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峥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中高互动性课堂的实践与完善
栗峥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最前沿,课堂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互动性课堂强调了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频繁的互动交流,并强调互相影响.辽宁省教育厅推行的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平台.《国际法》是法学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特点,适合进行高互动性课堂的改革实践.同时,在完善高互动性课堂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并大胆进行传统考核方式的改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跨校修读学分体系,翻转课堂,高互动性课堂
辽宁省教育厅于2014年5月发布了《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申报工作的通知》,标志着辽宁省高校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开始.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国际法》课程选用网络资源共享课《国际法》作为网络课程,由本课程主讲教师与大连海事大学的《国际法》建课方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备课并确定考核方式.“学生课下充分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在课堂研究讨论所学知识,由主讲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面授,由选用课程学校的任课教师承担日常导学、课程辅导、学生答疑等工作”[1].沈阳师范大学出具考核成绩,大连海事大学认定学分,双方共同完成本课程修读.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是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中有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采用跨校修读学分方式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是实践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方式.
《国际法》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国际法》介绍的知识具有“国际”和“涉外”要素.不同于国内法,国际法是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教师在授课时会使用双语教学,既能体现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制度.其次,《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方式特殊.国际法案例数量有限,且经典案例在国际法规则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种特色要求案例的讲授不能追求“多”,而应该以“精”为原则.最后,《国际法》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特殊.《国际法》课堂实践除了模拟法庭之外,还有模拟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实践活动.
2.1 高互动性课堂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互动的含义为“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动原为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互动既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高互动性课堂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频繁的交流与沟通建立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课堂.无论是传统课堂教授方式,还是新的网络课堂、翻转课堂,都强调课堂互动的重要性.
2.2 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下高互动性课堂的特点
首先,教学内容变化.传统以讲授课本为主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以课本内容为主,而是以案例、课后练习和重要知识点为主.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由原来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课堂活动的主动提供知识的主体.
再次,教学方式变化.在传统课堂中,高互动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积极的讲授、高频率的提问及学生积极的讨论与提问.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下,学生以课下自学为主,课堂上的时间多为翻转课堂.教师无论从授课方式还是授课内容都需要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适应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要求.
最后,交流方式多样化.传统课堂的交流主要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而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下除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有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媒介的交流及个人与网络课程的交流.
高互动性课堂中互动关系的建立包括了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客观条件是网络课程及翻转课堂的完善.在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之下,网络课程是学生课下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观看网络课程视频、完成作业、参与讨论、完成平时测验以及下载复习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网络课程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翻转课堂内容的设计应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补充网络课程,巩固所学知识.
3.1 网络平台中高互动性的设计与实践
人与网络的互动环节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教师利用网络课程的功能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设置;二是学生完成网络学习;三是主讲教师对学生网络学习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反馈于翻转课堂.
3.1.1 对学习内容的设置
目前使用的《国际法》网络资源共享课的基础内容由视频、讲义、练习和案例构成.其中,所有内容可根据用课方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对学生屏蔽一些章节的内容,以更适应课堂需要.
首先,用课方可根据教学大纲设置任务点和权重.用课方教师可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及授课需要将视频和练习设置成任务点,每完成一个任务点,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用课方教师也可以在“设置”中“成绩管理”中进行“权重设置”,将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包括视频、测验、访问数、作业、考试及线下学习活动照比例设置得分点.平时成绩与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在课程中活跃度越高,平时成绩也会相应提高.
其次,用课方教师在课程中设置了“讨论话题”的内容,将国际法的知识点与国际时事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同时,设置讨论区话题,汇总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登录课程之后可以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最后,用课方教师在课程中上传学习资料和课件,方便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学习.
3.1.2 对统计数据的利用
每一章节的课后练习的情况都有统计,能统计出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题的作业完成情况.在统计功能中,还能查看每位学生课程视频的完成情况、在线时间和登录次数等数据,教师可利用数据对课程学习时间短、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进行督促,实现个性化教学.
3.1.3 对信息的发布
教师可以在学习平台选择公开发送消息或私信的方式,将消息发布给特定学生,教师业可以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平台进行话题讨论,完成作业.
