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布形象单一化的演变过程

2017-03-28 17:39唐良鹏
关键词:貂蝉董卓后汉书

唐良鹏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重庆 沙坪坝400031)

论吕布形象单一化的演变过程

唐良鹏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重庆 沙坪坝400031)

吕布以三国第一武将出现并成为一个有勇无谋且不忠不义的形象,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阅读发现,早期对于吕布的描述较为丰富,并不局限于“有勇无谋”这样简化的形象,而直到《三国演义》中,吕布这种单一化的形象才最终被确立,并形成了后世对吕布形象的基本看法。原先不善武勇的吕布成为后世作品中武勇和不义的代名词,这其中既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也跟《三国演义》具体的创作思路有关。

吕布形象;演变;单一化;《三国演义》

作为东汉末年名将,吕布以过人的武艺和反复的个性被后世所熟知。但通过对不同历史文本的阅读发现,吕布的形象最初并不是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有勇无谋”和“见利忘义”,其形象由最初的丰富到简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直至《三国演义》的成书,才基本将其最终形象定格为上述两方面。这主要是由于禀赋着道德教化主旨的三国故事的广泛流传影响了人们的认知。

一、不同文本中的吕布形象

在文学作品里,吕布是让十八路诸侯闻风丧胆的猛将,其武艺在三国无人可挡。但另一方面,其又背负着“三姓家奴”的骂名,遭到世人的谴责和鄙夷。上述两种描述,基本形成了后世对吕布形象的普遍认识。但事实上,这样直观的印象却不是最初就定格的。从早期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看到吕布的形象是较为丰富的。

(一)史籍追述

《后汉书》和《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有最早的关于吕布的记载。两部书籍对吕布的记载无异:号为“飞将”,先事丁原,后事董卓。在丁原手下担任主簿一职,而后加入董卓阵营,因董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且吕布与董卓侍婢有染,致使其与王允联手诛灭了董卓。其后,吕布辗转于各路诸侯、雄踞徐州而最终被曹操擒杀。《三国志》裴注里记载了吕布的两件事使其形象异于后世小说中的描述。第一,吕布之“智”,他通过类似于金蝉脱壳的方式逃脱袁绍的暗杀,“布使人鼓筝于帐中,密亡去,送者夜起,斫帐被接坏”[1]166,这件事在后世的小说里没有提及。第二,吕布之“格”,吕布将高顺的兵权让给其亲信魏续,高顺未有半点怨言。《后汉书》中又载,“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在城破之际,吕布体恤士卒让亲近卫士斩其首以献曹操,而左右则不忍如此。《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谈到吕布同乡张扬对吕布的多次庇护,“扬及部曲诸将,皆受催、汜购募,共图布……扬于是外许汜、催,内实保护布”[1]166,通过高顺被夺兵权而无怨言和左右不忍杀吕布及同乡张扬的庇护这三件事,可以看出吕布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而上述两部史书对于吕布在武艺上的描写较少,除开篇的“飞将”称号和“辕门射戟”外,未能找到更多能证明其武艺的文本,且董卓有“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张辽有“武力过人”的描述,张扬亦能 “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这些描述都是边地武将的惯常特点,从史书上看,吕布的武艺并未比上述三人更突出。宋代史书《资治通鉴》中对于吕布的描绘主要取自《后汉书》和《三国志》的内容,无过多变化,朱熹的《通鉴纲目》也基本和《资治通鉴》一致,不作赘述。

(二)讲史话本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以下简称为《平话》)是《三国演义》成书前的雏形,该书对于吕布的刻画已与之前的史籍记载大为不同,且此书的记载大致勾勒出了后世文学作品对吕布塑造的一个总体轮廓。

1.增添了吕布与丁原反目的原因

《平话》中吕布自言辩解“屡长主公常辱我,以此杀了丁丞相是实”,丁原家丁们的证言却是“此人不为别事,为丁丞相一疋马,故杀了丁丞相”[2]。家丁们的言论可看作之后《三国演义》中董卓用赤兔马收买吕布的素材之一。但本文中的赤兔马实为丁原之物。

2.吕布和貂蝉关系的“初次”确立

《三国演义》里提到一个女子,且对董卓和吕布的反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貂蝉”。虽然,貂蝉实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正史里不见记载,但史书中确有其原型。《三国志》曰:“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后汉书》言:“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资治通鉴》的记载与后汉书相同,这个“侍婢”当为后世貂蝉之原型。《平话》中借虚构人物貂蝉之口说出两人的关系是:“贱妾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因此烧香。”《平话》中貂蝉与吕布本为夫妻,貂蝉流落至王允府中,后被董卓所占,吕布杀董卓实为报“夺妻之恨”,与小说中受美色所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3.“三英战吕布”情节的增入

