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委委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人生观视角下的尼采“酒神精神”解读
景委委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生于战争年代的背景造就了尼采不平凡的人生,也赋予“酒神精神”一种特殊的理论旨趣。通过梳理“酒神精神”的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分析“酒神精神”与其他酒神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探讨“酒神精神”对个人生存观念的影响,指出“酒神精神”宣扬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源于悲观而又超越悲观,这一观点对个人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酒神精神”实质上宣扬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尼采;酒神精神;肯定人生;人生观
生于战争年代的尼采,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坎坷的人生经历双重作用下,塑造了其不平凡的人生,从而孕育出伟大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最早出现在《悲剧的诞生》这一著作中,在书中,尼采把“酒神精神”阐述为一种快乐与痛苦并存的状态,并把其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尼采用自己的生活状态,向世人展示了“酒神精神”这一生活态度。在理论界,学者们对“酒神精神”所代表的生活态度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在笔者看来,从人生观角度看“酒神精神”,其实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每一种思想的诞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酒神精神”作为一种思想也不例外。笔者主要从尼采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经历两方面入手,分析“酒神精神”产生的背景。
(一)客观因素——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种思想产生的客观因素即时代背景,主要包括历史背景、当时的文化氛围及盛行的主流思想等,就“酒神精神”的产生来说,也不外乎从这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历史背景来看,不同的历史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现象。“酒神精神”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尼采所著《悲剧的诞生》,而这本书是战争年代下的产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苦不堪言,此时,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饱受创伤,但是为了能够在战乱中撑下去,人们在心灵上急需一种精神的安慰。尼采提出用“酒醉”“麻痹”自己,即从精神上寻求解脱的“酒神精神”,解救处于战乱中的自己及同样受苦的人们,可以说“酒神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战争年代特殊的产物。
第二,从文化氛围来看,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现象。与“酒神精神”同时出现的还有“日神精神”,但尼采却对“日神精神”的化身“上帝”高呼“上帝死了”的口号,反而宣扬“酒神精神”,这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在古希腊,众所周知的是“悲剧精神”,而“悲剧精神”与“酒神精神”有其共通之处。古希腊人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自始就有优越感,所以当灾害、生老病死等现实发生时,他们便会害怕、痛苦,为了从生存的严酷现实中暂时超脱出来,他们选择了从现实人生转向艺术人生,走向酒神醉境,在这种迷醉和狂放中得到解放,在悲剧中体味生命的不凡。希腊文化中的悲剧性使希腊人承认痛苦但又不怕痛苦,正视悲剧性,所以“酒神精神”得到宣扬。
第三,从当时哲学发展情况来看,哲学在从康德发展到黑格尔的过程中,其核心是“理性”,黑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绝对精神的深化或展开,是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传统哲学的完成,并且其伦理思想集以往西方哲学伦理思想的长处,特别是对康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理性主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黑格尔已经从理性方面把哲学研究透彻了,所以尼采选择从非理性方面研究,提出了“酒神精神”。
(二)主观因素——尼采的人生经历
一种思想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酒神精神”的产生与尼采本人的生活背景具有莫大的关联,可以说,尼采的生活经历为“酒神精神”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首先,从尼采的生活环境看其思想变化。乡村牧师家庭出生的尼采,小时不爱说话,家庭的变故使他很早就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因此养成沉默忧郁的性格。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姑姑等的溺爱使他变得更加敏感,对生命的无常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些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尼采上大学时就与众不同,他对人们所向往的安逸生活并没有太大兴趣,反而对希腊诗人和希腊神话人物情有独钟,并由此开始思考哲学。
其次,“酒神精神”的提出受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尼采在莱比锡的生活无比艰辛,他在痛苦生活中挣扎时,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给了他生活的动力,其思想也成为他的精神支柱。[1]叔本华在该书中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是一种没有目的,没有止境的盲目的生命冲动。“并且,叔本华以痛苦为生命的归宿,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而欠缺意味着痛苦,欲望越强,痛苦越深;而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个体的人生就是在这种痛苦和无聊中徘徊。”[2]尼采从中发现了悲观主义,并通过悲观主义看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现象,结合自己对“痛苦”的理解,提出了“酒神精神”痛苦的本质。
