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与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的变迁

2017-03-29 20:37王金玉韩梦丽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口晋商茶马

王金玉,韩梦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00)

晋商与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的变迁

王金玉,韩梦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430000)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和建设,新丝绸之路的铺设又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古老的国际商路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仅有一条横跨各国的商路——丝绸之路,还有一条纵跨各国的商路——万里茶路。而这条茶叶之路的主导者、财富之路的缔造者就是晋商。万里茶路的发展和晋商的发展相辅相成,两者兴衰息息相关,共同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晋商;万里茶路;贸易;兴衰

万里茶路在晋商的开拓、经营下曾辉煌近两个世纪。晋商与万里茶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明清经济史的重要内容。目前,史学界有关晋商与万里茶路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主要是从晋商角度对万里茶路进行描述,而对二者的互动性关注不够充分。本文主要以晋商与万里茶路的互动关系为着眼点,以纵向的历史发展视角审视晋商与万里茶路的关系及万里茶路变迁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万里茶路开通的背景

(一)明代的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指茶马之间互相交易的一种贸易活动,最早出现于唐朝,到宋朝才形成定制,主要存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

唐宋时期,内地人民用铜币向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购买马,但这些牧民渐渐地用换来的钱币铸造兵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的边疆安全带来威胁。正因如此,宋朝规定禁止以铜钱购买马匹,改用布匹、茶叶等进行物物交换。茶马互市只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却带给朝廷一笔额外收入。

外境地区对茶叶有大量需求,因而茶马互市极大地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大发展。我国西北地区诸多边疆少数民族饮食以肉、乳为主,而茶有助消化。随着茶叶的流入,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无不饮茶。因为需求量的增大,我国东南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如福建福州不仅产茶较为集中,而且茶质较好,朝廷遂在此建设了“北苑龙培”。此外,朝廷还在江南地区种植茶叶,为以后的茶马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茶源。

明朝时,茶马互市达到了鼎盛。明初时以官营为主,但产茶量很大。在四川产茶区,洪武五年(1372)碉门茶马司“岁收茶四十一万一千六百斤”[1]。而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碉门茶马司的茶课收入“乌茶一百八十四万两千六百五十五斤”[1]。

明朝设置了茶马司,并且制订了茶法,严禁私茶,极大地保护了官营茶叶的地位,但这种官办的茶马互市弊端日益凸显。随着茶马互市交易的繁荣,民间开始突破禁令进行交易。到永乐年间,朝廷逐步放松管制,听凭商人在边境地区交易,但这种局面为时不久。成化年间,民间的茶马交易日益繁荣,于是朝廷被迫开放商营模式。由于私茶禁而不止、日益扩大,官茶的茶马贸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民间茶马交易通过各种手段冲破政府控制而获得发展。

明代民间茶马贸易主要有走私茶和商茶贸易两种形式,前者是不合法的,后者则是合法的。当时茶商发展较为迅速,晋商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山西茶商从明代茶马互市时开始发展,到清代已经壮大,并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茶叶商帮之一。当时晋商和洞市茶农共同开辟了洞市茶路,晋商来湖南安化采购茶叶,并在此进行加工、包装。晋商将茶叶从湖南安化洞市集中到汉口,通过水运运至河南境地,上岸后改由骡马驮运,经河南、山西到达河北张家口,或者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境地,再改由驼队跋涉千里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最后销往欧洲和远东。这样,洞市茶路就出现了。茶叶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安化的经济发展,使晋商从中获利,而且为以后的茶叶贸易和万里茶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茶马互市空前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后茶叶贸易的发展。

(二)清代中俄茶叶贸易

在清代中外茶叶贸易中,中俄茶叶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明政府在接待俄国使者时用茶水进行款待,这成为俄国人了解中国茶叶的开端。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政府派使者前往俄国,企图打开茶叶在俄国的市场,但没有成功。崇祯年间(1638-1640),明政府收到俄国的邀请,并派使者访问俄国。临走时,中国使者将丝绸、缎匹及二百包茶叶赠与俄国,但俄国接待者对茶叶这一项提出了异议,他们说在俄国这是一种没有知名度、没人想要的东西。虽如此,这却成为中国茶叶输入到俄国的开端。

