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崇亚 卓选鹏
编辑实践中专家约稿与专题约稿的策略
——以《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为例
黄崇亚 卓选鹏
为快速持续获取优质稿源,打造刊物的特色栏目,提升刊物的影响力,探索编辑工作中专家约稿与专题约稿的策略。以《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的编辑出版为例,通过专家约稿与专题约稿的实践,近年来相继组约了59个专家及专题研究栏目论文,有效提高了约稿效率,为刊物赢得更多的优秀稿源,扩大了学术影响,促进了刊物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结论:好的稿件不是等来的,而是组来的,编辑部应积极进行组稿约稿的栏目学科策划,通过不同的、有效的组稿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媒体的组稿优势,为获取优质稿源赢得主动权。
专家约稿;专题约稿;策划;稿源
[作 者]黄崇亚,医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编辑部副编审;
卓选鹏,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编辑部。
专家特约稿与专题特约稿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高质量的专家述评文章既总结了国内外某一学科的研究现状,同时又对该学科的研究发展态势加以展望。不仅对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理论的支撑,同时也为科研者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信息的来源。专家述评与专家团队的专题研究同时报道,让读者在专家述评文章的基础上浏览专题研究论文,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能开阔读者的视野,又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在前人的科研道理上继续延续前行。所以,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论文往往下载率和引用率都比较高,这也是目前好多期刊都设有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的原因所在。
选题策划是约稿的前提,编辑应提前对每期的特邀稿件进行策划分析,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每年的年底前都要制定来年每期的专家和专题研究论文的约稿策划。本文主要以《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为例从四个方面对约稿选题加以阐述。
依托学校、科研院所的强势专业特色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组织专家、专题约稿,如国家卫计委设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微量元素与疾病重大课题、环境与疾病教育部重大课题,大骨节病、克山病、克丁病等公共卫生学“十二五”研究规划课题,同时利用网络及数据库的查阅功能了解当前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制定全年每期的约稿专题计划。《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已相继刊发了大骨节病专题、克山病专题、微量元素(硒、碘、铁、镁、锌、铜、砷、氟、镉、钙等)与疾病、军事医学地理学、人体正常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等公共卫生相关的专题研究论文。
与重点专家、专题约稿选题不一样,适时专家、专题约稿选题主要是根据突发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的特约稿专题,充分体现刊物的时效性,及时将新闻意识应用到选题工作中[2]。《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近年来先后特约报道59个专家及相关专题研究论文,同时以彩页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科研团队加以介绍,实现了对专家科研团队的集中宣传,同时促进了杂志的整体质量的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如针对当年甘肃发生的鼠疫事件,及时特约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俞东征、张春华教授的鼠疫专题研究论文;针对当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雾霾现象)与人体健康,及时特约了北京大学环境卫生学郭新彪教授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相关的专题研究论文;根据艾滋病在中青年流行的趋势,及时特约了西安交通大学王明旭教授的艾滋病关怀模式与预防的相关专题论文;根据秋季长江以北恙虫病的流行,特约了及时特约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守印教授关于恙虫病地方特点和流行状况的专题论文。
对该刊近年来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编辑部有针对性地对刊物高被引、高产出的作者进行约稿组稿。有意识地对高被引论文作者所在科研机构进行分析,对科研创新性强及持有国家重点、重大课题的科研团队要紧密跟踪,积极进行联系沟通,向他们租约优秀的选题及高质量的稿件。杂志争取由学科综合报道转向小而专的精准报道转型,这样有利于读者集中检索阅读与引用,有利于知识积累传承,有利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从而扩大刊物学科的影响力。高被引论文作者是研究生的,应掌握他们最新的研究方向与进展,进行跟踪分析,必要时建立高被引作者微信群、QQ群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编辑要时刻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保持联系,争取他们成为忠实的作者与读者,甚至发展为审稿者。对论文高产出的研究生导师,要及时交流,约请他们为杂志撰写专家述评及推荐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同时为刊物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期刊的影响。
通过策划新兴栏目,组约刊发相关热点论文,从而带动专家学者的热情。为了能更好地结合并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发展,2016年《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全球健康研究院成立,依据医学地理专业特色,策划成立了丝路医学栏目,报道丝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医学大数据、医疗政策改革等热点医学科研信息,有效促进国内外的医学科研协作与交流。
第六届编委会的成立,就着眼于编委分布地域广、学科各有侧重,主要以活跃在科研一线并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愿意为刊物发展服务的中青年专家为主。目的是充分发挥中青年专家科研学术活动年富力强、论文产出率高、思想活跃等的优势,同时他们的学术地位较高,往往重视期刊编委的荣誉与担当,会积极响应编辑的栏目组建及踊跃支持期刊的约稿。目前该刊80%的编委在发挥着学术作用,时刻关心和支持着期刊的发展。