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关东诸侯确实和董卓军有过交战,而吕布也确实参与此次作战,但是否在“虎牢关”有战役则有待商榷,且遍寻《三国志》中关于公孙瓒和刘备的传记,并无公孙瓒和刘备二人参与盟军讨伐董卓的记载。《平话》中加入吕布与刘关张三人的较量,使吕布在武艺上的渲染变得明朗,除此之外,有意识地描绘吕布的外在形象,“布骑赤兔马,身披金铠,头带獬豸冠,使丈二方天戟,上面挂黄幡豹尾”。据相关学者所考,“方天画戟”当为唐代之后才开始作为武器且使用难度极高,汉代的画戟多为仪仗用品,《平话》里将“画戟”作为吕布武器显然有刻意渲染其武力的因素存在。

4.吕布下降变为吕布被俘

关于吕布在白门楼被斩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了,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有勇无谋”和“不得民心”。但翻阅最早的史书,可以发现,吕布是自己投降,而并非被部下捆绑受俘。《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载,“兵围急,乃下降”,《后汉书·吕布传》亦云“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早期的文本里吕布于“兵围之急”后向曹操投降。

(三)戏曲扮演

元代的三国戏十分发达,吕布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虽然大多数的剧目已佚,但我们仍能从残存的几部剧里窥探吕布形象变化的蛛丝马迹,现存关于吕布的剧目有无名氏的《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三国志大全》《貂蝉女》和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等。郑光祖的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里,开篇以袁绍为“盟主”的十八路诸侯紧锣密鼓地谋划如何击破吕布,且声势浩大:

某乃冀王袁绍是也,同曹参谋中军压阵,孙元帅奉命监军,俺着刘表、孔融、韩升为前哨,鲍信、乔梅、王旷为左哨,韩俞、吴慎、张秀为右哨,陶谦、袁术、赵庄为合后,刘羽、公孙瓒、田客为游兵,各按方位,率领大势人马,攻取虎牢关,活捉吕布。众将各依将令,摆下阵势者。[3]403

然而结果却是“这家奴十分英勇,汉家诸侯,难与他拒敌,拨回马,众将逃命去来”。这里对吕布武艺的渲染较之《平话》则更进一步,十八路诸侯和元帅孙坚均败于吕布,最终通过刘关张三兄弟的努力击退了吕布,当然主要是赞扬刘关张的英勇。该剧还加入了一个细节,吕布因一件小事杀了丁原。

一日丁建阳令吾濯足,丁建阳左足上有一玄瘤。某问其故:“足生一瘤者何也?”丁建阳言曰:“足生一瘤者,有五霸诸侯之分。”某暗想你足生一瘤,尚有五霸诸侯之分,某足生双瘤,我福分更小似你那?某绰金盆在手,一金盆打杀了丁建阳,就乘骑卷毛赤兔马,后拜董卓为父。[3]412-413

吕布在该剧中成为一名为丁原洗脚的小人物,结合《平话》里吕布声称是丁原侮辱自己而杀了丁原来看,郑光祖对该情节进行了夸张的加工,以致于客观上达到了丑化吕布的地步。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的吕布延续了《平话》中的基本形象,与貂蝉仍为夫妻关系,但增添了吕布认王允为父的场景,“貂蝉的父亲,便是吕布的父亲哩。此恩必当重报也”[4]577,这里加重了吕布的无原则性,吕布杀董卓虽也是为报“夺妻之恨”,但王允的用计无疑加深了这一剧情的走向,使得吕布在本剧中是一个被利用的对象。

(四)小说演义

到了明清时期的《三国演义》,吕布的形象已经和史籍的记载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在这里采用毛本《三国演义》作为例子。《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负面人物,他因为赤兔马弑义父丁原,又中“连环计”而诛灭董卓,袭击并无瓜葛的曹操,又因利益的驱使而夺取了好心接纳他的刘备之城池,破城前因正妻和妾室貂蝉的劝导而不听谋士陈宫之言导致了最终的灭亡。《三国演义》中对于吕布的描写,可以说就是“有勇无谋”和“见利忘义”。

1.“有勇无谋”,小说对于吕布武艺的描绘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国演义》第三回里记载:“董卓未及回言,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慌走,建阳率军掩杀。”在随后的虎牢关之战里,演义中增添了华雄的出场作为铺垫,华雄出战前曾夸赞吕布:“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5]43华雄创造了斩鲍忠与祖茂、败孙坚、斩俞涉与潘凤的战绩辉煌。但随后华雄被关羽所斩。通过上述比较,关羽在武艺上大致胜于华雄与孙坚。接着吕布上场,“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使盟军阵脚大乱,而后三英却也未能将吕布斩杀,由此可想华雄所赞不虚,小说前后呼应。小说第十二回说:“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5]108曹操军六员战将合力只能击退吕布。再者,小说描写吕布之神力,“纪灵……大惊,抽身便回,左右留之不住。吕布向前一把扯回,如提童稚”[5]146。武艺上吕布已经算是“无人可敌”,但谋略上总是不尽人意。对陈宫的意见屡不采纳,恃勇而骄。

