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2017-03-29 07:10:39王学琛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范式

王学琛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王学琛

主要对布迪厄媒介场域理论概念建构、理论发展及应用做文献综述,力求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场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研究框架,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范式结构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路径。追溯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渊源,从理论框架、分析议题、研究典范几个方面对媒介场域理论进行梳理。最后,梳理中国特殊的媒介语境下媒介场域理论的适用性及研究议题,并指出目前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场域;布迪厄;媒介场;元理论

一、场域理论概述

(一)理论渊源: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

1.从卢因到布迪厄:进入社会科学的场理论。“场”(field)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先讲场理论引入社会科学,以库尔特·卢因的场论最为著名。卢因着重探讨“个体”与“环境”,认为“场即生活空间”,包括个人的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及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环境,是一整个不可分割的系统。

将场理论普遍化的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基于对人类经验的长期研究之后,布迪厄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适用于各学科的“场域理论”。所谓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种种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布迪厄吸收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场域。社会行动者即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运作,以求维持或改变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的位置(朱清河,2010)。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法则、规律与权威形式,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场域皆遵循不同法则。

2.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中的历史性与斗争。在建构场域理论的时候,布迪厄引用了卢因心理学领域的场理论,但他们的理论方法很不相同,其中一个基本差异是对历史的态度。卢因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行为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环境现状,而非受到过去的影响”(Martin,2003);而布迪厄认为,历史性对理解场域很关键,场域的规则是历史性的。

同时,布迪厄强调场域的斗争因素。场域是一个内嵌冲突与博弈的空间,任何场域都经过了一个争夺其自主性的过程,“所争夺的对象不仅包括资本的垄断权,还包括场域规则的制定权”(Martin,2003)。在此过程中,场域自身的逻辑逐渐清晰并获得独立性,成为支配场域中一切行动者行为的逻辑。另外,布迪厄与卢因在某些视角上很相似,二者都认为应该采用一种整体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场域理论涵盖围观、中观与宏观不同的层次。

3.关键概念:“资本”与“惯习”。对“场域”这一概念,布迪厄更多考虑的是其关系性而非结构性。布迪厄用“资本”与“惯习”两个概念分析一个场域内的关系。所谓“资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提到的经济资本,还包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布迪厄看来,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个体因参与某个社会领域的竞争在其中获得经验或者形成的特殊利益,构成这个场域中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各种产权形式或者金钱的形式;文化资本是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的持久的关系网络”(郭凯,2005)。较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可以通过家庭出身、教育等因素积累而成。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惯习”则是理解场域中行动者的另一关键概念。布迪厄对惯习的阐释是,“它是持续的、可转换的性情倾向系统”。所谓惯习,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惯习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经验积淀并且内在化的秉性系统。惯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Bourdieu,1993),是在个人和集体实践中形成的感知、行动与思考的倾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惯习,由于各个人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惯习就不同,处于相同位置的人们更有可能具有相似的惯习。场域既是资本作用的舞台,也是惯习养成和延展的地方,更是主体的实践体验的场所。

(二)作为新范式的场域理论

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启迪后人的方法。卢因认为最好把场域理论“理解成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分析因果关系和建立科学结构的方法”,许多学者也因此把卢因看作是“元理论家”,把场域理论视为“元理论”。场域理论体现了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申荷永,1990)。

作为独树一帜的理论取向,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新范式。通过长期的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布迪厄逐渐远离当时盛行于知识界的结构主义,雄心勃勃地发展起一套旨在连接宏观与微观,打通结构与能动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理论体系。

1.从二元论到二重性:超越结构与主体。经典社会学理论一直绕不开一个问题:社会如何影响行动者,以及行动者以何种方式作用于社会。从涂尔干的《自杀论》发展起来的社会物理学研究,将社会视为客观的结构,社会研究要发现外在与人的社会事实的规律,而对个体意义的阐释不加关注。另一种取向则相反,强调个体的能动性,萨特的存在主义和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一取向也被称作是社会现象学的研究(刘海龙,2005)。文化研究中的受众研究即这一范式,强调主体的意义阐释与解码的能动性。比较这两种范式,各有其特点与弊端:前者从大处着眼,但失之粗疏,后者细致入微,但又常常以己度人,一叶障目(刘海龙,2005)。

布迪厄看来,这些理论取向均有着自身所无法克服的问题,其显著的缺陷就是片面的思考路径与二元对立的方式。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并不存在一个可以统摄一切的社会实体,而是由各个有着自身特定性的小社会组成,这些小社会即不同的场域。每个场域都有着一定的自主性,同时发挥着制约作用。一方面,我们需要明晰场域中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行动者的意识与阐释的意义是社会完整性的一个基本要素。经过布迪厄的发展,场域理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普适性的研究范式。

2.兼容定性与定量的研究范式。卢因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突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所建构的理论应该超越不同学派的争执,为诸多心理学家所普遍接受。也正因为此,卢因坚持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他所建构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人类行为皆可严格准确地数学化(申荷永,1990),数学不但可以表示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质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布迪厄在进行其场域研究时,也非常注重统计等研究方法的应用。罗德尼·本森认为,对场域理论而言,场域中定量和定性方面的变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场域理论是一个兼容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范式(刘海龙,2005)。