除了课程学习平台提供的沟通方式之外,主讲教师专门建立了微信群与QQ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与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的问题与要求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面授中高互动性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在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中,面授的形式主要包括翻转课堂和模拟法庭,其中翻转课堂为主要的方式.翻转课堂是指将课堂内外的时间重新规划,将传统的课内和课外内容进行颠倒将学习的自主权由学生转移给学生的授课模式.模拟法庭的应用在《国际法》课程中主要体现为模拟联合国安理会和模拟国际法院.
3.2.1 师生之间的互动设计与实践
教师与学生融洽的关系是建立高互动性课堂的基础.建立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授课热情,同时有助于课堂互动的进行.建立课程中的融洽关系的方式有多种,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基础.在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国际法》课堂面授设计了如下内容:
第一,提问.提问环节包括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教师处获取知识,这是教学改革的目的.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不够,课前预习不到位.面授教师经常会面临无人提问的情况,此时提问会转化为教师向学生的提问.教师根据课程进度有针对性的将知识点提炼出来,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来回答.然而,此时课堂的主导地位又从学生交还给教师,面授教师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话题引导学生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今后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法学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方式.国际法的案例有其少而经典的特点.所选案例必是与国际法的规则原则或国际法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经典案例.面授案例多采用提问和学生间分组对抗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由面授教师做总结.此种案例分析法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由教师介绍案例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经典案例中的知识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践中广泛应用,效果显著,学生对案例的熟悉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知识点总结及课后作业讲解.学生在完成网络课程的课后作业之后,要求面授教师能够针对期末考试的需要对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将课后作业的答案进行讲解.此项设计既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又能够结合考试的现实需要,在实践中效果很好.
3.2.3 学生之间的互动设计与实践
除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程面授还安排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在开课初期将学生分组,每组5-6名学生,选出组长1名.学生的互动的方式多以小组方式进行,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学生面授.学生面授由教师在课堂指定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组员在有限时间的课堂准备之后,将此部分知识点介绍给其他学生.此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自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讲授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促进课下的学习.同时,通过此种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师与学生的换位体验,能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了解.
第二,学生互相提问.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小组进行,由一个小组提出问题,指定另外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通过此种互动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并促进学生检查自己自学遗漏的知识点.
第三,模拟联合国.模拟联合国和模拟国际法院是国际法课程的特色环节.学生具体模拟的机构可以是安理会、大会和国际法院.由不同小组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按照规定的议事规则在会议中,由不同组的学生根据所扮演的国家的自身利益进行模拟,在模拟中运用国际法的知识点,更好的理解国际法的运用.对国际法院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将争议案件进行探讨,进行有针对性的辩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国际法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对国际法院运作程序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三种互动方式,教师除了提供程序方面的指导之外,一切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从实践效果来讲,学生对此活动热情较高,虽然存在一些程序上的错误和运用知识不准确等问题,但是互动效果较好.
4.1 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目前的跨校修读学分体系是建立在省内各高校内课程相关学院内的学习和考试系统基础上的.跨校修读学分实行的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都要符合学院的总体要求.由于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考核方式不相应的进行改革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学生要面临考验和司法考试的考验,笔者不建议将《国际法》等核心课程完全改为考查课或平时成绩比例超过50%.笔者建议适当增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平时成绩比例即可.目前的《国际法》课程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多,适当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到30%或40%,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也符合课堂活动实际情况.
4.2 转变观念
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之下的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观念上不断调整.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角色的变化,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授课水平.同时教师不应只强调角色的变化,强迫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而是应该注意角色转化中出现的问题,注意逐渐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要加强学生对跨校修读学分体系的了解.部分学生认为改革与自己无关,对课程的参与热情不足.对于主讲教师来说,除了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课堂趣味性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同时,针对学生对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与期末考试及今后的考研和司法考试是否接轨的担心,主讲教师在翻转课堂时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提问或讲授的方式加以强调和巩固.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从日常教学工作细节入手,逐渐消除学生的担忧和顾虑.
总之,构建和实践高互动性课堂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需要,也是完善跨校修读学分体系中课堂实践极其重要的一环,需要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到学校,再到教师和学生逐层推进,逐步转变观念,逐渐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1〕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高校申报工作的通知.http://www.lnen.cn/zwgk/zwtz/278954. shtml.
G642
A
1673-260X(2017)07-0183-03
2017-04-23
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省级本科教改立项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国际法课程跨校修读学分中高互动性课堂的实践研究》及沈阳师范大学第八批校级教改立项《跨校修读学分课程高互动性课堂的构建——以〈国际法〉课程为例》(JG2015-YB08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