再次,尼采个人的努力为“酒神精神”的提出奠定了知识基础。尼采自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尤其喜欢钻研,因此成为学识渊博之人。他既是著名哲学家(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又是优秀诗人和散文家,这都为其提出“酒神精神”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但作为这样一位出色的大家,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学说在当时一直被埋没,直到20世纪时才开始发光。此后出现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是对尼采思想的回应。[3]
“酒神精神”一词是从“酒神”二字演化而来的。无论是“酒神精神”的含义还是其实质都脱胎于“酒神”,阐述“痛并快乐着”的人生境界。而“酒神精神”同时也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源头,是其哲学的核心。例如尼采的“强力意志”和“超人”都是从“酒神精神”中形成和演化而来的。“酒神精神”对尼采来说,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与他的人生息息相关,是尼采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的一种生活态度。
(一)“酒神”之“精神”的生成及实质
在古希腊,酒神就是指狄奥尼索斯。他的出生与成长是悲苦的,正是由于他的这种成长经历,使他爱上了酿酒,通过喝酒来缓解生活中的痛苦。并且他还把酒传播到整个希腊,让希腊人民享受酒的美味,在喝酒的迷醉中得到放松与解脱。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他,开始举行酒神仪式,由此产生了酒神节。在酒神节上,人们可以抛开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束缚,尽情放纵自己,把人天性中最凶猛的丑陋暴露出来,并且与肉欲结合,酒神节的核心——“癫狂的性放纵”。无论是从狄奥尼索斯这个“酒神”本人,还是从酒神节去理解“酒神”二字,都表明:“酒神”象征着在狂醉状态中精神上的快乐。尼采就是通过对其理解从而形成“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是一种狂放式的非理性精神。尼采的“酒神精神”反对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彻底的悲观主义,指个人解体而同生命意志合二为一的神秘的陶醉境界。[4]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就以醉境形容酒神状态。“酒神”在尼采晚期的哲学中不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还是面对人生苦难的重要力量。尼采认识到,单个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所以要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去肯定生命,包括其中的痛苦,这就是“酒神精神”的精髓。其实,“酒神精神”的真正含义与罂粟花的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罂粟花是美丽与邪恶的化身,它带有一种诱惑,这种诱惑可以让人走向灭亡,但也是正在饱受痛苦之人的一种最及时的救命花。这种诱惑极其强大,强大到很多人愿意接受毁灭,这寓意着一种自我毁灭性的对美德的追求。罂粟花的花语是希望,即在你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时,同时也会发现问题的转机。“酒神精神”与罂粟花的含义的共同之处便是面对人生挫折时,不能盲目地消极、失落,而是要有积极的心态,满怀希望。由此可见,“酒神精神”的实质是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勇敢面对人生的痛苦,在毁灭中实现生命的永恒,在痛苦中实现灵魂的快乐,达到所谓的“痛并快乐着”的境界,确立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立场。
(二)从“酒神精神”看尼采的思想
谈到“酒神精神”,不得不说的还有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这两者都与“酒神精神”有着内在联系,都是从“酒神精神”中形成的,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透过“权力意志”和“超人”,可以更好地理解“酒神精神”。
1.“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
“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对生命意志及其本质的一种说明。尼采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意志的。“意志即事物的生命力,生命力本身是丰富的、满溢的。它总是要求不断扩张。这表现为事物要求自身力量不断增长,要求对他物占据优势地位,要求不断超越自己。尼采把意志的这种性质叫作‘求权力’,由此他就把生命意志称作‘权力意志’了。”[5]尼采说:“权力意志即要求权力增长的意志[6],权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6]154“权力意志就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强化。”[6]628在这里,“权力意志”显现了“酒神精神”的本质,即在肯定人生痛苦的同时又不屈服于痛苦,而是选择去战胜困难,从而不断超越自己。用尼采的话说,酒神式的陶醉其本质是“一种高度的力感,一种通过事物来反映自身的充实和完满的内在冲动”[7],由此可以看出,“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的内在统一性在于用生命力的强大战胜悲剧。
2.“超人”与“酒神精神”
“超人”也是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超人”并非是指实体性的人,而是在他想象中的一种具有强大创造力与破坏力,带有“酒神精神”的拥有完整生命本能的创造者。在这里,“超人”包含了提倡生命向更强大的方向发展,用其自身强大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不断超越自身的思想,而这正与“酒神精神”的含义相同,它们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超人”思想的渊源便是狄奥尼索斯,尼采的“超人”乃是对古希腊悲剧英雄的憧憬,希腊人通过希腊文化深刻了解到,人生是充满坎坷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并且很短暂的,但是人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这些痛苦,用积极的心态战胜这些痛苦,用美好的心灵战胜一切可怕的事物,以此拓展生命的意义,而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既是“超人”又是“酒神精神”。
(三)从“酒神精神”看尼采的人生
有人说,纵观尼采一生,他一直在逃避现实,性格孤僻,不被世人理解,最终发疯死亡,这种生活态度与其提出的“酒神精神”是相悖的。但在笔者看来,尼采的人生与“酒神精神”却是相符合的。