编委会成立之初根据学科的不同就设立了20多位常务编委,根据年度选题策划,编辑部把专家述评及专题研究论文的组建交给常务编委完成,也就是常务编委负责组建指定以其的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论文的约稿及审稿到录用。优点是与编委的学科方向相同的专家,他们经常召开同学科的学术会议,专家之间相互熟悉,联系紧密,合作性强,学术研究方向清晰。杂志编辑实践证明,由常务编委负责特约某一分支学科专家述评及专题稿件执行力强、成功率较高。
根据选题策划,对确定的某个学科的专题,利用网络检索工具查找在这一学科研究靠前、近年来不断有成果产出的学科专家,同时也可以直接登录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的网站[3],了解相关学科的科研实力和人员情况,详细分析他们的科研动态,进而锁定约稿对象。接下来编辑部通过同专业学科的编委帮助联系,也可以直接特邀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达到约稿的最佳效果。
每个刊物都有自己的核心作者群,本刊的核心作者大多是研究生,高校老师。通过分析,能让研究生的论文发表于本刊,说明研究生导师对期刊的学术影响及编辑质量是认可的,同时也说明刊物在该校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研究生毕业及职称晋升方面得到社会认可。编辑部应充分利用导师认可的有利资源,积极进行专家、团队约稿,这样成功率相对较高。
学术会议有利于对编辑的学术知识的提高,同时学术会议也给杂志与专家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加本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并为学术会议赠送最新刊物的方式加以支持,同时也让更多的相关科研工作者了解期刊,为积极获取潜在的作者群打下基础,同时会议期间认真听取大会内容,必要时以提问等方式介绍自己,主动与专家沟通,进而施行有针对性的主动面谈式约稿。
约稿函的撰写在约稿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自身的规律性和艺术性。在写约稿函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对约稿专家及其团队有足够的了解,不但要了解专家的基本信息,同时要了解专家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情况,产学研的成果产出情况,科研人才梯队等重要信息。做到一人一函,函中根据专家的研究方向提出选题或跟专家一起参与新的选题,同时提供成功发表的专家、专题研究、团队介绍彩页范文,供专家、团队撰写论文参考。
电话、短信约稿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效率高[4]。适用于与专家交往深或通过邮件多次进行交流的学科专家,或者编辑部在工作中给予过专家团队及时的帮助并留有通讯方式的专家。通过电话联系,告知本刊取得的成绩,及本刊最近的学科文章的策划,听取专家的建议,同时争取专家给予撰写专家述评,支持专题研究栏目的建设。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沟通与联系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新媒体互联具有随时、随地、快速、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能力。如今,微媒体发展迅速,编辑部也感觉到新型媒体的优越性,积极通过微信、微博、QQ群约稿。在微信、微博、QQ群中多发布一些学术信息,通过兴趣趋同性原则,对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争鸣,必要时编辑部在微媒体中策划不同的热点学术问题,让大家研讨与争鸣,在讨论中特邀专题研究论文。总之,编辑部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逐步拉近与专家距离,进而达到约谈组稿意向,获得专家的价值趋同性。
专家对约稿已经习以为常,对不熟悉的杂志特别是非核心期刊的约稿可能会置之不理,甚至回绝。此时编辑部应先以聘请专家为本刊的审稿人或特邀编审为切入点,把质量较好的稿件送给他们审,让他们充分了解本刊、本刊,逐渐熟悉建立合作关系。
编辑部每年分专业学科策划不同的学术会议,聘请同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讲学,同时也邀请一些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进行实践性的大会交流,这样实现老中青专家学者的融合与学术碰撞。同时以杂志发展为契机,召开编委会议,讨论杂志发展,商定落实专家述评及专题研究论文,进而巩固杂志的强势栏目,扩大刊物特色栏目的影响力。
杂志的发展离不开专家们的支持,编辑部定期向专家及作者、读者通报杂志的发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充分让专家认识到在他们的关心与支持下刊物在快速发展。目前,经过努力,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大学、法国国防部等62个国际著名机构订购,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杂志也相继被国内外著名的数据库收录。通过及时的告知与交流,可以使专家们在审阅稿件的过程中了解并重新定位杂志。
对有基金支持的特约论文以快速通道的方式处理[5],同时对高被引、高产出的作者版面费施行优惠或减免,必要时对专家述评文章多付稿费并进行优秀论文、优秀审稿人的评选,从而激发作者群的工作热情。同时,编辑部要不断优化编审流程,缩短发表时滞,通过实行优先数字出版、OA等方式让作者的论文尽快发表,并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传播。对专家的科研快讯、会议通知及书讯等宣传信息,编辑部要及时进行免费的刊物、网站发布,做好口碑广告,争取更多的优质稿源。
总之,专家、专题约稿不仅是获得高质量论文的重要途径[6],还是编辑部组建作者群、专家群、读者群的有效方法,是快速提升刊物质量的有效手段,使刊物真正为医疗、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功能。[本文系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项课题资助项目(CUJS2015-017);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CSC02)]
[1]王卫霞.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的选题意识[J].编辑学报,2008,20(3):203-205.
[2]李建新.科技期刊编辑要有新闻意识[J].编辑学报,2005,17(2):4-6.
[3]刘娟.学术期刊名家约稿策略浅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1):88-91.
[4]李建军.学术期刊手机短信约稿的特点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1,12(4):321-323.
[5]彭桃英.基于情报工作的科技期刊约稿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9):179-182.
[6]卢正升.期刊稿源因素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8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