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梅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深钻教材,要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核心要点、数学思想、方法等。要在知识的发生处、发展处、核心处、总结归纳处等着力设计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系统,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习得数学文化,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生;发展;核心要点;数学思想;方法;深度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深钻教材,要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核心要点、数学思想、方法等。要在知识的发生处、发展处、核心处、总结归纳处等着力设计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系统,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习得数学文化,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深度教学”要重在知识的发生处设计教学
数学是不断积累的科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几乎是数学文化长河的源头,这里富含最原生态的数学文化资源。而小学生有好问的天性,好追根问底。这个天性是孩子对数学知识感兴趣和进步的开始,也是“深度教学”得以实施的关键。老师一定要利用好孩子的这个天性,要深钻教材,要重在知识的发生处设计教学,回溯数学之源,让儿童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变成一次次数学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儿童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这个问题的数学内涵——知识、思想、方法,而且也能充分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信念、兴趣、情感、审美等,从而获得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与塑造。
二、“深度教学”要重在知识的发展处设计教学
数学知识是在不断发生、发展的,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前一个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多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等。我们老师掌握了这个规律,教学时只要着重在知识的发展处、关键点设计教学就能使学生深入的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达到四两拨千金,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类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深度教学”要以旧引新,突破知识的连接点、关键点。这样的课例非常的多。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得多少个十的口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复习时,我先给学生出了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得多少个十的口算。接着用教材提供的例子:每套书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学生理解题意后列出算式:14×12=___。接着老师启发: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你会把14×12分解成两部来计算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很容易想到:先算14×2,再算14×10。把你的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
在竖式上怎么表示呢?
接着老师再追问:为什么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上一个因数时,得数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呢?(因为用整十数去乘上一个因数时,得多少个十,所以末尾要和十位对齐,在有数位的情况下个位的0可以不写。)
最后再让学生试着做两道类似的题,再一次理解和突破这个难点。没有前面两位数乘整十数得多少个十的基础,学生怎么都不能理解,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上一个因数时,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要错出去一位的道理,始终觉得很不可理解。
所以在知识发展處着力设计教学,直击了知识发展中的关键,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稍有不同的地方,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了知识的核心,而不是死记硬背计算法则。
三、“深度教学”要重在知识的核心处设计操作教学
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数量关系或者图形关系,有很多课都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操作体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深度教学”要重在知识的核心处设计操作教学,学生才能抓住知识的核心和关键,抓住数学知识的数量关系或者图形关系,才能有效学习、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深度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深钻教材,要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核心要点、数学思想、方法等。要在知识的发生处、发展处、核心处、总结归纳处等着力设计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系统,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习得数学文化,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 《星教师》,STAR TEACHER 02,2016年第2期 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