清初,茶叶扮演着礼品与商品两重角色。俄国使者访华时,清政府将茶叶作为礼物赠予他们,他们主动接受。在此期间,俄国使者巴伊科夫在北京购买了茶叶。17世纪中期以后,茶叶作为商品开始在俄国出售。17世纪以后,托波尔斯克市场上有中国茶出售,1674年莫斯科也有华茶售卖。1689年,俄商加·罗·尼基丁来华贸易,采购了5普特7俄磅的茶叶。[2]1716年,俄国商队来华的第一件事便是购买茶叶,茶叶成为中俄贸易中一种正式商品。1725年,俄国商人从中国购买的货物中列出了茶叶一项,其重要性仅排在绸缎、金银之后。

从17世纪开始,俄国已开始进口中国茶叶,但总体来说数量不大,因为当时俄国人普遍没有饮茶习惯。中俄茶叶的兴盛期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转折点。1753年之前,中国输入俄国的茶叶量最多不过10000普特;1753年以后中俄茶叶贸易迅速增长,如1755年达到837065卢布,1760年增长到8383846卢布。中国茶叶越来越多地输入俄国,使俄国人民对茶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俄蒙地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这极大地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商人纷纷开始进行茶叶贸易,万里茶路也应运而生。

进入19世纪,茶叶贸易进入辉煌时期,中国茶叶的出口量逐渐超过棉布、丝织品。1802年华茶出口俄国达45032普特,1811年为80000普特,1820年超过100000普特。进入20年代,茶叶输出已占中俄贸易总额的88%,30年代增加到93%。1848年时,华茶输俄达369995普特,这是19世纪上半叶中俄茶叶贸易的最高峰。[2]

二、晋商对万里茶路的经营

(一)万里茶路的路线

万里茶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它由晋商开通,始于17世纪,繁荣了近两个世纪。从福建武夷山出发,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沙漠戈壁,经过库伦到达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大约5000公里,既有水路又有陆路,达到俄罗斯境内后又接着延伸,到达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并且延伸到中亚和其他欧洲国家。这条茶路长达13000公里,可谓名副其实的万里茶路。

这条茶路的路线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更。17世纪时,茶道在我国境内大约5300公里,在俄国境内大约8000公里。一般来说,在陆路线上,起点为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途径江西、安徽,把茶叶运往汉口,在汉口的中转站进行加工、包装,再运输到中俄边境城恰克图,并在此完成交易,然后跨过西伯利亚,到达莫斯科、圣彼得堡进行销售。

清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的影响,这条茶路差点中断。但晋商找到了办法,改运两湖地区的茶叶,将其加工成砖茶,由陆水湖运往汉口集中,再从襄河运到樊城,登上陆地后改用畜驮,经河南、山西进入内蒙古,再换上驮队,在沙漠行走1000多公里,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继而,俄商将其贩卖到莫斯科、圣彼得堡。

19世纪时,中俄万里茶路的起源改为汉口。汉口在18-19世纪一直是我国三大茶叶集散中心之一,被国内外称为“东方茶港”。1890年,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来访时就曾来到汉口,张之洞在此宴请访客。用餐交谈时,尼古拉二世听取了俄商在汉口的骄人业绩,对此赞不绝口。万里茶路改汉口为起点时,还是分为两条商路:一条是从汉口出发,通过汉水运送到襄樊、唐河、社旗,到达岸边后改由骡马向北运送,直至张家口;或者从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的归化,再分散到俄国等地。另外一条是从汉口沿长江到上海,再运至天津,转为陆运,到达恰克图,直至西伯利亚。

(二)晋商对福建茶叶资源的经营

福建的茶叶资源是万里茶路的基本货源。晋商常氏最先涉足武夷山,其初到此地并不是因为茶叶贸易,却因一次偶然机会结识了当地茶商邹氏。两人在相处过程中,觉得彼此之间能取得信任,于是邹氏开始带着常氏接触茶叶贸易。

福建武夷山地理位置优越,茶叶资源丰富,当地的星村、赤石、下梅村都是茶叶的集散中心。武夷山不仅产茶量多,而且茶叶种类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以及加工过的花茶和砖茶。晋商牢牢地占据了这块产茶宝地。

随着晋商的到来,福建武夷山的茶叶产业也在发展之中,当地茶农大量开辟茶园、培育茶叶。同时,晋商也在努力经营茶叶产业。晋商不仅进行茶树培育和种植,还进行加工、包装、运输、贩卖等工作。为了确保茶叶的质量和茶源的连续供应,晋商在武夷山以包买的形式控制了一些作坊,以保证他们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他们再通过陆路和水路将其运送到国内外进行销售。

