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比原著少了什么

2017-03-29 14:52张文浩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伊万

张文浩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对契诃夫原著大量删改后的节选文章。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1]课文既然删掉了原著近五千字(以汝龙译本计算),必然会对原著的思想情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为了全面领略小说应有的魅力,就有必要重新阅读原著。本文从高中小说教学常用鉴赏角度入手,对课文的缺失做了如下梳理。

一、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课文核心人物别里科夫的出场缺少机缘。原著中两位朋友伊凡·伊凡内奇和布尔金借宿村长家,从村长妻子玛芙拉的古怪行为顺着话题谈到相似的别里科夫,过渡自然。而课文开篇是:“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我”是谁?“您”是谁?为什么“一定听说过他”?由于删掉了借宿聊天的缘起,主角登场显得突兀。

课文华连卡对别里科夫的好感缺少铺垫。从原著校长家宴、剧院包厢、姐弟争吵等情节可发现,是别里科夫的主动靠近、女士们的积极撮合、华连卡对成家的渴望,再加上女方年龄偏大四个原因,共同促使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有了好感。而课文只有一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原因太简单,不合恋爱情理。

课文还缺少细节照应。课文第5段说:“外面的风吹动关紧的房门,火炉里嗡嗡地响,从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此处“叹息声”有点离奇怪异。其实在原著中叹气者确有其人,即别里科夫的厨子阿法纳西,“这个阿法纳西经常站在门口,两条胳膊交叉在胸前,老是长叹一声,嘟哝那么一句话:‘眼下啊,像他们那样的人可真是多得不行!”[2]有这几句,厨房里的叹息声才有根据。

二、人物形象的饱满性

课文删掉了别里科夫与同事交往、日常饮食、雇佣仆人、迷上华连卡等情节,使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不如原著丰满,人性需求不如原著生动。原著中,别里科夫不仅在学校里辖制同事,而且经常到同事住处进行监督侦察式的访问;饮食上很多清规戒律;怕有闲话而不雇女仆,这些替当局禁锢他人、谨慎保守的行为都是主人公奴性人格的体现。在命名日宴会上面对希腊女神似的华连卡,别里科夫情不自禁地“挨着她坐下,甜滋滋地微笑着”夸赞她的歌声柔和动听,这难得一见的对爱和美的迷恋、不同于套子式的人性渴求,为人物增添了多彩的一笔。

课文华连卡活泼真诚的性格不如原著突出。原著有华连卡两次笑声和一次哭声的描写:初来时参加宴会,“她简直不能说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活泼极了,谈笑风生,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情歌曲,老是哈哈大笑。她动不动就发出响亮的笑声‘哈哈哈!”[3];别里科夫拜访姐弟俩,“华连卡就对他唱《風在吹》,……再不就忽然扬声大笑‘哈哈哈!”[4];在别里科夫的葬礼上,华连卡也去送葬,“等到棺材下了墓穴,她哭了一阵”[5]。华连卡快乐就笑,悲伤则哭,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单纯真诚;她不因别里科夫的古怪,就忘记曾经的感情,仍然哀悼朋友的去世,有情有义。删掉了这两处,削弱了华连卡的形象。

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课文艺术手法不如原著多样。原著广泛使用对比手法和类比手法,除了自由阳光的华连卡姐弟与呆板守旧的别里科夫的对比,还有睿智的伊万·伊万内奇和麻木的布尔金的对比、甜美的乌克兰生活与压抑的俄罗斯生活的对比;原著开篇就把整天躲在屋里的玛芙拉和永远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进行类比,后文又有敢于反抗的柯瓦连科和不满于现实的伊万·伊万内奇的类比。

原著整体采用对话结构,即在布尔金和伊万的对话中装着别里科夫的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钱理群又称之为“套式结构”[6]。这种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套式结构”使故事显得更真实,又便于通过听讲人和讲述人的交谈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同时也拉开了读者与主体故事的距离,冷却对人物的爱憎情感,进而使读者从更客观的角度审视故事。

四、背景环境的广阔性

课文缺少原著更为广阔的背景环境。课文故事发生在城市,原著是从城市到农村,体现专制统治禁锢之广,不仅囊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易于统治的城市,而且笼罩经济贫困偏远闭塞的农村。课文只有以学校为中心的俄罗斯城市的生活描写,而原著还有展示了乌克兰生活的情景,那里不仅有甜美的食物,更有甜美的生活;同样是教书工作,在乌克兰却更轻松。在华连卡姐弟的描绘中,乌克兰生活成了自由和诗意的乐土。课文只有社会环境描写,原著的开头和结尾还有自然环境描写,宁静朦胧的乡村之夜既可以作为美景与城市对照,也可以为玛芙拉的夜间活动做铺垫,还可以暗示别里科夫一个人的死亡不能改变局面的不幸现实。

五、主题思想的丰富性

相比上述四个方面,课文缺失最严重是原著主题思想的丰富性,主要有下列六种:

