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叶 菁
细火慢烹“真作文”
——浅谈小学高年段习作指导策略
■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叶 菁
“真作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话题。
从前我认为,作文教学无非教学生两点:“写什么”和“怎么写”。内容是写作方向,方法是写作利器,有了这两把尚方宝剑,作文教学便所向无敌。
于是,我不亦乐乎千方百计搜寻好的习作主题,向大师学习——调皮的故事,班级“风波”;开展情景作文、游戏作文、话题作文,学生倒也是兴致盎然,挥笔而就。
可是,这仍然是为了习作而习作,似乎还缺点什么……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其实,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究竟我们为什么而习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不禁使我想起多年前听到的魏书生的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了争执,必须写“状诉”才会帮其解决问题,初衷本是为了减少告状的数量,但末了魏老师却笑着调侃道——那一份份“状诉”都写得精彩极了。
没有老师的强迫写作,可为什么“状诉”会“精彩极了”?那是因为学生诉状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老师的“判决”。为什么习作课上有老师的精心指导,有些孩子的习作却仍旧是“糟糕透了”?那是因为老师的指导是看起来很美的“隔靴搔痒”。
看来,习作教学也要学会激活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将“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乐倾真语,愿诉真情,才能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才能真正让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习作只有为生活服务,才会营造出“汩汩清泉”,这文章的溪流才会活泼泼地流淌。
生活往往在意外中生成精彩。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女生比较乖巧,容易受到老师的表扬;而男生调皮捣蛋的多,受到的批评较多。没想到,男生不乐意了,当我又一次表扬女生的时候,有个男孩公开在课堂上表达了不满:老师也是女生,当然偏向女生啊!一时间附和者众多,我不禁哑然失笑:这哪儿跟哪儿啊!不过倒是有了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不妨就以“当男生好”还是“当女生好”来个辩论赛,各抒己见,看哪一方更有说服力。没想到群情高昂,热情度瞬间“爆棚”。我顺势播放了《狮城舌战》节目中的武大代表队和新加坡代表队的巅峰对决之战——“应以成败论英雄”还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引导学生回家收集资料了解什么叫辩论,辩论的流程,课上出示优秀辩词,指导该怎么写才会吸引人有说服力,上了一节特殊的“习作课”。没想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有的用列举法从古代的武则天谈到了外国的居里夫人,从词人李清照谈到了文学作品《简爱》;有的从科学知识的角度谈到了男女差别,以及男女生今后的思维走向;还有的以文学作品中父亲和母亲形象进行比较分析。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实例让我惊叹学生的潜力之大。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辩论赛的成功是源于学生“内驱力”的充分释放,也印证了孔子最朴素的道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试想一下,如果将辩论赛与作文课、班会课融为一体,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我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发现校园中的问题,社会中的问题。大胆地将教师捕捉生活契机的权利下放到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融入社会,最后养成自己去捕捉生活现象的习惯和能力,真正形成“大语文观”。
随着年级的增长,家长关于升学的唠叨越来越多,于是学生就有了辩题:“压力是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不是学习的动力”。学校在创建“生态校园”,为了避免垃圾出现,便规定班级撤销垃圾桶。于是敏锐的学生就有了辩题:“设立垃圾桶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废除垃圾桶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尽管有些辩题以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还比较稚嫩,但谁又能否认学生独特的思考,灵动的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切关注呢?
推而广之,天上的灿烂光辉,地上的丰硕收成,隐蔽的河流源泉,奔腾入海的奇观,浩瀚无边的大海,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值得孩子们思考琢磨的……鲁迅说:不妨做一个思索者和观察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来看看高年段习作要求中的“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我们是否可以做以下的思考和设想,从五年级开始,在完整篇章写作训练的基础上学会积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生活中观察记录的素材、集中归类整理和定期交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咱得教孩子们把一粒粒米给存起来,积累对生活的感觉。一旦学生拥有了敏感的心,以及善观勤思的习惯,独特的思想,鲜活的语言就会自然生成,才能养成心有所动时会不拘形式地抒写自己感受的习惯。
由教师寻找契机到学生主动探寻思考,再到学生养成积累习惯,这岂不就是“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吗?
这不就是“真作文”的味道吗?
学生有了写作自我内驱力,已然有了“乐于表达”之愿。有了这源源“活水”,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这种自我提高内驱力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巧妙点拨“疏浚”,激活认知内驱力,教学生练就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真功夫”。
期末评语一般都是由老师撰写,年年岁岁花相似,已经写得毫无新意了。我们不妨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请他们为自己代言。这么一来,学生的新鲜劲儿上来了,自己写评语,当然得认真写好啊。
可是有了强烈愿望不一定能成功,果然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于是,我先请他们自己思考一下,老师的评语一般是怎么写的?此时,出示教师撰写的评语两则,共同分析评语特点。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套路”:一夸优点二提希望。那么你们喜欢看怎样的评语?生答曰:有典型事例,有真挚情感,有吸引力。紧接着出示《感动中国》节目片段,请他们试着为故事中的人物写评语,待学生自主分享之后,教师出示节目中的人物颁奖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评语还可以写得如此凝炼有文采。再出示网络上比较红火的某老师诗歌体个性评语,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写评语呢?引用格言,巧用修辞,写成打油诗……
因为有了“为自己代言”的自我内驱力,学生对新方法更易于接受,在认知内驱力的推动下,一篇篇有模有样的评语“诞生”了。当翻开素质报告册,看到自己几经修改后的评语真的会被长辈传阅,那应该是一种别样的成功味道。
“真作文”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呵护学生的这份表达之切,引导学生展开表达之思,教给学生表达真情之法,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表达之乐。
我以为,“真作文”绝不是瞬时作文,也不是短期作文,而是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长足发展,持续地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之形成螺旋上升的思考和进步。
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很多作文公开课,因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游戏作文,往往是课终即止,展示的是一节课所呈现出的效能。美则美矣,但很难形成一种持续性思考。而“真作文”因为服务于生活,常常依存于活动之中,更容易在反复练写中得到提升。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辩论赛,撰写辩论词是一个长期的活动。看似重复,实则是引导学生在反刍中思考,顿悟——刚开始是了解基本的辩词写法,写出个形儿;接着可以在不断的积累优秀辩词中掌握写作技巧;随着活动的推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尝试写出自己的辩词特色。又如撰写评语,在第一学期的尝试之后,第二学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精彩瞬间储备素材,期末撰写时还可下发上学期的“处女作”进行对比,思考还可以怎样改进,选取怎样的角度进行新的创作。
苏轼说:“文章应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也许刚开始学生习作是兴趣使然,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一次又一次的反刍中,学生会慢慢领悟到习作的基本规律,掌握习作“行”与“止”之道。正是细火慢烹才能煮出好茶,细思慢品才能悟理求精。
这也许就是“真作文”磨砺出的真功夫吧。
简而言之,践行真作文必须构建一个“课内外相联,学科间相融,校内外沟通”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时空,充分激活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让习作成为学生心灵和精神的追求,去抒写生命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