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成因及其伦理规制

2017-03-28 15:46:47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暴力事件规制网民

周 微

网络暴力成因及其伦理规制

周 微

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网民剧增,网络暴力随之产生,并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其根源主要为网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网络暴力幕后操纵者受利益的诱导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此应当提高公众网络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众是防治网络暴力的伦理规制机制。

网络暴力;网络伦理;对策

[作 者]周微,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1995年我国将网络面向公众开放开始,网络飞速发展。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网络对公众的学习及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步扩大,青少年和低学历人群成为网民的主体,而其中青少年由于心智不够成熟、易情绪波动且缺乏理性和辨别能力,成为网络暴力事件的从众者。网络社会依附于现实社会,带有虚拟性、匿名性,这导致网络引发的暴力问题增多,从而让建设网络文明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开始变得严峻。

一、网络暴力概述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网络暴力是在“暴力”释义的基础上形成,其媒介为网络,即为网络层面上的暴力,以区分现实社会中的暴力。它借助舆论的形式,以语言、图像及人肉搜索等攻击方式,进行群体性的侮辱、谩骂。[1]这些行为严重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这些行为超越对事件本身客观公正的评判范围,假借道德讨伐的名义,违背社会公德,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的准绳,荼毒网络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并波及现实社会人们的心理及价值观。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

(1)虚拟性。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它的虚拟性是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主要特征。网络给网民提供极大的自由空间,而正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的道德责任意识单薄。在这样虚拟的环境下,网民开放地表述言论,让网民无所顾忌表达观点和看法。网络社会为网民提供了相对自由和权利的平台,但部分网民却忽略自身的责任及应履行的义务,以谩骂、侮辱等攻击方式发泄现实生活带来的不满和压力。[2]

(2)从众性。网络暴力是一定数量的网民基于正义的立场,以道德为判断标准,认为其言行是为维护社会道德的尊严和公正。但此类行为一般情况下过于偏激,从众性、盲目性大于理性。参与事件的网民常常对事情的经过没有全面了解和分析。他们在缺乏独立思维判断的情况下,盲目从众站队,缺乏理性的思维审视网络暴力事件。此外,群体性的侮辱和谩骂的攻击行为也会引起从众者的效仿。因此,网络暴力事情易牵一发而动。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事件的危害不只是局限于网络事件,其危害也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种方面。对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其危害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当事人权益,阻碍构建和谐网络社会进程,影响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1)网络暴力中,参与者用非理性的言论攻击网络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对当事人造成外界舆论压力和心理伤害,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网民不仅通过文字、图像的形式对当事人进行攻击,甚至通过人肉搜索这一手段直接将攻击范围扩大至现实社会,将当事人的私人信息公开,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参与的网民从众且肆意而为,完全忽视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事件后期的影响。

(2)网络暴力事件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泄漏了私人信息,更让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增大,易引发人们对私人信息泄露的恐慌心理。网络社会其实是虚拟形式的“现实社会”。[3]网络暴力是群体性的纷争,假借道德的名义对当事人的讨伐,其实质为网络自由的异化。网络暴力的势头若不能有效遏制,网民会因受到网络暴力的侵害而对网络世界造成恐慌,影响网络良性发展的进程,从而阻碍构建和谐网络社会进程。

(3)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如同现实社会的“晴雨表”,瞬息万变,时刻反映公众情绪和关注度的变化。网民发表的过激言论或行为已经触及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这些负面的情绪所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不仅使得社会道德伦理根基动摇,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让现代文明风气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且网络暴力不良的信息易引发负面的社会效应,对网络暴力事件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道德价值观念。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一)网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缺失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隐匿的特性,将人性中的缺陷显露无遗。很多网络暴力事件,网民违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恶作剧式的“起哄”,积极跟进事态的发展,持续推动事件的进展。推波助澜和幸灾乐祸式的起哄将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网络暴力过程中,网民在参与攻击行为时,他们被误导,坚持认为攻击和伤害当事人的行为是合乎正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人性的体现。网民为满足自身猎奇的心理,将受害者的弱点和隐私赤裸裸地暴露于大众的视角下。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在匿名的掩护下不顾个人的言行会造成什么样不良的社会影响。网络交流的隐匿性易使网民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并推动网络暴力事件,长此以往造成网民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缺失。

