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语言文字训练

2017-03-29 19:10廖邦华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

廖邦华

摘 要:很多教育学者、教育专家疾呼:我们要把语文课转化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教学大纲里也规定:“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也就是说,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必须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途径,训练的过程必须体现从语言形式到课文内容,再从课文内容到语言表达这种形式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词语训练;思维训练;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点,也是语文阅读和以后学习作文的必要前提,它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动脑思维,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一、词语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只有把思维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訓练更加完善。例如在教学《初冬》一文时,课文里有“茫茫”这个词,学生通过自己看图朗读学习,很多学生都能理解“茫茫”这个词,就是形容雾很大、广阔、深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还显得很模糊,那么就可以采取类推的方法,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景物也可以说成“茫茫”,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如茫茫的草原、茫茫的沙漠、茫茫的雪地、茫茫的大海等等。我们通过在实际运用中进行类比,用时不多,却能使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把知识学活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知识变成了不能活动的废物,不能进入‘周转,那不是知识;只有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训练以后,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散,同时学生还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加强朗读,训练语感

低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的层次不高,需要借助一些显而易见的形式进行训练。通过自己朗读,有利于在学生的大脑里建立起“再造想象”的情景,并以此为桥梁,真正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秋天》这篇课文第一段这样写道:“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这里就是一处很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知道这句话写的是天的特点,再让学生理解“那么”是什么意思,学生就能说出“很、十分、非常、特别”等意思来。学到了这一步我们还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还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机会引导学生再进行思考:如果用上这些词语是否恰当?并且引导学生采用“换词读”的方式,结合课文原文进行比较。有的学生说读起来显得别扭,有的说读起来有点拗口,有的说读起来不好听……这种难度的题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有通过朗读,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通过比较,学生才会领会出词语和文章的意思来,语感才会一天天地增加。这样的训练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简单易行。

三、采用对比,加深印象

在教学语言文字的训练中,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比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通过对比最直观,最易于为低年级的学生所接受。例如《初冬》一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太阳”可算是作者精彩的一笔,怎么才能让这么生动的文字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采用对比法,把课文的原句作第一句:“太阳像个火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也不耀眼”进行对比,哪句写得好,学生自然会说出是第一句,但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第一句比第二句多的词,再逐步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句的重点词一下子在学生的头脑里鲜明起来,然后请学生表演朗读,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我们在教学课文时,可以采用对比法进行训练,效果比较好。

四、展开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东西,而语言文字的趣味必须通过想象才能表现出来,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初冬》这篇课文里,“那层厚厚的黄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说:踩上去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像踏上松软的沙滩……学生想躺在那里仰望夜空,想在那上面打滚,想用这些黄叶粘贴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等等,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中的切身感受融为一体。通过想象,拓展了语言文字的意义、情趣,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

综上所述,对于低年级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教师必须把课文内容的读与理解、体验相互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扎实,有助于低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功底的掌握,达到很好的训练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
静等花开: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例谈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预习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