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17-03-29 03:38易英俊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健康高三技巧

易英俊

摘 要:高三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发挥引导作用,汇集各方力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积极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三;教育;内容;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017-02

班主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情况,采用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影响,促使学生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班级文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组织、整合,以便更好地为高三学生服务。

一、发挥教师作用,主导健康教育方向

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在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感情。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意义重大。班主任首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班级管理工作,处理问题刚正不阿,不徇私,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小丽是高三一名理科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这一职务。她是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她养成了骄傲自大、嫉妒心重的性格特点。王晴和小丽是非常好的朋友。每次考试小丽总是比王晴考得好,王晴虚心向小丽学习,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王晴的成绩居然超过了小丽。这让小丽觉得很不舒服,嫉妒心爆发。从此,她俩由闺蜜变成了竞争对手。小丽的嫉妒心如此之重,一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为了矫正小丽的错误思想,教师通过谈话,对小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换位思考,并让小丽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影响下,小丽逐渐改变了态度,意识到嫉妒心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小丽主动找到王晴,与她约定,两人要开展良性竞争。

班主任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安排工作时,利用学生性格之间的互补性,合理搭配班委会班子,充分展现班委成员活力。让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性格会得到改变。这样的方法不仅提升了班级管理工作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

二、渗透学科教学,优化健康教育内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班主任要引导各学科教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形成教育合力,让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为学生树立榜样。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正面例子,主人公虽然遭受了重大的灾难,但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教师要以正面典型形象为例,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强是高三某班的一名学生,平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在一次联考中的成绩特别不理想。就因为这一次考试,小强自暴自弃,再也提不起精神了。班主任怎么也没有想到小强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差,一次小小的挫折就将他打败了。为了帮助小强渡过难关,班主任召集所有的任课教师商讨,商量对策。最后,教师们决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利用学过的海伦·凯勒的例子激励学生。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她天性纯真、性格坚毅的特点。班主任还设计了一个《我最敬佩的人》的主题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先贤前辈们坚强性格,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个性。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小强从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考试。没过多久,小强就在一次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坚持以启发式教学为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师积极优化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因素。

三、开展心理咨询,掌握健康教育技巧

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潜藏性。高三学生自尊心强,不愿意将心理问题展现出来。班主任既要保护学生自尊心,还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心理辅导教师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班主任也要高度重视,进行个别谈话,个别心理疏导。

小华是一个自卑、敏感又多疑的学生。每天他都安安静静在那学习,从来不与别人交流。从来不与别人起冲突和矛盾的他,有一次跟同桌吵了起来。班主任王老师询问原因。原来小华这周的饭钱已经花完了,他已经两顿没吃饭了,同桌见状,主动借给他钱。然而因为家庭极度贫困,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他觉得同桌主动借钱给他是在嘲笑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与同桌吵了起来。王老师了解情况后,首先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全体学生进行一场心理辅导讲座。学生了解了心理问题的普遍性。针对小华这样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王老师找到专业心理教师,希望能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然而,小华对这样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比较排斥,根本不配合。为此,教师多次找到小华,与他进行谈话,对他进行心理疏导。经过反复谈话交流,小华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愿意接受心理教师的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小华性格开朗了很多,与同桌的关系也融洽了,也愿意与其他学生沟通交流,社会交际能力明显增強。

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不能成为摆设,要发挥积极作用。部分学生觉得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不愿意主动接受心理疏导。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班主任可以模拟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其他学生在倾听和观看中打消顾虑。

四、丰富班级活动,捕捉健康教育时机

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必须常抓不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手段缓解压力。集体活动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放松身心。高三学习时间不是特别充裕。班主任要尽量创造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学科知识竞赛、特长展现等都可以作为活动内容。

距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班主任黄老师到教室巡视,发现很多学生鬼鬼祟祟,在藏东西。黄老师一看,既有玩手机的,还有看言情小说的。玩手机的学生都在打游戏。黄老师找到这些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但这些学生的话让黄老师感到震惊:“我们对学习没有兴趣,考大学也没有希望,你看他们学习那么辛苦,还不如像我们一样,及时行乐,提前享受大学时光。”听到学生们这么说,黄老师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照这样发展下去,整个班级的风气会受到影响。为此,黄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们的特长。黄老师了解到,有的学生擅长打乒乓球,有的学生擅长打篮球。为此,黄老师定期举办班级集体活动。在举行第一期乒乓球争霸赛后,被没收手机的学生获得了冠军。这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黄老师找到该生谈话,让他加强练习,希望他以特长生的身份参与考试。从此,该生苦练乒乓球,不再无所事事。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现个性特点,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再加上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矫正。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长远发展有很大帮助。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要发动全体任课教师,主导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渗透健康教育,传播心理教育内容。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班级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有积极作用,班主任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开展教育。只有采取综合措施,充分挖掘教育因素,才能促使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忠健.从心理健康角度谈高三后期的班级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2]朱新平.高三女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科技视界,2015,(8).

[3]林一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校园心理,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高三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高三·共鸣篇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我把高三写成诗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