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 杭 建
(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民族预科生汉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研究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刘小玲 杭 建
(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在汉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培养出高素质的预科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以下手段:以汉语文课堂为平台进行德育的明示和传递,以汉语文作业为手段进行德育的发掘和自我领会,以汉语文学科竞赛为支持的德育感悟和理性升华,以言传身教为目的的汉语文教师师德教育。
民族预科生;汉语文教育;德育渗透;研究
汉语文学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纵观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家对民族预科生汉语文教学的研究重点基本都落在了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将汉语文教学和德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少见报端。彭君、卡哈尔·艾合买提江、吾买尔·艾买提江在《浅谈预科汉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中认为:汉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从教材、教师和学生这三方面出发,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寓于汉语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1]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的陶君和吴晓娟有两篇文章论述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对德育渗透的方法和教学环节中如何渗透进行了阐述。综上:对汉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待加强的地方。首先,研究成果不系统,学者们关注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这两个主要因素,而并没有对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进行论述和研究,比如学科竞赛、校园文化氛围,等。其次,针对新课标形势下学生出现的新的特点,如何对策涉及不多。再次,深入程度不够,在传递、感知、内化、践行等环节深入不够。
如何在汉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德育教育,加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把各民族平等的观念灌输给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培养出高素质的预科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下简称《纲要》)”[2]同时,《纲要》强调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依据传统德育教育内容,结合学院实际,民族学院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爱国、爱党、责任感恩、民族和谐、品学兼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而德育教育内容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论、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五观”、“四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把预科生培养成为政治上可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目前民族学院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有以下方式:开设相关课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二课活动;主题鲜明的征文比赛;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活动等,以上的教学手段不仅使学生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并能使学生将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加深印象,建院15年来,民族学院在思政工作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我院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部分的认可。
(一)以汉语文课堂为平台进行德育的明示和传递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这样说过,中国的这种统一,是由语言加固的,不是因地而异的口语,而是书面语,即那些在中国到处都相对一致的著名汉字。汉语文学科的课堂,占了预科教学的重要部分,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等任务,预科生的学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如何将同样占有很大比重的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明确预科生汉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对教学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可以指导汉语文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丰富预科教研和科研的理论。
语文学科的老师,责任更是重大。2009年11月12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第四期全国内高班、协作计划预科院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分别代表教育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作了重要讲话。鲁昕副部长反复强调:“预科协作计划的学生,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然后才是文化专业课的学习,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放在首位”。“今后,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一定要坚持进行‘四个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以及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联系到汉语文课堂,讲古代文学部分时,加入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祖国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大学语文》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文学部分,其中不乏爱国诗人的名篇,如杜甫的《秋兴》,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诗文背后的情感因素,如《秋兴》,那满目衰飒的秋景,萧瑟阴森的秋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作为爱国诗人,他并不是简单地再现眼前之秋景,故可引导其捕捉到其内在精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索晦暗,不见天日,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极度的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更象征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令人忐忑不安的前景。这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的悲苦,国家的丧乱残破都概括进去了。这样再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杜甫诗句,理解课文主题轻而易举,然而课程到此人不能结束,教师应该更深层次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悲秋作为诗作的主要题材,杜甫之悲秋与众不同?这一问题才是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并将杜甫情感经验内化和升华的过程,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顺利地彰显。
结合余秋雨《信客》这篇课文,让学生去读余秋雨的其他文章,比如说《莫高窟》,并且与他们交流读书心得,告诉他们我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作者沿着历史的长河,用色彩描绘了一个中国,然后让学生去感受每个不同朝代的特点,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直接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曾经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生发出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和骄傲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环节,汉语文教材里有一篇很好的文章《伊利亚特》片段:赫克托耳之死,里面的赫克托耳面对强敌发出豪言壮语:热爱自己的女人,保卫自己的国家,此时再让学生朗读诗人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的片段,学生无不激情澎湃,让他们表达如何爱国的时候,有的说好好学习,建设家乡;有的说师夷长技以制夷;有的则干脆喊出了:犯我中华者,虽然必诛!铿锵有力,豪情万丈!还有什么说教能比得上学生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情感冲击能够及得上自己情感的体验。教材的篇章选择非常注重学生的德育渗透。
(二)以汉语文作业为手段进行德育的发掘和自我领会
“五观”的培养贯穿着预科教育阶段的始终,“四认同”教育是预科教育期间的主线,因此单纯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有效地利用各个教学环节,深化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学生自己发掘和体验是汉语文德育渗透的一个主要手段。
有效的作业设置是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和检验。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设置课外作业或课堂作业,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化和情感经验升华。《大学语文》教材的配套教材《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和《大学语文同步练习》分别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自我发掘。阅读文选所选择的篇目诸如思想,真理、独立、自由、正义、良知、尊严、气节、科学、智慧、怜悯、悲悯、友情、爱情、亲情、人情、自然、童真,等。这些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它包含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知识内涵,涉及到了各个领域,既传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蕴涵了现代文化的精华。只要教师确立德育目标,有指向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篇章,学生就会在学习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和贯通,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人文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在过程中进行悄无声息的人文素质培养,并达到德育的渗透。毕竟人类这些美好的情感,可以使人趋于完善,充满理性。阅读文选完全可以成为课本的拓展和延伸。
