,从语文接触内容入手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将文本与非文本内容进行综合讲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有法

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其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语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如,我在讲《晏子使楚》时,在复习阶段不直接要求学生做练习题检验学习成果,而是采取话剧表演的方式,组织小组成员对文章进行改编、角色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认知融入其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学生可以有效地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构建理想语文课堂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入手,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做到有人、有本、有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格利.构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6,(3).

[2]陆卫娟.构建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策略[J].河南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