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领+王文妍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只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对學生进行欣赏美和培养美的教育。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探究作品的主题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目蕴含着主题美和人物内心的情感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这些美,同时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趣中。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通过描写父亲车站送儿,既有“我”的愧疚心理,又有“我”的感动落泪,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是家庭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感情,打动和启发着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以性情的陶冶,使他们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通过一家人早春在田野散步的故事,描绘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探究和欣赏,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的熏陶。如,话剧《枣儿》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围绕“枣儿”展开剧情,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随着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
二、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语言美在于从朗读中感悟、从品味中提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它们意蕴深远、语言精美。朗读这些课文,就是一次美的享受,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教学这些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方法,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感受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呈现出绚烂多彩、万物勃发的生命气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学生在朗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声音表达景色之美,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而不同的画面,用不同的语气,会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又如,指导朗读老舍《济南的冬天》时,应用温情的语气;指导朗读曹操的《观沧海》时,应用豪迈的语气。好的朗读,是把握课文内容最好的方式。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语文课堂要常常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使学生在大声诵读中充分感受作品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三、引导揣摩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语文,重在揣摩作品的意境,好的意境会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给其带来文学的乐趣,获得审美教育。例如,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学生,使其获得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认真揣摩这一意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诱导启发学生的创造美
一切的学习和借鉴都是以创造为目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要积极诱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创造美。这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种创造,可以是对课文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也可以是读后感或排练课本剧。如,在引导学生学完《纸船》这首诗后,不失时宜地说道:“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冰心,凭借着纸船这个载体,深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在校读书的你们,找一个载体,表达你们对在家或在外打工的父母深切的感情吧!”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子被激活了,佳作迭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美育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美育教育教学的探讨是每一个教育者的义务和责任。以上是我们在实施美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把它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勉。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