二、媒介场域理论与研究

(一)布迪厄的新闻场域分析

1996年,布迪厄做了《关于电视》和《记者场与电视》两个电视讲座,讲座内容印成《关于电视》出版,批评直指新闻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书中他提出新闻场、电视场等概念,随后又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将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media field)的概念。布迪厄分析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新闻场域,提供了利用场域理论分析媒介场的框架与思路。

1.新闻场域错综的社会力量:他律与自主的冲突。较于其他场域,媒介场域更容易受外部力量的影响。布迪厄关注新闻场域中错综的社会力量,阐释场域斗争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场域既决定着权力斗争的形态,也在这些斗争中得以重构;另一方面,斗争是场域内外的各种社会力量交错互动的总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新闻场域,是商业化的电视媒体与知识分子化的严肃纸媒之间权力争夺的舞台。商业电视的崛起冲击了严肃报纸的地位,双方在各自的新闻框架下各自实践,巩固各自的地位。商业电视让收视率成为评价新闻质量的指标,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起大量经济资本。同时,政界人士发现了电视对大众的影响力,也开始利用这一平台去煽动民众。这种情形下,政经权力的他治力量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而严肃报纸的社会威望与专业主义所构成的新闻场域的自治性力量日渐式微。从这种意义上说,双方的场域斗争也是来自场域内外的各种“自力”和“他力”的较量(刘洋,2016),在这种较量中,场域得以重塑。

2.媒介场域符号暴力的形成。在对法国电视场的研究中,布迪厄重点关注了电视场域符号暴力的形成机制。所谓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在物质暴力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后产生的一种隐蔽权力(刘海龙,2005)。布迪厄认为,资本与权力都可以被符号化,并且产生支配性的影响。比如,电视新闻会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猎奇的社会新闻或者名人新闻那里,占用了公众的注意力,从而将公众行使公民权利所应该知道的一些严肃新闻与政治新闻排除人们的视野。另外,电视新闻中存在一些隐秘的审查机制都会对自由交流造成阻碍,如采访对象的选择、讨论者顺序的设置、内容把关机制等。从这种意义上说,符号暴力是一种参与者意识不到的共谋(刘海龙,2005)。

(二)布迪厄之后:媒介场域理论的发展

罗德尼·本森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法国新闻场域,同时从效果观、受众观、媒介与社会几个维度比较了场域理论与其他传播研究范式的不同。本森认为,场域理论超越了中结构与文化二元对立的盲点,提供了一种连接宏观社会与微观组织分析路径的媒介研究框架(Rodney Benson,2003)。

在分析新闻生产和接受之间的关系上,场域理论超越了传统传播研究范式。媒介研究者不是倾向于研究媒介讯息如何产生的“客观”过程,就是倾向于研究受众如何诠释的“主观”过程,而非同时研究两者(Rodney Benson,2003)。布迪厄认为,对于特定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与受众间存在基本的同源关系,讯息由特定的生产者为特定的受众生产,各阶层具有各自的文化品位与媒介叙述话语。场域理论关心意义是如何通过符号生产的。另外,媒介场域理论强调媒介变化的议题,包括媒介场域的内部变化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变化(Rodney Benson,2003)。新闻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个因素的整体,既包括媒体的内容也包括媒介形式,以及媒体的组织规范与制度框架,场域理论可以历史性地分析媒体的价值理念与制度基础(Benson,1999)。

(三)社会化媒体场域研究

场域理论为媒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媒介接受研究、媒介变化、媒介与社会地位在生产都是主要的研究议题。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媒介图景,也为媒介场域增添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对网络时代传统媒介场域的变化,以及新形式的媒介、社会化媒体场域、在线场域的分析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新闻实践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解构。刘洋利用场域理论,分析了公民记者涌现所引发的新闻客观性争锋。专业新闻人和公民记者在新闻的实践、内容、话语、生产者群体构成上存在多维度的差异,体现了更为复杂的他治性和自治性力量。也有研究者从数据新闻入手,分析数据新闻与媒介场域变化。比较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数据新闻流于表面却普及于“精英”和“大众”两类报刊的英国,还是层级化明显的美国,都存在“数据”与“新闻”的内在冲突,面临技术、人力和法律等资源的限制,因此媒体的规模和资源才是实践数据新闻的决定性因素(李煜,2015)。

三、结语

场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研究框架,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范式结构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路径,同时也是一种兼容定性与定量的范式。布迪厄之后,本森、库德瑞等学者对场域理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从关心生产者到关注消费者转变。媒介接受分析、媒介变化与社会再生产机制都是场域理论研究媒介的议题,对网络媒介与社会化媒介场域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当然,作为一个媒介场域理论的研究综述,本文对场域理论及其具体应用并未做深入的探讨,同时也未必可以涵盖所有重要的研究问题。相信对媒介场域的研究会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加以完善。

[1]罗德尼·本森.比较语境中的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2-24.

[2]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2):53-59.

[3]刘洋.新闻场域和客观性争锋:一个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业危机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4):29-44.

[4]刘拥华.从二元论到二重性:布迪厄社会观理论研究[J].社会,2009(3):101-132.

[5]朱清河.场域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形成及其救助[J].新闻大学,2010(1):135-141.

[6]陆鹏飞.惯习——布迪厄对现代社会反思的支柱[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6-8.

[作 者]王学琛,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猜你喜欢
布迪厄场域范式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