预科生因为地域差异,语言问题等,对汉语文的经典篇目接触量远远少于内地学生,因此在课外阅读作业方面更要下功夫。我院指定的有详细的书单,并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精读一本书,有专门的老师开课,进行阅读指导,并对学生的阅读心得进行整理公开,学生互相了解和沟通。在广泛阅读人文社科书籍,接触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过程,接受祖先真善美的观念,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真正的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大学语文同步练习册》上的题型设置也很有教育意义,如:(1)《热爱生命》一课,“他”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代表着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所有的人,赞美的是人类的强大生命,作者希望整个人类都具有像“他”一样的坚持和毅力,勇气和顽强。对学生的思想锻造作用不言而喻。(2)奥尼尔的戏剧《天边外》分明给大家展示的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的失败,而现实主义者在理想中的失败,既然前方已经注定了失败,人生也是那么的不随人愿,我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努力活着奋斗,奥尼尔想要告诉大家什么?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很有话说,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虽然不算太长的人生并没有太多苦痛可以诉说,但就一个“不随人意”就已经获得无数的共鸣,更何况学生面对的是茫茫未知,这样的作品难道不会让学生觉得人生烦恼无尽,反生颓废之感吗?如果问题到这里,作品也就没有伟大可言了,所以作业更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发现整个剧作里的积极部分:即使人生如此,但幸好我们仍在路上,不管前方如何,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勇气一直往前走。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不无裨益。(3)《七岔犄角的公鹿》中少年和鹿,少年和继父之间关系的转变,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4)《棋王》作为“寻根小说”的代表作,更是通过王一生形象的塑造,带领读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复习和深挖。如果让学生从王一生身上先找出“俗”的一面——吃,再找出“雅”的一面——下棋,共存一体,学生就会明白阿城的那句“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从而提升自我认同感,并可以使学生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找到位置,对社会上那些攀比成风,拜金成瘾的行为进行本能的抵制,减少学生中间一些不正常的心理。
(三)以汉语文学科竞赛为支持的德育感悟和理性升华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在高校中是一项长效而重要的工作,也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各高等校以及学术界均对大学生“五观”和“四认同”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内地设有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的高校,此项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在学生中间开展“四个认同”的教育,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层含义和现实意义,民族学院开展了“盛开民族团结花共圆中华复兴梦”的征文活动。
2.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好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族预科学生立志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将预科梦与中国梦、青春梦与中国梦、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凝聚一体,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梦想,使民族预科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充分展示预科学生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风貌。学院进行了“预科梦·中国梦——爱之歌”征文活动。
3.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国人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受人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为了使同学们认识到诚信自律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诚信为自己的立世之根本,以自律为自己的成长要求。民族学院举办了“诚信自律”征文活动。
诸如此类的征文活动,预科生的每次参与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四)以言传身教为目的的汉语文教师师德教育
学校重视民族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民族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充分结合民族预科教育特点,加强对教师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学校及民族学院每年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和岗位练兵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加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其次,教师要掌握最新的信息,要善于挖掘最新的国际形势和焦点的国际事件中所包含的深层东西,其中不乏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课堂不是封闭的,也不能是封闭的,与其对某些敏感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还不如正确的加以引导。
1.加强师德建设
在教师中大力倡导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教职员工的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尤其是专职的辅导员,更要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使学生敬而爱之。
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坚持做到“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从严育人”的工作方法,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关心,理解,尊重作为带好学生队伍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学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从事预科教育的汉语文老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知识。由于地理因素及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心理与传统,尤其是西北的回、维、藏等少数民族与西南的白、彝、苗、壮等少数民族差异较大。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传统文化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从民族习惯入手,找到具体的思想教育手段,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成果有重要作用。
语文老师要有一定的宗教知识,预科教育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学生中不乏一些对自己民族信仰宗教特别虔诚,甚至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引导,除了在生活中的引导外,还有在理论知识上的引导,可以告诉学生宗教的起源和实质,而且民族风俗和宗教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容易得到认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有帮助的。
3.了解和尊重民族预科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民族预科生既有本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传统,在个性心理方面又具有和同龄的汉族大学新生同样的一些特征,需要我们去把握,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在认知发展上,他们的抽象思维已居于主导地位,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偏颇时有发生,需要我们恰当地引导和教育。在情感和意志方面,他们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珍视友谊,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情绪波动性大,尤其是爱情问题上的烦恼容易形成心理失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在个性方面,他们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在理想发展方面,多数学生理想明确、积极向上、丰富多彩,也有极少数学生对生活和未来持消极态度。
4.重视理想和信念教育
预科生初到内地,生活上有多种不适应,学习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大学新生重要一课。管理学家路桑斯教授提出“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旨在从根本上打造人的竞争优势,四个要素为核心即信心、希望、乐观、韧性。
民族预科生面对竞争、面对困扰,心理资本的四个要素十分重要。缓解学生的焦虑和紧张,引导学生树立信心,看见希望,才能让学生面对困难时正视困难、乐观地对待困难,才能在与困难、摩擦、碰撞的抗争中表现出义无反顾的韧性和耐力。而这种工作结果的出现首先需要我们引导民族学生重新定位,彰显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思想;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专长,但没有热血,这和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为了向高校输送合格的民族预科生,进行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鼓励和引导他们建立个人愿景,即个人的终极目标;树立切合实际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以及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生理想。
5.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学校是人文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源。在这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有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占去了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处世态度,都会对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甚至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要想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教师队伍。
当前,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积极上进的人生观,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教人。一心追求金钱和享乐,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谈怪话,散播种种不健康的信息,其做法完全与人文教育背道而驰,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研究涉及了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从实际的教学活动出发,研究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明确了预科生汉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对教学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也希望可以指导汉语文学科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丰富预科教研和科研的理论。
[1]彭君,卡哈尔·艾合买提江,吾买尔·艾买提江.浅谈预科汉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03):75-7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08-26.
[3]鲁昕.2009年11月27日在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上的讲话.
G410
A
1671-6469(2017)-01-0010-06
2016-08-25
刘小玲(1978-),女,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预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