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萍
(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作文训练中的针对性效应
——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生作文训练教程及实例分析
青萍
(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作文训练要切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先动心,后动脑,再动笔。动心即是让他们感动,感染;动脑即思想和构思,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动笔即写出发自内心深处的言辞,言从心生。在这样的作文训练理念下,就要有一套系统性、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教程。
亲情;理解;义举;善心
为提高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写作水平,试想对学生进行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教程,将写作训练教程分五个阶段进行,即分五个话题的训练,学生在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每每看到他们精彩的文章时,喜从心生,欣喜之余,略作赘述。
人们常用“血浓于水”来说亲情,确实,亲情就好比是水,无需产生惊天动地的事件,它永远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如水一样无法脱离,但永远比水深浓,因为它包含着深浓的情意,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饭桌窗前的晏晏淡笑,是油盐柴米间的琐碎细腻;是满怀爱意的一个眼神,是求全责备的一声抱怨;是离别后辗转低回的牵挂,是重逢时相对无语的瞬间。它如水般常年的流荡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悄滋养温暖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冰心“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抓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因而对刚入学不久的每一个预科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因为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有的是从边远山区来的,离开故乡,离开亲人不久,思乡思亲情绪很浓,有不尽之情正待发抒。在学习了老舍的《我的母亲》后,以观看一部歌颂母爱的影片《两个人的芭蕾》为触动点,让他们在艺术的传染下联系自身感受和体悟,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于是,好文涌现。我们先看2007级18班者丹同学的《感悟两个人的芭蕾》这样写道:“不经意间,我们从简单学语已长大成人,不经意间,我们的满头小辩已变成披肩长发;不经意间,亲人的温柔的天平已变得不那么细滑,不经意间,看《两个人的芭蕾》开始想念自己的母亲……”王淑贤在《破茧》中写道:“映幕上——一只破茧的蝴蝶翩翩起舞,震撼着所有人的心,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我哭了,我看到几乎所有人都在流泪,一个孤儿,一个被人视为是‘扫把星’的孤儿,在女主人公的精心抚养下终于飞上了枝头,这虽算不上奇迹,但是何等的伟大。”胡晓冰在她的《隐形的翅膀》中写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就越成功,这更让我感受到母爱的宽容、母爱的无私……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放你去探寻,放你去追逐,可无论你在何地,总会有一个人在默默为你付出,为你遮风挡雨,哪怕你视而不见,哪怕你错怪埋怨,这份爱都会始终伴你左右,这个人就是母亲……”
从影片中孤儿“仙”她妈对“仙”那份爱触动了学生们对母爱的赞美情怀,感激母亲思情的情绪,从胸中奔涌而出,许多散文就是一气呵成,读之快意酣畅。
预科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以边疆地区居多,在少数民族种类多样的集体里,怎么交往处事,如何彼此尊重,怎样才能与别人很好沟通,这些都成为了他们走出家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的具体问题。我们常常讲学生的写作要切合实际生活,要写自己的切身的生活体验,因此,有必要设置关于理解的话题。
要让他们明白:理解是一种爱,它奉献人们的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是一种尊重,我们每个人却有不经意的过错,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可能完美,可我们要怀揣尊重之心,达成沟通,理解了对方获得了幸福。“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
2006级2班高菀璘同学在《絮语理解》中写到:“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更多地反躬自问。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学会去理解,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人安百姓。修养自身,理解他人,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了。别人站得远,我们就走近,距离便会缩小,别人若冷漠,我们待以热情,就会逐渐热烙。唯有主动付出,才有丰盈的果实得以收获。”尹美玲同学在《父母的爱》中写道:“上周看了《向日葵》这个电影,片中的父亲几乎压制了他儿子的一生,他要儿子幼年学画,让儿子放弃一个儿童在那个年龄段所应该享受的欢乐,放弃一个少年应该享有的自由,放弃一个青年应该有的自我决定的权力,他却渴望儿子可以理解他的苦心。的确,我们不能否认他希望儿子有前途有出息,他所做一切都是源于他作为一个父亲的爱,但是呢?他了解他的儿子吗?爱固然应该深沉,应该融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是否就意味着他要在每个角落撒下他专制的眼睛?影片最后的那一束旺盛的向日葵应该就象征着这对冤家父子终于彼此理解,父亲明白一生所做的不尽对,儿子明白父亲的苦衷,这一份理解,说来容易,却耗费了他们近大半生的时光。家庭中总少不了孩子委屈的哭泣,父母严厉的脸,父母伤心的叹息,孩子满满的倔强,这些都是缺少理解的表现,他们彼此希望对方的理解,却又不付出自己的那份。让父母那浓烈的爱再清淡些,化为一丝一缕延绵不绝的理解吧!抽出一个清闲的下午,静静的交流,知晓彼此的看法,权衡利弊,做一个双方满意的决定,留下一个充满爱的全心的微笑。”
