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延伸与强化

2017-03-29 08:24邱德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微时代身心素质教育

邱德明

(哈尔滨金融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微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延伸与强化

邱德明

(哈尔滨金融学院 思政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动力,使学生为目标的实现而付诸行动,依靠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去克服困难,享受挑战成功的喜悦,是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发展性和调适性两大类别,有效进行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系列心理辅导治疗的手段,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心理困难期;采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元化辅导措施,在开发个体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上下工夫.

心理健康;实效性;健康教育

“微时代”通过无障碍、全方位、不限时空的信息传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便捷的交往空间,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延伸和强化,有利于建立起良好人际关系,并且给大学生对等沟通心理困惑提供了交流平台,之前的人际交往常常局限于狭小的生活圈,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空间,更容易使上网者打破身份地位等诸多心理顾虑,打破社会等级的限制,为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往提供便利条件,同时,由于网络交往是在虚拟空间进行,使得网络空间里的人际交往显得更容易突破年龄和性别等传统人际交往的困扰因素,为性格内向而又不擅长社会交往的大学生打开了方便之门,借助于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检验和审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为精准地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改进方向,网络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定式,所以更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大学生能够更为公正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

1 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

树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思想观念,深信身心素质教育是全面的、主动的教育,注重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开展身心健康教育,在学习中提升认识,在实践中统一思想认识,当务之急要转变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认识上的转变,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一步.

随着以新媒体为主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制造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控难度,同时也留下了监管的空间,高校网络舆情阵地通常是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围绕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心以及平时所关注的中心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去充分的表达个人的见解,形成有倾向性的网络舆论,正面的影响能有效反映大学生的心声,网络阅读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冲击到高校的舆论阵地,必须加以管控以免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网络媒介传播谣言和不文明的言论影响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转型期,高等院校将身心健康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中来,在素质教育的整体要素中,包括品行素质、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身心健康教育通常被看成是一切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学生一旦离开了强健的身心保障这一基础,其他一切素质教育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将身心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德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多种校园活动中渗透身心健康教育,使身心健康教育常态化.大学生在求学历程中出现一些对生活与现实不相适应的现象是正常的,普遍有过彷徨、迷茫、郁闷甚至说是悲观绝望的经历,问题的关键是需要适时地、有效地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控.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一般还是以德育教师、学生工作教师为主,容易出现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错位,多数学生认为,所谓的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是有心理疾病的心理顾虑,其结果一般会收效甚微,根据笔者在韩国高校长期学习的亲身经历,发现韩国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不定期心理测量,对有心理危机时情绪会出现较大波动的学生进行临床跟踪治疗,随之会出现的无故疲乏、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不适症状日渐减弱,心理教育教师也能够在记录病情的同时记录下心理状态,尽量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规避敏感话题,这比问卷调查所测量的结果更真实可靠.

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要素中实现困境突破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宗旨,要突出观念上转变,树立面向全体师生,重视营造科学的、健康的教育氛围,依照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的教育原则育人,师生间密切配合、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身心健康教育,在满足咨询人的保密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详尽了解与把握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心理健康这一永恒的敏感话题是一个长期以来最为难以掌控的问题,高校往往在加强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表现的不够精准.多数大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表现的极其不适应,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后,自迈入大学以来便开始面对新的集体生活和氛围,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往往容易滋生出失意和压抑等不良状态.出现认知失衡情况之后,缺乏客观理性约束的大学生由于涉世比较浅,外加从小受到的鼓励和褒扬比较多一些,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人才辈出的高校环境中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挥洒,在自尊心方面易受到严重挫伤而滑向低谷,进而出现意志消沉和自暴自弃的消极状况,甚至会对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劝导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快乐生活.

3 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提升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人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恰恰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表现的最为敏感,最易引发冲动而急躁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部分学生缺乏针对如何应对压力的抗挫折训练,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而往往会在一些生活细节上的偶然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上、情绪上的稳定,之前很少遇到挫折的学生这个时候更缺乏独立承受力和抗挫折力,因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通常的表现就是束手无策,从而产生心理焦虑和心理痛苦等不良症状.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时代节奏的快步前进,在激烈的就业压力面前,不少人败下阵来,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提前出现择业心理危机感,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走出校门,结果愿望落空,只能望其项背,许多学生心理上感到恐慌或者信心不足.所以,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生的走向,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宗旨,出发点就是着力帮助学生去优化内在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建设心理调适力和适应社会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理论教育与挫折心理实践训练同时推进,全面提升学生抗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咨询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同时也是为因为性格内向而不愿倾诉的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依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心理干预和跟踪,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建立对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和快速干预应对机制,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乐观人格和坚忍品质,在高校身心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成绩既是身心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起点,针对个别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整体素质的欠缺的状况,德育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就当下而言,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依然停留在干预表层,基本忽略了身体和心理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一种身心兼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机制,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干预模式所造成的教育缺陷,要借助网络舆情的正面因素使学生道德心灵上教化,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的手段,结合网络媒介有普遍吸引力的特点对大学生适时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促进他们个性的回归,大学校园应该成为他们舒缓心理、释放情绪、调节身心的学习型校园,能够在真善美的大环境下感知学习之乐、尽享生活之美.与此同时,大学生可以借助经典阅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心灵在“沐浴书香”的同时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总之,高校应当采取多样化的积极有效的方式倡导适合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软环境生活,通过健全的育人机制对问题学生疏堵结合,去积极地营造一个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人本主义氛围,从而形成能够培育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软环境,引导他们在健康数字化背景下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4〕孙琦琰.“微博忙人”现象折射青年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2(07).

〔5〕孙世庆.浅论微信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发展[J].东南传播,2013(9).

B84;G64

A

1673-260X(2017)06-0058-02

2017-04-02

本文为2016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微信“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6KSB02)阶段性成果;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心理疏导价值干预研究》(15YJC71006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微时代身心素质教育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给身心降个温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