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道德取向思考

2017-03-29 19:16闫恩双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

闫恩双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产生了公正和关怀取向之间关系之争,有人认为关怀应该取代公正,有人认为关怀包含在公正之内,有人认为公正包含在关怀之内。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公正道德观;关怀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68

1引言

皮亚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劳伦斯·科尔伯格发展了皮亚杰的研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卡罗尔·吉利根于七十年代中后期提出个体存在着另一种道德取向,成为科尔伯格后道德发展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动态。

2两种取向道德伦理观的概述

皮亚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了道德的他律自律道德观。他认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关注道德推理的两个方面:一是“对规则的尊重”的发展;二是“公正”概念的发展。他利用自然观察法,分析5~13岁儿童的游戏行为后,认为儿童品德发展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觉规则不是成人规定的,是同伴之间互相约定的,能意识到一种遵守规则的义务感。通过对偶故事法让儿童对故事中角色的道德判断,皮亚杰提出道德推理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儿童到达每一阶段的年龄虽有差异,但是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第一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和规则意识,也并不是为了赢而玩游戏。第二阶段是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将规则的权威性看作神圣的、不可改变的。第三阶段是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儿童判断行为的对错,更多是基于行为者的行为意图,而不是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客观结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科尔伯格以皮亚杰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利用两难故事法对芝加哥地区的72名男孩和12名违法的男孩(最终追踪研究的被试是53名),从1955-1956年到1976-1977年,每隔三至四年对他们进行一次道德判断谈话,共进行了六次谈话。科尔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式,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此时儿童为了避免惩罚而做出正当的行为,服从权威或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认识到他人中也有自己的利益,产生朴素的平等主义以及互换和对等的意识,它包括两个阶段即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和朴素的工具性享乐主义阶段。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此时儿童把服从和遵守规则看作是个人愿望的终结,也包括两个阶段,即维持良好关系、受他人赞扬的好孩子的道德阶段和维护权威的道德阶段;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此时人们试图以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规定道德价值和道德准则,包括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的接受法律的道德阶段和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阶段。科尔伯格用此说明了个体对公正原则的认知过程,并根据他之后的跨文化研究认为这一理论具有超越文化和性别的意义。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是围绕着规则和公正展开的,被认为是公正取向的道德伦理观。

科尔伯格的研究生卡罗尔·吉利根回顾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尤其是伦理哲学文献,指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道德伦理观。由于科尔伯格最初的研究是以男性为被试进行的。所以卡罗尔·吉利根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系统过分重视了公平和公正这一“男性”价值观,而忽视了同情、责任和关怀等“女性”价值观。吉利根认为,女性核心的道德两难是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之间的冲突,在道德问题上她们有“不同的声音”——“关怀道德”。吉利根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大学生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他们对自我的看法,对道德思考、对道德冲突和选择的体验来考察成年早期得认同和道德发展;流产决定研究,目的在于考察经验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冲突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权力与责任研究,目的在于收集自我与道德概念、道德冲突及选择的经验、对假定道德困境进行判断的数据。根据研究吉利根认为女性的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生存取向阶段,此阶段女性关注的是自己,看什么是实用的,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然后经历一个从自私到责任的过渡期,女性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并且会考虑从他人以及自己的角度看什么是有责任的选择。第二阶段是自我牺牲的善良阶段此阶段女性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愿望,并把它当成是自己的愿望。她认为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然后经历第二个过渡期即从善良到真实,女性对自己的决定的评估.不只是基于他人会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而且也基于自己的意图和行动的后果。她的判断会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以及他人的需要。她想通过对他人负责而成为“好人”。也想通过对自己负责而成为“诚实的人”。生存再次成为关注的重点。第三阶段是非暴力的道德阶段,此阶段女性把对他人(包括自己)的伤害的禁令提升到统领所有道德判断和活动的原则水平,从而在自身和他人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平等”,并能够为道德两难中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吉利根以此认为存在另一种道德伦理取向即关怀道德取向。她在研究中发现女性关怀道德取向占优势的人数比男性多,而男性则具有公正占优势的道德取向者比女性多,且这种性别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当吉利根提出存在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后,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家认为公正和权利的概念能够被转换成或包括在关怀伦理学之内。科尔伯格等人认为吉利根对关怀取向的强调是扩大了其所关注的公正推理的道德领域,但并不认为在道德阶段结构的个体发生中存在着两个截然区分并互相对立的取向或途径。努涅·温克勒认为关怀和公正两种取向之间的区别不属于基本的道德观点范围,而只是强调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责任方式。个人对此有些疑问。

