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绍兵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具体探讨怎样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应用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并不在于学生掌握多么高超的信息技术,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起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更要从小开始培养。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具体该如何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科学合理的分组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并且小组的划分绝不是按照座位或其他因素的简单的划分,而要依据教师对每一名学生详尽的了解,并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首先,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心中有数,包括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基础、兴趣程度和实际的操作水平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其次,组间同质,即保证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大体相当,有利于确保举行竞赛一类活动时的公平公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促使学生力争上游,共同进步;最后,组内异质,小组内的各位成员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体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有利于成员之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起到互补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恰好吻合这一理念,能够有效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学生只有动手操作才能掌握知识点,巩固落实,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走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舍得所谓的教学进度,转变传统的“一言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和训练,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知道学生动手操作一遍的效果要比老师讲十遍的效果还要好。也许看上去教学进度进展缓慢,但是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
例如,在讲授《刷子和喷枪的变化》这一课时,其实学生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听教师讲解的话,他们无法参与其中,其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学生看到随着刷子和喷枪的变化电脑上的图案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时,他们的眼睛中释放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顺利许多。因此,在结束了基本的讲授后,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训练,并且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描绘出来的作品最美。
三、以教师为主导,保证教师的引导作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教师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收获,抑或是过分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造成偏离最初的教学目标,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掌握的分寸就是既不能过分地放任自流,又不能过度干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实况自行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认识到真正民主的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师生也是相辅相成的;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引导地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指导;最后,为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成。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懂得如何进行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例如,在讲授《启动你的计算机》这一課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十分调皮,在没有得到练习的指示时就反复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重启,我看到后批评了这名同学,使明确这种做法对计算机带来的伤害和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强调因为他的不遵守纪律,从而为整个小组抹黑,使其认识错误。有的时候学生不害怕自己犯错误,害怕为集体抹黑,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督促他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工作落到实处,既然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建云.小学信息技术合作教学新探[J].新课程导学,2015(8).
[2]袁庆.小组合作,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