1.对民众庸俗空虚的精神状态的强烈讽刺。太太们为什么热心撮合别里科夫的婚事?布尔金说:“在我们内地,由于闲得无聊的缘故,什么事没做出来过,多少不必要的蠢事啊!这是因为必要的事大家却根本不做。……校长太太啦,学监太太啦,我们中学里的所有太太们,都活跃起来,甚至变得好看多了,仿佛忽然发现了生活目标似的。……总之,机器开动了。”[7]女士们并非真正关心单身教员的家庭幸福,而是平日里无所事事,“闲得无聊”,才把别里科夫的婚事当做自己无趣生活的调味品和谈资,本是“不必要的蠢事”,她们却当成“生活目标”,可见小城的女士们的精神生活多么庸俗空虚。

2.对奴性人格悲剧命运的无限感叹。大家都认为别里科夫应当结婚,别里科夫却犹豫不决,在他向布尔金吐露的心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矛盾的内心。主人公明确表示自己对华连卡的喜爱:“‘瓦尔瓦拉?萨维希娜我是喜欢的,……‘我也知道人人都必须结婚。”但是他犹豫纠结,想爱又不敢爱,“这件事弄得我六神不安,现在我通宵睡不着觉。老实说,我害怕。”为什么会害怕?因为“她和她弟弟有一种古怪的思想方法。您知道,他们议论起事情来有点古怪,她的性情又很活泼。结婚倒不要紧,说不定就要惹出麻烦来了。”[8]思想行为真正古怪的是别里科夫,华连卡姐弟反被说成“古怪”,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与别里科夫的奴性作风不符。别里科夫面对爱情和奴性思想的冲突,选择的是搁置婚事,放弃爱。当主人公在华连卡姐弟家里摔下楼梯闹了笑话后,一病不起,布尔金看到:“他躺在帐子里,盖着被子,一声不响:不管问他什么话,他总是回答一声‘是或者‘不,此外就闷声不响了。”[9]临终的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地躲在“帐子”和“被子”的“套子”里,内心充满恐惧、痛苦和绝望。一个人自觉地维护当局的统治,压抑自己又压抑别人,却连最起码的爱情都不能享有,这就是得到的“赏赐”,这就是奴性人格带来的可悲结局,作者的叙述语言不是指责和同情,而是充满感慨和叹息。

3.对自由的深情呼唤。人们在埋葬了别里科夫之后,由衷地发出这样的呼喊:“啊,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难道不是这样吗?”[10]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感叹和反问的句式,正是人们渴望自由的深情流露。

4.对被奴役根源的深刻揭示。既然人们如此渴望自由,为何又被别里科夫一类人辖制了十几年,而且将来还会继续被辖制?从伊万·伊万内奇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作假,还微微地笑。”正是民众懦弱、屈从和麻木的奴性,助长了别里科夫们的气焰。人们为什么会普遍懦弱?“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个一钱不值的小官罢了。”[11]由于缺乏生活保障,一旦反抗就会失去工作,甚至饿死,所以很多人选择忍气吞声。换句话说,被奴役的根源就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奴隶地位!

5.对自我的自觉反省。作者不仅批判别里科夫,也在反思自身。“我们住在城里,空气污浊,十分拥挤,写些无聊的文章,玩‘文特,这一切岂不就是套子吗?至于在懒汉、爱打官司的人、无所事事的蠢女人中间消磨我们的一生,自己说而且听人家说各式各样的废话,这岂不也是套子吗?”[12]别里科夫把自己囚禁在套子里固然可鄙可悲,那么我们每个人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受到某些社会关系和生活习惯的束缚和熏染,逐渐变得循规蹈矩、麻木顺从、失去理想和追求呢?如果有,那不也是处在“套子”中吗?那些身陷套子而不自知的人,如果只批评别里科夫而不反省自身,不是比别里科夫更可笑吗?

6.对旧生活的坚决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原著先后通过柯瓦连科和伊万·伊万内奇的语言表达了对现状的评价。柯瓦连科刚来不久就说:“唉!诸位先生,你们怎么能在这儿生活下去啊!你们这儿的空气闷死人,糟透了!难道你们能算是导师,教师吗?你们是官僚,你们这儿不是学府,而是城市警察局,而且有警察岗亭里那股酸臭气味。不行,诸位老兄。”[13]伊万·伊万内奇听完别里科夫的故事后悲愤地说:“不成,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了!”[14]二人都表达了对旧生活鲜明的反叛和对自由健康生活的向往,代表着新生活的曙光。

因此,课文的删改虽有其缩短篇幅、集中情节的道理,但读不到原著从形式到内容的丰富意蕴,实在令人遗憾。面對此类课文,师生要发挥独立思考的精神,寻找条件阅读原著。编者在编选课文时,也要尊重作者,尊重原著,谨慎删改,不妨克服一些排版困难,把作品真实原貌交给师生,才更有利于作品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语文5》(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41页。

[2][3][4][5][7][8][9][10][11][12][13][14]契诃夫著,汝龙译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611页。

[6]钱理群著 《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伊万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跳雪堆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野猪套
语法转换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