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煬
(山东现代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心理契约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左煬
(山东现代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辅导员处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前沿,面临种种职业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为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成因,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提出了应对职业倦怠的对策,以期达到促进辅导员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民办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职业倦怠
随着近20年的扩招积累,与公办大学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相对复杂多样,层次参差不齐,学生行为意识更加松散自由,这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繁杂性、高压性、低成就感性等特点.民办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这不仅侵害其身心健康,更是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教育水平与质量,深层次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对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这个课题的研究已是十分迫切.
在思想道德意识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职业价值不能被有效认同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多出现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冷漠,工作成就感降低,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倦怠给辅导员带来了严重的情绪困扰,直接遏制了其寻求自身发展的驱动力,弱化了工作成效,影响了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2.1 工作强度超负荷
辅导员是一个复合型的岗位,除了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还需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心理学知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日常工作内容还包括安全稳定、班级管理、党团建设、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活动、公寓管理、奖勤补贷、社会实践等,这使得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类繁杂琐碎的事务.而民办高校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心理抗压能力低、自律意识弱,因此不可预见性问题和矛盾时有发生,需要辅导员随时赶到现场处理.工作内容的无界性、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工作责任的无限性让辅导员身心疲惫.
2.2 角色超载冲突
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处在管理体系的共管位置.除直属于院系外,还需要接受如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办等多个行政部门的领导.凡是涉及学生的各种问题,都要由辅导员来解决.多角色的承担使民办高校辅导员疲惫不堪,但同时还要求他们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因利益双方矛盾,角色冲突在所难免.如由于民办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在进行教育关怀时,需要有和风细雨式的软性管理方式,但在面临学校硬性管理任务时,又需要雷厉风行式的管理能力,职业要求常使他们产生矛盾和困惑.
2.3 工作责任压力大
对民办高校而言,安全与稳定工作始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在校学生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需要随时面临学生因心理健康、网络贷款、打架斗殴等带来的校园危机,因此常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具有很大的职业风险,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有限精力与无限责任之间的矛盾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及职业化的发展,容易诱发职业倦怠.
2.4 职业认同感缺失
各民办高校在对待辅导员队伍上普遍存在“工作要求高,待遇落实少”的问题,在职称评定、培训进修、收入分配和条件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报酬和贡献的比例失衡,辅导员个人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还存在较大反差.尴尬的处境容易引发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职业认同感低下,极大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管理时,不光要考虑经济契约,更重要的是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辅导员的工作,和辅导员之间建立心理契约,满足辅导员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
辅导员心理契约具有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心理契约论认为个体只要出色完成契约规定的义务,组织就会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而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另外心理契约注重情感契合,通过精神资源的投入来营造温馨的文化氛围,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因此,心理契约论对于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民办高校要真正关注辅导员的心理需求,针对辅导员个性化心理契约的不同特征,采取差异化管理方式,使辅导员和高校的心理契约呈一种良性互动的模式.通过职业发展、驱动力、个人情感等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推动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4.1 理想契约,搭建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梯
民办高校与辅导员建立心理契约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真实可信的岗位预知,高校将辅导员的心理预期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帮助其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首先,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根据辅导员的生涯阶段,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建立岗前培训、专项讲座、考察交流、在职进修等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体系,从而提高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思政素养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
其次,构建专业化发展路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可以帮助解决其长期从事本职业的工作动力认知问题.民办高校可建立管理型、教育型等多重职业发展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模快化内容纳入发展路径,辅导员可以根据其专业背景、兴趣和专长等在多重职业发展路径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专业化发展既可以发挥个人所长,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从根源上解决日益凸显职业倦怠问题.
再次,形成多元化的流动机制.民办高校要关注辅导员的发展动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及辅导员个人条件和志向,有计划地培养推荐到教科研、行政工作岗位,选拔优秀辅导员进入学校管理岗位任职.拓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点亮职业希望.
4.2 激励契约,激发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应对职业倦怠,民办高校还应重视辅导员精神驱动力上的满足,促进其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即建立激励长效机制,完善职业晋升渠道.
探索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称职务晋升挂钩,以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基于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隐性效果和行为管理的显性特征,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应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重点从工作态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定量分析主要考察辅导员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如巩固率、缴费率等.多角度的反映辅导员的工作结果,确保考核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在职称评定上,建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系列,评聘计划单列.教学方面,将行为养成、感恩教育、心理健康等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教材,由辅导员承担教学工作;科研方面,鼓励辅导员积极申报德育、学生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课题,开展思想教育方面教科研工作,探索学生工作规律.
在职务晋升上,民办高校可根据工作年限、绩效考评等晋升相应的行政职务,如可以设立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的辅导员管理岗位,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和归属感.
4.3 情感契约,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民办高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构建实现辅导员个人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首先,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设定工作范围,把辅导员的工作和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通过职责分解,任务分流,改变重管理和服务的“保姆”角色的现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防止因角色超载冲突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其次,关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干预.通过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使其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技巧,客观分析工作中的困难与得失.民办高校需通过交流平台与辅导员进行对话沟通,及时修复心理契约,并组织文体、素质拓展等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增强乐观和坚韧的品质,从而打造一支身心健康的辅导员团队.
最后,搭建个人、民办高校、社会三维辅导员支持网络.一是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支持体系,彼此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经验交流、信息交换等来共同提高克服职业倦怠的能力.二是各民办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支持和协助辅导员的工作,共同处于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三是社会各界对辅导员的认可和职业价值的理解,这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以及社会媒体对辅导员工作及其作用的宣传.三维度辅导员支持网络的搭建,对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归属感,保护和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
民办高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缓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真正建成一支让学生信赖、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在同类院校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潘国雄.HRM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其对策分析[J].高校探索,2014(4).
〔2〕白利莉.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从EAP到PCA[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3〕赵元,罗大贵.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李鹏,钱文昆.基于AHP法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6).
〔5〕林红.倦而不怠——论个体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J].高教论坛,2013(5).
〔6〕鲍秀松.心理契约视阈下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优化[J].枣庄学院学报,2013(8).
〔7〕李文红.高校辅导员频繁流动的原因及对策——基于4所民办高校的调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6).
〔8〕罗丹,孔鲁亚.民办高校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G645
A
1673-260X(2017)07-0120-02
2017-03-08
2016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J16WG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