晋商的大规模茶叶贸易活动,促进了万里茶路的开通。

(三)晋商对羊楼洞茶叶资源的经营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福建、江西等地受到战争的影响,“万里茶路”的福建和江西段受阻。另外,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而实施厘金制度,对行商的百货重复征厘,大大增加了晋商的运茶成本。在此背景下,晋商开始寻找新的茶源,先发现了湖南的安化和羊楼洞。羊楼洞不仅茶叶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便利,成为晋商新的茶源。晋商在羊楼洞指导红茶制作,促使其茶叶种植迅猛发展。羊楼洞茶庄曾达300多家,票号20多家,人口3万多人,时人誉为“小汉口”。

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晋商的管理制度也随之完善,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晋商茶号之内部组织,一般设经理一人,帐房一二人,正票、秤手、买手、看样、盖印各一人,对样发毛票各二人,厨房守夜杂役各一人或数人,压砖厂尚有照拣、照筛、照压、看砖等职工。[3]此外,还有原料收购人员及包装加工工人。

晋商在这里开设茶庄,生产机器也在与时俱进。茶庄起初都是手工劳动,随着科技的进步,晋商也在改变生产方式,开始使用螺旋式攀盘压榨机,有利于提高效率。近代时,又有新型的压砖机器出现,有些茶庄已经使用锅炉。

三、万里茶路与晋商的兴盛

万里茶路的兴盛为晋商带来了巨额财富,晋商的辉煌也促进了万里茶路的发展,两者的共同兴盛缔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一)茶叶贸易的兴盛

晋商的茶叶贸易在1755年以后进入了鼎盛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同治年间。这一时期,晋商曾经拥有过100多家专营商号,其中有50余家常驻恰克图。晋商敬业负责的态度造就了这条茶路的辉煌。

1800年,由恰可图输出的茶叶量多达2799900俄磅,价值大约280万卢布。到1819年,仅输出茶叶这一项便达到67000箱。道光年间,中俄茶叶贸易进入大繁荣阶段。1837-1839年,平均每年输入俄国的茶叶数量达到8071880俄磅。“从1802到1850年,清输往俄国的茶叶量逐年上升,占全部输入俄国货物的比例由42.3%上升到94.9%。”[4]

茶叶贸易在1869-1875年这六年间再创辉煌。1869年,晋商向俄输出的茶量多达117061担;1871年,晋商向俄输出的茶量多达202184担。数量如此之多的茶叶输出为晋商带来了巨大利润。1769-1820年,茶叶的出口金额最多达到228499卢布;1862-1874年间,金额高达5976204卢布。如此大的输出量,如此多的贸易利润,使万里茶路和晋商谱写了奇迹。

(二)沿线城镇的兴起

万里茶路沿线的城镇因为茶路的开通而变得充满活力。

1.万里茶路源地——下梅村

万里茶路的起点是福建武夷山下梅村。下梅村在茶叶尚未兴盛、万里茶路尚未开通时,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偏僻小镇。但这里拥有便利的水路和陆路交通条件,并盛产茶叶。

下梅村最繁荣的时期是在清朝中后期。当时的下梅村,每天多达300艘的竹筏运输茶叶。因为茶叶贸易,下梅村开始与外界联系起来,并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宝地。一个小小的城镇关联着沿线200多个城镇的发展。晋商在这里与当地的茶商邹氏创办了商号“景隆号”,每年获利高达200多万两白银。下梅村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机遇而崛起。

2.万里茶路第一镇——河口镇

江西铅山县河口镇被誉为“万里茶路第一镇”。当时的美国商人曾谓河口镇是我国内地最重要的城镇之一,这里茶行林立,各地茶商都汇集于此。《铅山县志》记载:“(河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辉,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5]当时民间有谚:“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河口因为万里茶路的开通和发展而被称为“八省码头”。

(三)晋商沿线贸易的发展

万里茶路辉煌了近两个世纪,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沿线的经济命运。

1.万里茶路沿线会馆

晋商会馆是各地商埠的晋商维护同乡人或同业商人利益、调节商业纠纷的组织。[6]它同时能供茶叶工人、商人休息,以便解决他们一路上的疲惫和压力。在这里,他们可以交流感情及商业经验,互相关照生意,又能为会馆带来经济收入。

康熙在南巡时曾说:“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7]晋商不仅活动在自己的故土,更活跃于全国各地,在万里茶路沿线一些重要的商业城镇中建立了会馆。