事实上,史书里吕布并非粗俗的武人形象。在《三国志》里记载:“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后汉书》里的记载一致,两书都记载吕布在丁原手下是作为主簿从官的。主簿是个文职,由此笔者认为吕布大概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前面提到过吕布用“金蝉脱壳”之计躲过袁绍追杀的情节,可见吕布有一定谋略。再者吕布亦懂政治,“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6]1936,《资治通鉴》中吕布是欲以“论功行赏”的方式表彰平定董卓之乱的人。吕布也有战略上的大局观:“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1]167《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均有类似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布并不是有勇无谋之人,部下劝其借袁术之手消灭刘备,而他审时度势,及时地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断。

2.吕布的“见利忘义”,小说中吕布因为赤兔马和官位杀了丁原投靠董卓

而早期文献里对于吕布因何背弃丁原缺乏足够论据。史书中如此记载此事,“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三国志》)、“会进败,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7]1652(《后汉书·吕布传》)、“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资治通鉴》)。三部史书虽非同时所作,但都记载简单,未指出吕布因何杀了丁原,通过“诱”和“阴使”两字可以看出,董卓和吕布之间确有某些不光彩的交易。关于赤兔马的早期记载发生在吕布与黑山军作战时,“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阵,遂破燕军”(《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骋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后汉书·吕布传》,《资治通鉴》里没有关于吕布骑乘赤兔马的记录。笔者以为,吕布因为赤兔马杀死丁原的证据并不充分,且最早的记载中吕布与丁原的关系并非义父义子,“大见亲待”是真,与董卓倒是有“恩如父子”的描述。《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三书共同提到吕布与董卓的亲近侍女有染,而这并非董吕反目的主要原因,更与董卓暴躁的性情相关。吕布多次向王允陈述董卓的暴行,才使得吕布受王允连环计而杀死董卓。小说里吕布与貂蝉的关系由最初《平话》里的夫妻关系变成了初不相识,而吕布杀董卓显然就是受到“好色”的驱使,这对吕布形象大打折扣。

经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描绘与升级,吕布从一个有谋略的武将,最终变成了一个有勇无谋的骁将。

二、吕布形象演变的轨迹及其成因

虽然当前找寻到的材料并不完备,但已能大体上反映吕布形象演变的一个轨迹。

1.武艺描写的逐渐加强

早期文献中的吕布号为“飞将”,但除了“辕门射戟”一事外并未对其武艺有独特的描写,《三国志平话》里加入三英战吕布的情节来凸显吕布武艺无双,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则通过十八路诸侯的败退来展现吕布武艺的精湛,《三国演义》里将华雄与曹营六将来衬托吕布以此使其“三国第一武将”的形象深入人心。

2.小人形象的逐步加深

早期史料中有吕布杀丁原和诛董卓的情节,但杀丁原的细节并未明确,吕布杀董卓是董卓脾气暴躁且吕与其侍婢有私情双重作用的结果。《平话》里吕布杀丁原是因受辱,而杀董卓则因夺妻(貂蝉)之恨。杂剧中的吕布成了一个为丁原洗脚的小角色,帮助董卓为非作歹,杀董卓受到王允计策的挑唆。小说里的吕布因赤兔马杀义父丁原,又因美色驱使拜王允为父且中连环计而诛灭董卓。

3.政治谋略的隐去

《三国志》裴注里有关于吕布通过“金蝉脱壳”之法躲过袁绍追杀的记载,《后汉书·王允传》里记载吕布诛杀董卓后向王允建议将董卓的财产分与王公大臣及将士们,这两个材料前面已提及,除此之外吕布曾为主簿且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英雄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时有东海萧建为琅琊相,治莒,保城自守,不与布通。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建得书,即遣主簿赍牋上礼,贡良马五匹。[1]170

且不谈吕布是否有光复汉室之心,但这番外交辞令是较为成功的,而后世文本里则未选用上述材料。

除此之外关于吕布的投降,起初吕布自愿投降,《后汉书》里提到吕布希望其亲近部下以其首向曹操求生,吕布死前确有骂刘备失信,但不能充分反映他贪生怕死。后世文献里关于这前后的记载则浓墨重彩,《三国志平话》里吕布是被张飞、关羽等将领合围抓住而被迫投降,《三国演义》里是吕布因与被部将之间有过节而被出卖受俘,而且死前有向刘备求救和张辽骂吕布怕死的记载。文本演化到最后吕布就是一个不仁不义且贪生怕死之辈,这与最初的记载存在着巨大出入。

