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公共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与改进
陈海生
(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些年来公共管理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政府角色由划桨转变为掌舵、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等一些新的公共管理特征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建立了公共管理学科门类,并由此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九个专业类之一,其重要性骤然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公共管理为对象的管理学教材较少、实践案例缺乏、教师容易照本宣科、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困难、教学模式单一等共性问题,需要通过精讲理论举一反三、加强教材与案例建设、注重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原理与实践、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针对以上问题改进教学.
公共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共性问题;教学改革
《管理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交叉性学科,越来越多的专业将其作为基础课程,它在理论上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又与管理对象的特征紧密联系,科学性与抽象性并存的同时还兼具实践性与具体性的特征.它在学生的考研与就业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性质,需要在讲清讲透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管理实践的动力,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学生特点、学校环境、学生管理等因素导致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能.
1.1 管理知识的抽象性
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探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并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完成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管理实践工作,所以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综合性和抽象性.公共管理涉及的对象包括公共设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公共资源;事关公众利益的公共项目;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或管理,管理对象种类繁多、复杂多变.
1.2 理论教学体现全面性
管理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它的内容要在公共管理交叉学科属性背景下展开,公共管理学科跨越了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门类,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共管理领域,该学科具有典型的复合型与交叉性特征,在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背景下,管理学原理作为学生早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需要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式的认识管理学的各项职能,架构起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相关细分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公共管理是经济管理的实践中产生的管理学分支,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来源于实践的要求,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涉及到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带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公共管理的手段和对象也在随时代变化,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也要紧跟公共管理的前沿,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公共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具有知识的抽象性、课程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复杂性等特点,目前在管理学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学生特点、学校环境、学生管理等因素导致管理学原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管理学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
2.1 公共管理为对象的管理学教材较少
大部分《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体系都是沿用国外经典教材,其篇章结构大体上一致.国内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材仍旧使用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罗宾斯的《管理学》等主流教材,这些教材的受众对象和相关内容均是以工商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展开的[],目前尚未优秀的以公共管理对象为内容和案例的管理学原理教材,缺乏专业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和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
2.2 实践案例缺乏教师容易照本宣科
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建立较晚,大部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专业转任而来,且与学生一样一直工作生活在没有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的学校,导致管理学原理教学主要强调管理的理论性,考试内容也是以主要内容的记忆为主,学生学习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公共管理难题进行分析较少,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也是从文献到文字的过程,最终造成师生停留于课本知识的抽象理论,缺乏根据实践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凝练与总结.
2.3 教学实践基地建立困难教学模式单一
管理类学科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有些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经典理论和生活中的管理知识,而很少将公共管理的案例融入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缺乏针对深层次问题应有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联系,学生意识不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愈加困难,这显然不能满足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而在实践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进步也比较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立极为困难,由于政府部门尤其是省部级政府部门涉及到安全、信息保密等原因,有着严格的用人规范,学校即使与这些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个部门也只能提供几个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而且要签订保密协议、办理进出政府部门的手续等细节事项.因此,大范围的提供教学专业实践较为困难,严重地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2.4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获取知识的成本日益降低.但是,学校的培养延续着多年来的惯性,就是理论与实践以及创造性应用之间相互脱节,教学方式只是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参与少量已设计好了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时也是仅从理论和文字层面思考,不能建立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不能联系实际深度剖析,没有培养出学生适应当代实际工作中要求的创新能力.
公共管理理念在西方国家的政府、非政府组织中已渗透其中,而在我国由于政府主导的深度和广度较大,事业单位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迟缓,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缺乏与此对应的体制机制外部环境,但也可以看到我国正在对相关领域进行稳步的改革,专业发展、实践就业的外部空间正在逐步被打开,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模式以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培养优秀的人才.
3.1 精讲理论举一反三
当前各版本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主要是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管理职能组织编写的,其教学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本经典主流教材内容为主线,讲授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的讲授应该注重于引导学生理清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认识到当前主流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时代特征,在讲授管理学四大职能的过程中将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体现出来,既突出理论的演进又突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同时应该强化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主干学科所常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知识点的讲授.
3.2 加强教材与案例建设
管理学相关的案例形式多样、数量较多,但绝大部分的管理学案例是以企业为蓝本展开编写的,使学生在接触管理学的初始会感受到与专业相距甚远,进而对管理学这门课程产生排斥感,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选择案例至关重要[2],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与专业相符的高质量案例,能够使学生及时的了解专业特点、认识专业服务对象、学习解决现实问题,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这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环境下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挖掘研究,又要加强对学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及经验的指导.
3.3 注重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原理与实践
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也必将影响教育方式与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信息化设备应用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捷的媒介,将难以亲临现场观摩学习的公共部门管理实践运用多媒体、现代化软件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增强师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3],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互联网渗透融合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引导学生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将互联网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学具体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这些职能所需的新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方法上,互联网提供了相对低成本的网络空间,师生可以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视频、案例、文字资料的静态阅读,同时开展师生之间的动态交互交流.
3.4 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实践教学较为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适当的弥补:一是在精讲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平时多关注中央电视台、BBC等中外机构拍摄的纪录片、纪实片等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对象认识的影像资料,使学生对身边存在的公共管理问题有所感知和思考;二是扎实开展案例教学[4],公共管理类的管理案例很多,但是真正总结上升到理论深度的并不多,需要教师在关注日常新闻或事件时注意积累、分析、深化,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三是以突发的公共管理事件为基础,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指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的解决方案;四是通过情景模拟,公共管理机构的观摩、参与式实践较为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虚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使学生切身体会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增强教学效果.
〔1〕何得桂.谈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2(11):37-39.
〔2〕崔长勇.公共管理类专业《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探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22-124.
〔3〕王伟,陈泳.《管理学原理》教学法研究-以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为导向[J].绥化学院学报,2010(12):158-160.
〔4〕李利霞.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3):89-91.
G642
A
1673-260X(2017)07-0208-02
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