3两种取向的道德伦理观的几点思考

3.1对两种道德取向实证研究前的疑问

首先研究公正取向的道德伦理学家大多都为男性,如弗洛伊德、皮亞杰、科尔伯格等。而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学家大多都为女性,如吉利根、卡伦·霍尔奈(Karen Horney)、琼·贝克·米勒(Jean Baker Miller)和南希·乔多罗(Nancy Chodorow)等。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他们都进行了理论分析,这些分析都有他们各自的经验与思维,在分析的过程中他们是否都对本性别的现象更敏感,理解也更透彻。且在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试的性别因素也有可能影响了谈话的进行和对谈话内容的分析。

再次由于研究者知晓研究目的,还可能产生“实验者效应”,干扰研究结果。在进行实证研究前,皮亚杰提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主要关注道德推理的两个方面:一是“对规则的尊重”的发展;二是“公正”概念的发展,为此他先进行了弹子游戏研究。科尔伯格则由于自己目睹了法西斯的大屠杀,这让他看到了人类行为的不公正性和不道德性。他的理论中阶段6并不是根据实证研究提出的,也是一种理想化。吉利根在实证研究之前,回顾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尤其是伦理哲学文献,认为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道德伦理观,公正取向和关怀取向。他们都在实证研究之前已经在心里有了期望,这是否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了呢?

3.2道德观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首先,在权利和责任的研究中,样本中的成年男女条件大致相当,都受到高等教育并从事专业性工作。其报道的男性平均道德成熟分数为413而女性为400的差异。反映这种差异存在的参数检验没有意义,因此他们采用非参数检验去检验性别差异。对于这种在数据处理阶段因一种检验方法没有显著差异而再去选择另一种检验方法本身就是不可取的且13分的差异属于测试—复测的误差限度之内。所以该研究并不能证明性别差异的存在。同样的比较两性在公正推理阶段的性别差异研究,或是报告无性别差异存在,或是报告由于接受的教育程度和与职业相关的角色承担的机会不同而存在性别差异。

其次,在她的研究中关于流产决定的研究的被试是正在怀孕的女性,而对于女性来说这是一个体内激素变化的阶段,此时期的女性会由于生理因素更多的考虑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此时公正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认为如果加入被试的伴侣对流产决定的考虑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3.3是否存在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

道德发展是指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我认为作为一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公正取向的道德伦理观是存在的。但是所谓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也许和道德情感更为接近。

首先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的第三阶段是非暴力的道德阶段,指出此阶段女性把对他人(包括自己)的伤害的禁令提升到统领所有道德判断和活动的原则水平,从而在自身和他人之间建立一种“道德平等”,并能够为道德两难中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身体侵犯,生物学观点指出,有证据证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有关,社会学观点认为父母与其他社会动因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女性的非暴力有可能与体内的激素有关,如果以此来判别男性也并不公平。

再次人具有情绪和情感,在面对两难情景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具有适应功能,人可以通过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关怀取向恰恰强调关系;负面的情绪会带来伤害或者暴力的行为,关怀取向强调无伤害和非暴力。公正取向属于道德认知发展,而面对道德两难情景时对一个人或事的关怀则伴随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我认为,对于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归属于道德情感发展会更合适。道德发展包括道德情感,在考虑道德时应该考虑情感的因素而不是仅考虑理性的认知。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紧密相关。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道德认知的深化而加强;同时对道德行为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我认为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跟道德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

3.4怎样运用公正取向和关怀

有人认为道德一直被认为是公共领域的,公正取向的道德伦理观也正是适用于公共领域的道德伦理观,但也应该存在个人领域的道德观,而关怀取向的道德伦理观适用于个人领域。我认为当考虑公共领域的道德冲突时也应考虑作为公共领域组成部分中的个人。只有对个人进行了关怀,充分考虑了人的情绪情感才能使道德冲突中做出的决定更有利于人类的长期发展。个人领域中的道德冲突也需要考虑公正和关怀。

参考文献

[1]雷雳.毕生发展心理学:发展主题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101.

[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1.

[3]肖巍.两种道德发展观的争论[J].学习与探索,1997,(4).

[4]胡军良.道德的“性别”之思——基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11,(6).

[5]肖巍.20世纪关于“女性心理发展”研究的转向[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6]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7]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濟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09):1.

[8]岑国桢.吉利根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修正[J].心理科学,1992,(4).

[9]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关于学校教育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查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