(二)网络暴力幕后操纵者受利益的诱导

网络的注意力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已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部分,并成为抢手和宝贵的资源。综观网络失范现象,究其根源,大多数的事件都涉及利益。正是金钱、名利的驱使,网络暴力幕后操纵者肆意网络炒作、暴力攻击。他们以雷人雷语的噱头、他人的隐私绯闻来炒作,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网络点击率。他们窃取他人隐私敲诈当事人,骗取其钱财。他们无所顾忌,受利益的驱使,以低劣的手段,利用网民猎奇和娱乐心理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网络暴力的立法工作应注重舆论监督、言论自由、名誉和隐私权等方面。但至今我国关于网络的立法还未形成规范的法律体系。与网络暴力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占绝大多数的是部门规章以及一些地方法律条例。同时,网络伦理建构的不完善导致网络监管工作的滞后。目前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远远跟不上网络发展的现状及要求,疏于网络暴力事件的预防而侧重于事后的处罚。

三、防治网络暴力的伦理规制机制

由于网络暴力事件使得私人信息的曝光,造成社会恐慌,严重妨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要解决目前我国网络暴力愈演愈烈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提高公众网络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及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众对网络暴力进行伦理规制。

(一)提高公众网络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在日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与隐私,坚决抵制网络暴力行为,减少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应把网络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预防不良网络暴力对社会的侵蚀。虚拟的网络环境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维护。要防治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网民的言论自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学校和政府都应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开设相关的宣传教育的课程对学生和市民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公众整体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当今,我们的网民应该“做有责任的网民”。

(二)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关于应为网络暴力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监管。首先,我国尚未出台权威的、体系完善的法规。法律法规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离开了法律强制性的规范,网民的言行都会缺乏管束。需要立法、司法共同来保障网络朝良好的方向运行。只有在严格界定网络行为标准的基础上,网民行为还能得到有效规律,同时也会心生畏惧。其次,政府是网络伦理建设的主体,对网络的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违反法律和道德底线的网络言行,政府应该积极进行干预,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同时需要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由互联网管理机构为主,地方的互联网管理中心为辅,对各类网站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最后,政府应对网络暴力事件要有效、及时梳理信息并引导公众。政府部门在发现处理问题时,应于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及时抢占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正确的导向从而防止和消除不利因素。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言论权,才能尽量减少网络暴力事件向消极方向发展。同时在规制网络暴力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了解政策。

(三)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众

倡导运用网络舆论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整体氛围。利用网络舆论,运用文明用语,将网络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利用主流网络媒体这一政府的喉舌,积极宣传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大众规范、教化及引导的作用。在主流媒体网站的建设上,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形成一支由政府管理,人民信任的主流网络媒体,同时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加强在网络上引导公共舆论。政府加强网络监管并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宣传并营造出和谐的网络环境。面对突发的网络暴力事件的爆发,第一时间抢占先机,将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四、结语

目前,网络暴力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网络暴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和概括,分析了网络暴力的虚拟性、从众性以及对事件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论文主要从网民的理性缺失、网络的局限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成因。从提高公众网络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利用网络舆论引导大众三个角度提出了防治网络暴力的伦理规制机制。由于笔者对于网络暴力的伦理规制研究较为有限,部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因此,本文对关于网络暴力的伦理规制研究只能起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环境起到微薄的借鉴作用。

[1]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王秀平.网络暴力成因及理性法律规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1-104.

[3]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暴力事件规制网民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南大法学(2021年4期)2021-03-23 07:56:10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刑法论丛(2018年4期)2018-05-21 00:44:30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法治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3:41:40
内容规制
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 13:37:25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有感“网民节”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2.9亿
通信产业报(2009年1期)2009-06-09 07: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