通过理解话题的讨论,明白了理解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无论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只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
当代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这是新世纪青年极为关心的一个重要课程,思格斯曾说过:“时代的性格是青年的性格,变革的时代每每把不拘于传统的青年推至历史前台,他们应当成为思考的先锋。”当代青年正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面对世纪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正视的深层次问题,能否肩负起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当代青年能否守住精神家园,面对利欲的诱惑,在思想上顶得住,在行动上立得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强调当代青年的义利观,是因为义利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对义利问题的逻辑认识及对两者关系的现实选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及怎样做人的价值判断,很早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言忠信,行笃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因此,大学预科学生也应加入此义利话题的辨析中。结合《阅读写作》教材中选文《略论人生价值观‘世俗化’倾向》和《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学习,然后观看影片《落叶归根》,从理论分析到艺术的强烈感染,学生们写出了一些不错的篇章,如2006级王琦同学的《关于义之我见》这样写到:“人之谓义,可如武侠小说中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亦可如现实中对承诺的信守或是对于义务之事负责的态度。”由此可见关于义字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所谓义,无非是对事情的一种负责的态度。
也许有人会问,义之于我们来说空间有何意义。我们来试想一下,如果这个社会的怀义之人越来越少,那么弱残的人群谁来帮助他们,慈善机构的基金谁来赞助,人只会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愿去对社会负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冷漠。难以想象,这样的社会我们怎么才能生存下去,由此可见,义字之于我们,之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邓颖的《义》这样写到:“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故事在演绎,虽然形式不尽相同,但终实在一点成就了他们的可歌可泣,‘义’字,让他们的生命注定与众不同。”
《落叶归根》,一部讲述千里送尸,落叶归根,且使之入土为安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老赵不是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却坚定不移地遵循着‘义’,没有因为是对一个已故人的承诺而有所改变。
千里送尸,看似荒唐,却折射出人性最美的一面。途中,他可算是经历千辛万苦,也经历了人情冷暖,在汽车上,遭抢劫,但化险为夷却又被众人赶下车,徒步前行;过往的车辆不肯为他们停留,最终还是有好心人送他们一程,在小饭馆被坑,发现老板的欺骗,甚至遭到殴打,还是不会言弃。当看到重庆的蓝天,他的快乐展露无遗。即使最后只能将尸体火化,带回骨灰,他依旧欣慰,因为他做到了,没有辜负逝去人的期望,将他送回故土,落叶归根。
老赵的仗义,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是一种傻气的行为,甚至觉得可笑,但在这个现实社会里,老赵有没有给我们一点触动,有没有唤醒我们早已沉寂的心灵,让人性中最美的东西重返人间。……”
通过义利的讨论,同学们明确了义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不要让世俗的尘埃将它埋没,拥有义,让义在宽广的舞台上闪烁光芒。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训练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人生观教育密切结合,学生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观的评价、衡量,会在不断地探讨反思中趋于正确和完善。让他们明白,世间万物,人最宝贵。人所以宝贵,是因为人的精神要迸射出善与美的光辉。世界万物,人最卑贱,因为私欲常常使人变得比任何猛兽更残忍而愚昧,它覆盖了人性的光芒。就人一生,没有什么比精神的成长、心灵的完善更重要。佛教认为,心灵的丰饶或贫瘠,不在于财富多寡、权势强弱,而在于人格的高尚或者卑鄙。胀眼的物欲不仅不能使人获得真正幸福,反而使欲望越发强烈。贫穷生活本身不是什么好事,可是由于心灵的高贵而散发人性的光芒,富贵生活本身也不是坏事,可是由于贪婪的心欲而滋生罪恶。“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当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永远是年轻和美丽的。”
