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2017-03-29 20:00黄丽敏符明秋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黄丽敏,符明秋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黄丽敏,符明秋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准则,并坚守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是二者内容上的一致性。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方式各异、途径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性;内在逻辑

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陷人低潮。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多元价值侵蚀与干扰的大背景下,新一代领导集体紧握时代脉搏,审时度势,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为社会上的种种质疑之声和怀疑之态祛除了阴霾、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质疑,加之市场经济开放性的氛围,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此时此景我国价值信仰存在问题的针对性的反馈,旨在全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正确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切难题的前提和基础[3]。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给予重要关注的教育对象。在圈子越来越小的“地球村”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加之当代大学生思想差异性、独立性更加明显,使得价值取向扭曲、信念理想迷茫、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如重视程度不足、方法老旧、教材滞后等,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高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创新,提升自信力和感染力,以便更好的解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问和难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致性

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都是对当前种种问题的有效应对,目的都是为了抵制多元价值观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观造成的威胁,弘扬与现阶段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价值观。二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秉持这一原则,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最终使其获得能够准确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去认识分析问题、解决化解矛盾。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教育内容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发挥着相当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只有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三观”,才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高昂的斗志,从而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马克思主义历经“铅华”,是世界公认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根基,决定了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走向。在对其进行理论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结合我国自身的特殊处境,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指导实践,最终成为“活”的理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表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只有坚定不移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前进方向,才能使我国核心价值观永葆生命活力,长久不衰。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上充斥、混合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干扰了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此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巩固、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论是在高校中开展的思政教育还是在整个社会中推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1.2 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无条件的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并为之不懈奋斗。与高校其他方面的教育相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培育与塑造,这些教育内容以“五爱”为最基本的要求,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最主要的目标,促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能型、发散型人才,其中包含在人生观教育中的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输送合格优秀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培育道德水平高、专业技能优秀人才的岗位,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以公民个人为立足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党和国家对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每个公民必须坚决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评价公民行为道德与否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也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表述。“爱国”与高校思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致,要求人们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坚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敬业”是对公民职业道德的概括,要求人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充分发挥聪明才干和专业特长,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诚信”是要求公民继承中华民族信守承诺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也是对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公德的要求;“友善”则是对公民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价值追求,旨在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融合,构成了个体完美的人格,实质上是对公民道德的培育标准做了准确精炼的概括,其目的是为现代化事业培养高道德水准的继承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在于学校教育,其更多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的是全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的普适性,但二者都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是毋庸置疑的,旨在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输送栋梁之才,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1.3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准则

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任务[6]。法治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准确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正确自如运用民主权利,把宪法和法律当做自己的行动基线,自觉主动地坚守我国社会顺利发展的法制秩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化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是现代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必然结果。遵纪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永久持续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做到遵守社会纪律,用社会纪律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对大学生进行遵守社会纪律的教育,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培育现代化优秀合格有纪律继承者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育尽可能多的良好公民,为社会主义的安定和谐贡献尽可能多的守法市民,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的有序发展。由此可见,遵守宪法和法律是高校思政教育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违背了这条准则,高校思政教育则会陷入无章可循的地步。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和谐社会的生动表达,简单明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建设的要求与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追求与坚守。自由意味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所尊崇的理念,但只有在法律保障的范围内才存在真正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即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公正指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法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以建设法治社会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并以此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权益,是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和国家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证。十八大明确将“法治”纳入我国核心价值观中,表明党和国家不再单纯把“法治”当作社会调控的手段和工具,意在借助其本身所具有的正义价值发挥其强大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为“自由、平等、公正”的最终实现保驾护航。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培养社会公民的守法品格和精神,为建设系统健全的法治国家奠定牢固的法律基石。

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遵守宪法和法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行为准则,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两者才能更好地朝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牢靠的法律保障,推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1.4 坚守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7]。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它能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努力奋斗。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还要特别注意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相结合,这与我党理想信念不谋而合,即领导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由此可知,现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具体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并在为实现社会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使个人理想得到质的升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位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是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富强”是对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的要求,“民主、文明、和谐”则是对国家上层建筑的概述,依据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可知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单独存在和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公民的共产主义意识,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提升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认同度,进而调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力量,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简练地概括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奋斗目标,并把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中,旨在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培养高水平的建设者。因此,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二者共同的奋斗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恪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准则,并坚守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鉴于二者内容上的一致性,必须将二者高度融合,为推进“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源动力。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性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理论精华,不仅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也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普适性标准;不仅提供了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而且对大学生的成才要求和行为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任务等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它坚定的价值信仰、明确的价值要求、具体的行为规范、普适的道德准则等为大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得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会轻易偏离社会主义航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正确的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其将隐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诉求明确地展现出来,简单明了地传递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突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其自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8]。1952年开设的政治理论课虽几经易名,但其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从未更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其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更迅速有力的宣传和发展,这种氛围也必将强化它的地位和作用,最终促进其自身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难题。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把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地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的角角落落,发掘高校思政教育的活跃性和能动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志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宪法和法律为共同行为准则,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的理论信心、道路信念、制度坚守,最终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提升自我、高屋建瓴,继续加强对我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了解,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它的新方法、新途径。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3.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全过程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主渠道、主阵地,理论灌输法作为弘扬和普及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倡导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方法,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要特别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思政理论课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思政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重个人品格和道德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育人能力及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现实说服力。还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完善,如可吸收借鉴近年来新兴的慕课、微课、反转课堂等,配合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开创思政课的新形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核心价值观内容,增强“主渠道”教育的实效性,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认同。此外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3.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年提升,单纯的灌输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愈加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锻炼法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使其增长阅历、锻炼能力,培养、强化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校园社会团体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开展红歌比赛、学术交流、知识竞赛、学科讲座、党团活动日等校园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大学生社团检验和评估的准则,确保其以核心价值观为基调开展所有活动。还可鼓励推动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公共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的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利用其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最终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学校亦应该加强对红色纪念日的重视,举办主题鲜明、有价值、有意义的红色纪念日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走访烈士陵园、抗战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地,利用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化、激励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要注意的是实践锻炼活动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在多次进行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才能持续深入地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从而转化为内心信念,最终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3.3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网络主阵地

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高校要努力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注重高水平网络教师的培养,打造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网站,开拓学生网络互动空间,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主体、管理服务主体的QQ、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建设,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校园网络氛围。依托校园网平台建立推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门网站,凭借其丰富的资源信息、便利的服务、先进的网络技术、最新资讯、生动形象的教育影像等来吸引、感染并教育大学生;利用在线学习扩展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可利用校园网塑造身边的典型,强化榜样示范的效应,激发大学生践行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8],加强高校校园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共享系统建设,建设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阵地,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通过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等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4 结论

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高度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通过方式各异、途径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现代化事业输送思想牢固、意志坚定的优秀继承者,进而达到铸就牢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为本世纪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构坚固的思想堡垒,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01).

[2]陈翠丽.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J].求知导刊,2013:(4)144-146.

[3]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9].http://www.dangjian.com/gcsy/yw/201605/t20160520_3372088_1.shtml.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等学校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0(3):102-105.

[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5(Z1):6-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余义兵]

G412

A

1674-1102(2017)02-0122-05

10.13420/j.cnki.jczu.2017.02.030

2016-09-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XDJ023);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CQGJ15059B)。

黄丽敏(1989-),女,河南安阳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符明秋(1962-),女,四川隆昌人,重庆邮电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