三、结语

1.吕布形象呈现上述的变化轨迹,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早在《三国志》中,吕布的反复虽不如后世描述的过分狭隘,但也多次被提及。陈寿本人对其的评价颇低:“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1]178司马光评:“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司马光《传家集》),元代郝经曰“也吕布翻覆,虓猛而不知义。至于禽戮,乞解缚自效,岂天哉”[8]73。从上述史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史书执笔者对于吕布其人的评价是与日俱下的,三人均对吕布的不义强烈批判。史的作用在于明鉴,“忠”“义”皆失的吕布不可能获得史官的认同,而将其作为反面例子来垂鉴后世则是史书编纂的本义之所在。吕布的失误在于他性格上的巨大缺陷,杀丁原和偷袭刘备是他人生的两大败笔,其不义行为为后世所不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吕布显然犯了儒家所忌讳的“为人谋而不忠”(作为丁原部将却杀害主公)和“与朋友交而不信”(刘备收留吕布却被其乘乱袭击)这两点,且吕布的“弑君”更是后世对其进行深入批判的源头。我国古代忠义观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虽然后世文本对吕布的描写有夸张之处,但这是人们受忠义观影响而对其“反复”个性憎恶程度不断增强的结果,本质上将其作为一个负面形象来批判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2.吕布形象的最后定格也与《三国演义》的创作手法有关

鲁迅曾评曰:“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三国演义》在写人上存在着脸谱化的倾向,写吕布时突显其“有勇无谋”则是其证之一。再者,如同毛宗岗在《三国演义》中对华雄与吕布的出场所作的评论那样,“写得华雄声势,欲衬得关羽声势”“写吕布声势、愈衬刘、关、张声势”,吕布的刻画是作为衬托关羽这一形象而存在的。同为人臣,关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吕布却反复无常。和吕布相比,关羽是一个被历代所赞赏的忠义之士。关羽受曹之恩却不忘与刘备之义,“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9]697吕布在这方面则有违人臣之道。同是作为人臣,关羽忠义,而吕布反覆。最早关于关羽的记载较为简略,早期文献里关羽曾降于曹操,《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再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早期记载中的关羽也并非与女子无染,裴注《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且“水淹七军”是自然天气的缘故,与关羽的谋略无关,关羽的武艺也是被神化了的,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是塑造其不近女色,《演义》中的枭华雄(实为孙坚斩杀)、斩颜良(确为关羽)诛文丑(死于乱军)则为增显其武艺无双,如此等等不做细说。与吕布的形象相比,关羽是逐渐向明君忠臣的典范上靠拢,而吕布则是作为不义之人的代名词被历代摈弃。与上述我国古代忠义观念的逐渐加强相关,为了逐步塑造关羽这一忠义典范,吕布则是作为反面例子而呈现形象越发单一的趋势。

综上,吕布形象的单一化演变大致和两个原因有关:一是与我国古代忠义观念的逐渐深化有关,二是与《三国演义》明君忠臣的主旨和脸谱化的人物刻画手法有关。

[1] 陈寿.三国志·魏书七·吕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0.

[3] 王季思.全元戏曲: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王季思.全元戏曲: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77.

[5] 罗贯中.三国演义[M].毛宗岗,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3.

[6]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六十卷·汉纪五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36.

[7]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五·吕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1652.

[8] 郝经.续后汉书·卷八·列传第五[M].济南:齐鲁书社,2000:73.

[9] 陈寿.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7.

责任编辑:罗清恋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Simplification of Lyu Bu

TANG Liangpeng
(School of Literature,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pingba Chongqing 400031,China)

The image of Lyu Bu,originally showing up in the first general then as a brave person without wisdom and loyalty,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Through reading such books as Three Kingdoms,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and A General Reflection for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it shows that the early description of Lyu Bu was diversified,and he was not only confined to a brave but disloyal person.Not until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s his simplified image utterly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basic idea of Lyu Bu’s image gradually came into being.Lyu Bu,who was originally not good at fighting,stands for the bravery and disloyalty in the later works,which has complex historical reasons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pecific creation purpose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image of Lyu Bu;development;simplification;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242

A

1673-8004(2017)04-0055-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09

2017-04-25

唐良鹏(1993— ),男,重庆大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貂蝉董卓后汉书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闭月羞花
“关羽斩貂蝉”是否是传说
漫话貂蝉
王允计除董卓
四大美女之谜戏说貂蝉之死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连 环 计