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莉
摘 要:言语形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创新,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重点正在由重言语内容转向重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更加重视言语形式,能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提高,是如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形式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指的是我们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方式,即我們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形式主要表现在修辞手法的使用、语言的逻辑性、语言的使用规则、语体文体等具体的字词句使用上。言语形式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掌握的语言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言语形式教学加以充分重视。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导致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仅仅针对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进行讲解,学生能够掌握的最深内容也就是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当语文教师在讲《詹天佑》这篇文章时,整堂课的重点都是围绕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来展开,希望学生能向这位伟人学习。而在讲《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时,教学的重点又围绕蝙蝠与科学家研究雷达之间的关系展开。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像是变了味道,被教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这是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言语内容的教学而带来的问题。
想要让语文阅读课堂成为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教师必须对文章的言语形式进行重点教学,而不是过分关注言语内容。我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育者要做的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所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文字理解能力、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篇文章而掌握更多语言的使用技巧,进而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重视言语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措施
1.对含义丰富的字词进行重点分析
字词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元,字词的使用好坏对文章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对字词的分析应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汉语中,有很多字词所表达的意思也许是差不多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对这些意思相近的字词随意使用。但是,在写文章时,对字词的使用需要更谨慎斟酌,字词使用的恰如其分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点在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诗词创造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应该从字词的使用开始讲起,培养学生恰当使用字词的严谨态度。
比如,当老师在讲《泊船瓜洲》这篇古诗时,就应该对诗句中的“还”字进行重点分析,这个字一方面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些无奈,再结合作者当时的身世背景来看,这个字还应该代表作者的政治抱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对字词的重点分析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教导学生在自己使用字词时,也需要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含义来选择更准确合理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进行重点分析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具体可以细分为六十三大类与七十八小类。比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夸张、设问、反问、引用等等。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在语文教材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也是言语形式的组成部分。修辞手法的使用在文章写作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更能突出文章重点,使文章更有美感。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虽然有对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但是还缺乏更详细的分类与训练,使小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不够熟练,甚至对一些有点难度的修辞手法不会分辨。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与专项训练。
比如,在老师讲三年级上册的《花钟》这篇文章时,就可以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拟人这种修辞手法。这篇文章对拟人的修辞手法有非常多运用,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把这些句子都标注出来。其次,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说一说通过这些句子,学生感觉每种花都有什么特点。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向学生讲解作者使用拟人手法来描写这些花的效果与作用,为了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用拟人手法在课堂上花费几分钟来描写一个事物,以此来达到巩固训练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到言语形式的教学上,内容无法脱离形式而存在,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知道怎么说、怎么写,而不是说什么、写什么。重视言语形式,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忽略对言语内容的教学,而是要教师以分析言语内容为依据,借助现有的内容来讲形式。只有让学生对言语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才能写出更好的内容,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洁.“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下旬),2016(11).
[2]周颖.让“失落”的言语形式理性“回归”[J].新课程学习(下),2014(4).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