这些会馆既有商业会馆又有同乡会馆。晋商会馆注重盈利,偏重商业、手工业,不仅能招揽生意,还可以联络感情。会馆的建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使在外经商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2.万里茶路沿线票号

在万里茶路的带动下,沿线经济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就是票号。票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票庄,为晋商首创。在万里茶路的贸易中,票号是不可缺少的机构。

晋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创立票号,同时票号的经营又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本。据史料记载,“光绪年间全盛时期,分号共414家,分布于二十一行省及蒙古,新疆等地方。一般来说,票号的势力以黄河流域为基地,兼及长江流域一带……票号业务最盛的年份,在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间,每年汇款总额达1000万两,多的多达2000万左右。”[8]1862-1893年,晋商票号汇兑京饷5860万两,平均每年多达189万两。万里茶路为票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票号更加获利。

四、万里茶路的衰落

中俄茶叶贸易之路经历了200多年,曾经繁荣一时的商贸道路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兴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其衰落也缘于诸多因素。

(一)汉口茶市的衰落

汉口茶市在清朝时特别繁华,不到30里的汉口江边有着大大小小的码头在为茶叶贸易忙碌着。汉口是当时万里茶路上最大的集结地。

汉口茶市的衰落成为万里茶路衰落的一个重要背景。汉口的输出型市场导向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俄、英等国的茶叶商人在汉口市场的频繁活动,致使汉口的茶叶贸易容易受到国际行情的波动。国外商人在汉口收购茶叶,使汉口成为了最大的砖茶出口市场,但茶叶的种类、包装等问题也受到了限制,使汉口茶叶市场被俄国茶商操纵。俄国十月革命后,中俄万里茶路一度中断,加之苏联的关税壁垒,使俄国商人慢慢地退出汉口茶市。这样一来,汉口的茶叶贸易也急剧衰落。19世纪中期,印度茶、锡兰茶兴起,与汉口茶形成竞争。汉口茶叶贸易受到威胁,茶叶市场更加衰落。

(二)晋商与俄商的不平等竞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势力也在日渐衰退,沙俄借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13日,沙俄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条约中规定:“此后除两国旱路于从前所定边疆通商外,今议准由海路之上海、宁波、福州府、厦门、广州府、台湾、琼州府第七处海口通商”[9]。1862年2月签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国又取得了在天津的通商税率较低的特权。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俄国商人的势力逐渐深入中国,他们可以直接购买中国货物,并且可以倒卖自己的产品。此时的俄商已无需再通过晋商进行贸易了,中俄茶叶贸易今非昔比。除此之外,中俄边境地带上山西的茶庄大约有100个。自1893年以后,山西茶庄的数量日益减少,到最后只剩下4个。晋商与俄商的不平等竞争促使万里茶路走向衰落。

(三)国力的衰弱

国家强则民强,国家弱则民弱。当时落后的中国使晋商也受到了牵连。在晋商使用原始的牛、马、骆驼运输时,俄国商人却已开始利用钢轨火车、轮船等先进运输工具进行运送;中国商人使用动物传递商业信息时,俄国商人已经开始使用电报传递;在加工包装上,晋商依旧采用手工作坊,俄国却开始使用先进的蒸汽机代替原来的手工劳动。这样一来,晋商的费用大、产量低,在这场商战中处于不利地位。晋商为了销售茶叶,开始对俄国小商人赊销,结果却遭遇俄商的拖欠。1909年,俄国政府违背两国规定,遏制中国茶商贸易,致使晋商和茶路面临巨大危机。

五、结语

万里茶路的兴衰和晋商的兴衰捆绑在一起,兴衰与共。在繁盛了200多年之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万里茶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道路,通过这条茶路,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国际关系,认识到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变化和发展,为今天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条茶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传播着文化精神。我们为了保护和开发万里茶路,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1]明太祖实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1414,3022.

[2]苏全有.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北京: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1):51-55.

[3]叶瑞廷.莼蒲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

[4]吉田金一.关于俄清贸易[J]东洋学报,1996:4.

[5]郑维雄.铅山县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27

[6]石骏.汇通天下的晋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81.

[7]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6:522.

[8]萧清.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简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2.

[9]周力.与世界相遇近代东北叙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111.

2016-11-15

王金玉(1994-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韩梦丽(1994-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历史文献研究。

K24

A

2095-7602(2017)05-0055-05

猜你喜欢
汉口晋商茶马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茶马古道
骑行“茶马古道”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