尼采的人生分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在“合群时期”其人生所含悲剧性较少,但从1876年尼采生命中的“沙漠时期”开始之后,其悲剧的人生便开始了,经历了同学生团体的决裂、德国语言学界的谴责,甚至被整个世界放逐,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埋头于写作。《浪游者及其影子》《黎明》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酒神精神”其实是尼采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在自身疾病缠身的悲惨生活中,他没有颓废、消极地活着,而是忍受着他人的不理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继续努力,继续创作,这是积极的表现,与“酒神精神”的实质(即积极面对人生悲剧)是一致的。正如尼采在《瞧!这个人》这本书中所写:“对一个内在健全的人,疾病甚至可以作为生命的有力刺激品,作为生命旺盛的刺激品。”[8]由此可见,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与其人生并不矛盾。
酒神文化不仅在西方文化中流传,在中国文化中也盛行多时。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存在酒神文化,在中国,提起酒神文化可追溯到古代的道家思想。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从对个人生存观念的影响方面而言,“酒神精神”相较于中国道家思想来说,其影响更加积极、更加有深度。
(一)中西方酒神文化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道家思想是酒神文化的开始。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和绝对自由。譬如庄子,相对于受束缚的千里马来说,他宁可做自由的乌龟。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是追求功名利禄之外的绝对自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其实这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是相似的。后者是以醉酒进入一种癫狂状态,从而忘却现实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以此在精神上得到自由,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但道家在对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中,采取一种顺其自然——“安命”的态度。庄子在《大宗师》里说:“死生,命也。”意思是死和生都是自然而然、命中注定的,并且他还在《人间世》中也描述了一个处于政治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下,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状态。因此可知,庄子对生命、贫富、极度困苦的处境,都采取一种顺应自然而安然接受的态度。而在尼采的“酒神精神”中,对于人生悲剧敢于承认、敢于面对,并且采取措施去解决,积极乐观去面对人生痛苦,这种态度与道家是截然不同的。尼采的“酒神精神”提倡一种“自立”,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创造自己理想的环境。
(二)“酒神精神”对人生的启示
尼采的“酒神精神”倡导“笑对一切悲剧”,其中既包含对人生悲剧的肯定,又包含对生命的热爱。尼采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告诉读者,在任何时候都要热爱生命,热爱其全部,肯定其全部,包括其中的悲剧性。
首先,“酒神精神”要求我们肯定生命。尼采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己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9]尼采认为,悲剧向我们演出的斗争、痛苦、个体的毁灭等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观看悲剧,“被迫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但是终究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正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1]387。也就是说,人们要肯定生命,包括其中的磨难,把悲剧作为超越恐惧和怜悯的工具,获得包含毁灭的喜悦。
其次,“酒神精神”要求我们审美人生。如尼采所说:“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酒神精神”正是要我们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学会站在生命之上,用更宽阔的眼界去俯视,不要被它束缚,要去掌握它,尽你所能创造它。“酒神精神”为焦虑、浮躁、沉沦的现代人寻求生存的意义,使我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激发我们的生命意志,唤醒对生命的热爱,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再次,“酒神精神”要求我们对人生充满希望。“酒神精神”蕴意甚广,它包括面对悲剧性的人生,要不畏艰难险阻,彰显生命的强力;面对理性束缚和心理压抑的负面力量,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追求个性解放和超越自我;面对悲剧、灾害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坚信生命的活力不可遏制。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阻力,都不可丧失生存下去的希望,这是尼采全部哲学的目的,也是“酒神精神”所阐释的生命的真谛。
“酒神精神”是一种站在整个宇宙高度观看人生的态度,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面对人生苦难的时候,要以美的视野看待一切痛苦,以乐观正视生命的无稽,同时悲剧可以激起人的超越现实的意志,笑对一切悲剧,是人生肯定的顶峰。“酒神精神”对当今意志脆弱的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1]尼采.悲剧的诞生[M].赵登荣,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2]陈凝.试析尼采“酒神精神”的伦理学意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2-137.
[3]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尼采.尼采生存哲学[M].杨恒达,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5]王晋生.论尼采的酒神精神[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3-18.
[6]尼采.权力意志[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彭俊宜.作为生命存在的梦与醉——尼采美学思想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0(7):37-39.
[8]尼采.瞧!这个人[M].刘崎,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
[9]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5-36.
[责任编辑 亦 筱]
2016-09-08
景委委(1992— ),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82
A
1008-6390(2017)03-0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