在学习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和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后为学生布置了一篇关于人性善美的话题作文,小说感染了他们,很多学生的文章反映了他们精神世界中得到了一次深刻触动的真实体验,艺术作品中表现真善美的情节被他们挖掘出来,铭记心中,载于笔端。
2006级马艳的《生命的杰作——读〈最后一片叶子〉有感》写到:“生活潦倒,事业失意,却又充满温情的老画家贝尔门为了帮助年轻、有才华,却患有肺炎不久于世的画家琼西找到继续生存的能力和信念,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那棵已经没有一片叶子的树上用他的生命画上了点燃希望的一片叶子。故事情节简单,却又曲折,相信每一个读者心里都会有多多少少的感触。
许馨艺同学的《生命的杰作》写到:“如果生命真的可以延续的话,我相信贝尔门是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在那个青年画家上延续,去完成他没有完成的梦想,再延续他对艺术的忠爱,对画画的热诚还有对生命的热爱!他用自己的生命还拯救另一个人的生命并不代表他不热爱自己的生命而是更珍惜一个跟自己一样热爱生命的青年,他深知一个将死的人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他深知一个有着伟大梦想的青年多么希望能继续完成他的梦想!所以他做了,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其他人的生命!”
马锐同学的《生命的杰作》中写道:“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上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而在我们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候,信念是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年轻画家起死回生了,是因为最后的叶子没有落;老画家却离开了,是因为救活了年轻画家,上天是公正也是残酷的,它在某方面给予了你巨大的帮助,而另一方面也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残酷和感动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流泪,我们之所以会感动,很多时候是由于事件本身的残酷,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之旅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留下杰作,留下全世人感动的东西,因为那虽要天份和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而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每时每刻都张开双手,为自己的人生留住一些经典,即使感动不了世人至少可以让自己走得清楚、明白。”
这次的训练,很可能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触及,境界又一次走向高远。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新的时代里,爱情同样被赋予不同的观念。爱情这个闪闪发光的字根,古往今来叩开了许多青年男女的心扉,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与燕妮等一个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世人所传颂,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的渴望,对圣法爱情的追求,毫无疑问,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大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恋爱观,成为确立正确人生观的部分,大学期间,时光流逝远比人们想象地更快,恋爱有时成为人生前进的负担,但有时也会成为成功的动力,明确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调节好心境,调节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培养高尚的情操,在校期间把握好尺寸,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深挚的热情同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像巨人一样的面目。”就此,我们在学习泰戈尔的小说《弃绝》和观看影片《天上的恋人》后,布置了恋爱观问题的作文。
2008级17班李颖同学的《飞向幸福的红汽球——观〈天上的恋人〉有感》写到:“汽球飞走了,带着朱灵一起消失在大山里,消失在天际头,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电影中没有豪华的排场,没有华丽的衣着,更没有你侬我侬的温存场面,但正是这朴实无华,才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我为玉珍的善良而感动,我为家宽的执著而感动;我为朱灵的心碎与无奈而感动。与夸张而不靠谱的偶像剧式的爱情比起来,他(她)们的爱情才更值得回味。
爱情是神圣的,唯美的爱情使人向往,真挚的爱情让人感动,追求爱情的人令人敬佩,家宽的勇敢,他的执著,他的热情和纯真却印证了爱的定义,人间的天上恋人,真情足以融化冰雪,感动天地!……”
通过一年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下来,我们的丰厚的收获就是那篇篇充满激情真切动人的文章。
H319
A
1671-6469(2017)-01-0005-05
2016-09-09
青萍(1960-),女,广西邕宁人,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