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孟学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没有其他任何事情比游戏更能吸引他们天真的目光。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也是教学中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可从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以此为契机擦出创新的火花。本文对运用游戏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游戏;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49-02
幼儿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是利用幼儿接受知识的特点强行给他们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单纯教幼儿学拼音、识字等是不科学的,而是应该多开展游戏活动,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时刻处于兴奋状态。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这说明游戏在幼儿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说游戏即幼儿的生命都不为过。如果教师掌握了正确的游戏教学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幼儿的思想十分单纯,几乎只对游戏这一件事情感兴趣,只有在游戏的时候精神才会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想象力也会在这个时候不断迸发出来,幼儿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留意游戏中幼儿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善于捕获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做出反应,善于使他们的想象力保持更长的时间。幼儿进行游戏的目的是感性的,所以应从感性经验着手,不断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善于捕捉幼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擦出想象的火花
幼儿理解周围事物非常简单和直观,平时一些简单的对话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信心十足,因为在他们的审美中没有成败、功利,只要有兴趣去做,不管怎样都会乐此不疲。游戏中幼儿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所以说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幼儿时期是幼儿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在做游戏时经常会迸发奇特的想法,如果老师多留意并加以引导,就很容易使幼儿的想象力变得更加活跃。比如教幼儿画一只在水池里游泳的鸭子,大多数小朋友画了一只鸭子,但有一个小朋友画了两只。“题目只要求画一只鸭子,为什么你画了两只呢?”她说:“一只鸭子在水池中游泳多孤单啊,画两只,他们相互玩耍才会有意思啊,如果它们游累了还可以到草地上做游戏!”这就是想象力,有的时候幼儿并不一定遵循你的意图做事情,但正是这种感性的做法让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所以说教师不要盲目批评,要给幼儿充分的想象自由,“不同寻常、别出心裁”的想法才是幼儿最需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幼儿不需要接触太多的理论知识,过多的知识会成为一种累赘,想象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卢梭曾说:“不要试图教儿童一些东西,因为到了年龄他们会主动去学”。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儿童是无用的,以学生特点为起点的自然教育才更加有用。
二、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想象,获得想象体验
玩具是游戏的基本道具,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在游戏活动设计中,做游戏用的道具是必不可少的,应选择容易引起幼儿兴趣的道具,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既可以达到游戏娱乐的目的,又可以完成教学计划。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是无法获得真知灼见的。”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果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是被动的,那么就像一个观察者,无法从游戏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想象力。在孩子的周围有许多博学的人,他们对孩子的问题总是知无不言,生怕孩子“无知”落后于别的孩子,结果孩子慢慢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是急于思考为什么,而是急于问为什么。想象力是游戏的灵魂,如何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想象力呢?卢梭曾说:“孩子的想法是简单的和直观的,不要用大人的思维去评价他。”孩子玩游戏只是为了满足乐趣、好奇的心理,任何奇思妙想都不要急于抹杀。比如,平时在课上总会让孩子剪剪粘粘,但时间久了也会枯燥。此时教师可用另类的方法使教学变得更生动。秋天快走了,地上到处是枯黄的落叶,可以带孩子们在操场上捡落叶,然后引导他们将捡来的叶子变成各种形态的小动物,甚至还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做出来的小动物联想一个童话故事,让他们多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时时刻刻联想,不停地动脑子,不断寻找游戏的趣味性,这就是让孩子活动的意义。或许简单的游戏、趣味的玩耍并没有让孩子看起来有何变化,在孩子的心目中永远没有学习的紧迫感,但我们不能否认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成长,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他们正是在独立、自由的游戏活动中,不断滋生爱因斯坦式的创造智慧,一旦形成了习惯,所有以往的体验就会联系起来并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遵循自然成长规律,教师是合理的引导者
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但很可能因家长不善把握而流逝,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幼儿园。游戏是最好的锻炼方法,让幼儿扮演某种角色,可达到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由于生活经验和想象力不同,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想法和玩法,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幼儿的想法千奇百怪,要及时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适当引导,要给他们预留充足的想象空间,还要多“笑一笑”“点点头”,以示鼓励,千万不要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应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游戏没有特殊限制,只要是积极向上并且适合幼儿都是可选的,但一定要选择他们愿意参与的游戏,这样才更易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师要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的探索中学会等待。如手拿一根塑料棒,让孩子们说出相似的事物。有的说像面条,有的说像薯条,有的却说像一根警棍。一个孩子突然说了一句“黑猫警长”,他应该是通过警棍联想到的。这个话题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不再关心教师手中拿着什么,反而议论起了《黑猫警长》。这时教师如果立即制止就大错特错,应以“黑猫警长”设計一个角色游戏,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心目中的黑猫警长是什么样子,“戴着警帽,拿着手枪,样子十分威武”,然后让他们扮演这个角色。孩子们兴冲冲地拿着自制的“手枪”,神情严肃,转来转去,有的孩子甚至不管情景胡乱开起“枪”来,惹得哄堂大笑。看到这一幕教师可适当指引:“警察叔叔好,你在执勤呀,可是警察不能把手枪拿在手上,甚至到处乱开枪!”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立即更正姿势,赶紧将“枪”别在了腰里。这时再提示一下:警察叔叔见到不良行为,首先要用手势将人拦下,敬礼,再告诉他不对的地方。这次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从一根塑料棒想象到面条、薯条、警棍,再由警棍引出一个角色游戏,教师只起了引导作用,游戏的情节发展完全凭孩子们的想象,再加上教师的一次次鼓励,他们一个个玩得乐此不疲。幼儿想象力丰富并且无所顾忌,当他们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时,创造力就会爆发出来。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幼儿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想象力就无法得到培养。只有立足幼儿,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实践,才能使他们产生创造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来源于游戏,而游戏对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方面又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权利,也是其快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设计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范从芳.幼儿教学中的闪光点——游戏教学[J].华夏教师,2016,(5).
[2]张晓雁.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分析[J].学周刊,2016,(25).
[3]林雪珍.游戏教学中发挥幼儿主体性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