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自全
摘 要:在历史车轮转动下,人类物质、精神生活都在不断更新演变。社会进步,历史碾压,初中历史教学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所有的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对既有学习目标不清晰时,在教学中就应该换取一些提升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演变;历史教学;教学方式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意识,历史枯燥,具体学习目标不清晰。学生在面对历史时,也会认为历史不是主要科目,在中考里占分比例不高,进而学习历史的意识也就逐渐降低。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科任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历史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针对教学方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在对待任何学习科目时,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利用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历史故事中记忆历史知识。比如,在讲述贞观之治前,教师要首先利用故事为学生普及贞观之治的知识。对于贞观之治,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历史贡献。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李世民的上台背景,从而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学生一般对生硬的历史知识不太感冒,那就通过故事代入法,逐步将学生的注意点拉进课本。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互动。比如,你怎样看待李世民发动玄武之变?在李世民上台之后,兴起贞观之治的必备条件是什么?适合的提问会强化学生记忆,同时也会扩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兴趣一旦被培养起来,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吸取知识。被动变主动的学习,在学生的历史成绩上会有质的提高。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现如今最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高效教学。历史无法上演,但是它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还原。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在互联网上总会找到它丰富的资料信息和视频演示。学生学习繁杂的历史知识难免会反感。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在学习南京大屠杀知识点时,我为学生放映了一部电影《南京 南京》,以电影的形式为学生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中国人民所遇的灾难,学生观看过程中发出阵阵感慨。影片观看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在他们的谈论中合理地插入教学知识点。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牢记历史,而且做到了高效率学习。
互联网能将文字和图片以动图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历史教学工作。
三、教师在教学上要学会尊重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学生的绿叶。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弥补。教师可以在教学上留出部分時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再进行讲解。比如,教师在课下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以组合的方式一起去寻找答案。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去寻觅答案。解密的过程对学生自身来说就很有意义,学生对知识点记忆也就更清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会在学习小组中产生自己特有的观点。每个人的思维不相同,对待问题的解答也就不同。学生会因统一答案而做出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彼此思维的摩擦与碰撞会收获更多知识信息。这种形式的教学,既锻炼了学生自我探索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彼此合作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一同分享他们的答案,并且做出指导。为他们解释哪个知识点分析得不正确,应该从什么方面进行分析。哪个结论应该采取,在什么题目上也可以引用。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和教师都受益无穷。经过不断地练习,这种方式也会为学生之后的中考奠定一个有利的基础。
四、趣味和规律性教学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基础上不光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为之后的中考做出准备。因此,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应试上,都要做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幽默,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愉悦感,进而促使学生放松自己。考试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教师在此期间就要为学生分解一下压力。教师要利用自己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疲劳度降到最低,从容面对应试。
在中考前期,所有的历史知识都一股脑地涌进学生学习中,太多知识沉积会让学生思维有些混乱。教师在此就要为学生总结出复习的规律,理清复习条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历史发展脉络,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时间、事件流程图。便于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材课本上,很多知识是分散的,教师可以对待历史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利用表格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就一目了然了。
历史的出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它代表的是一段路程、一种智慧、一个刻骨铭心的回忆。历史是传承,教学就是为传承做载体。因此,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便促使学生更高效地融入教学,同时在平时积累和实践中,为学生的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骥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影音视频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